OLED的中国小伙伴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OLED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5-13 13:14
超高对比度、超广可视角度、曲面超薄的外形、较低的耗电量,OLED电视以这样的优点震撼着业内。这项被誉为“开启电视显像技术新纪元”的技术为传统家电企业带来了全新的概念,但市场推广情况一直不如市场预期,面板巨头三星的大尺寸OLED量产,也从2012年底开始,一推再推。
虽然三星垄断了全球小尺寸OLED面板的九成份额,但仍没攻克大尺寸OLED面板量产良率问题。而在大尺寸OLED面板上有先发优势的LGDisplay(下称LGD),则与创维、康佳等结盟,加大OLED电视的推广力度。因此,三星不但对OLED量产的推广力度不如LGD热情,更是拉着TCL、海信等品牌来推广4K液晶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流掉OLED的基础用户,加上索尼、松下等日本品牌忙于扭亏,根本无暇顾及全新技术的推广。
就这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OLED电视机直到今年才开始量产,而这一次的技术升级虽然是韩国面板巨头牵头,但终端市场却由中国彩电品牌领军,因为创维、康佳们也希望利用OLED这项全新技术,为自己重拾“制造精神”,从而抵御小米、乐视这些互联网新贵的入侵。
“我们拖着工厂,企业体积很大,不是很好转身,除了学习互联网精神外,我们也要发挥我们自身的硬件优势。”创维集团总裁杨东文说。
博弈与圈地
“LGD的OLED面板的良率提升比想象快。”创维彩电事业部总裁刘棠枝告诉《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下称《21CBR》)记者,尽管OLED在手机上的应用已经被市场认可,但因大尺寸OLED面板的良率一直较低,去年3月仅为30%左右,难以在电视机上实现量产。
低良率导致OLED电视机的价格居高不下,三星、LG在去年小范围推出的OLED电视机售价约为1万美元,是同尺寸4K液晶电视的6倍,这是消费者无法接受的。而在索尼和松下两家的OLED合作项目中,面板量产的问题始终得不到完善的解决,屏幕耐久性无法得到保障,生产成本控制遇到困难,加之两家都急需摆脱当前的亏损现状,于是在去年年底合约到期之后便正式散伙。
索尼和松下决定散伙的消息一经传出,着实让OLED量产蒙上一层阴影,外界纷纷开始担忧这项全新的显示技术能否在逆市中实现量产。市场调研机构NPDGroup的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OLED面板电视的出货量预计只有区区5000台,仅相当于此前预计的2万台的四分之一。
“指望索尼、松下这些在亏损中挣扎的企业并不现实,推广OLED要看韩国与中国的企业了。”资深家电分析师刘步尘表示。
此时,液晶作为一种稳定的技术开始升级,其中4K液晶具备比OLED更为低廉的投入成本,在市场上推广更易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所以坚持原有的液晶技术,还是拓展全新的OLED领域,成为摆在每家彩电企业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就这样,三星与LGD两家面板巨头开始“跑马圈地”,拉拢各大终端品牌来“站队”,三星联合TCL、海信,今年力推4K的曲面液晶电视。选择OLED阵营的创维则在一些公开场合上“呛声”竞争对手的4K技术,“ULED(即Ultra-LED缩写)只是对传统液晶电视的优化,就像CRT电视无法与液晶电视相比一样,ULED与OLED也无法相比。”对于海信日前推出号称画质堪比OLED的ULED电视,杨东文如此评价。
由于在终端市场上拥有创维、康佳这样的OLED追随者,LGD在推广OLED的力度与速度大大提升,市场分析机构也对OLED给出了更高的评价,根据DisplaySearch数据预测,2014年OLED电视市场销量将达到6万台,到2017年将突破150万台的规模,一改此前NPDGroup的悲观预测。
LGD全球推广总裁崔东元向《21CBR》记者透露,目前LGD的第一条OLED电视面板生产线的每月产能是8000片玻璃基板;第二条生产线还在建设,计划今年下半年投产,每月产能26000片玻璃基板。也就是说,下半年后,LGD将具备每月34000片OLED电视面板玻璃基板的产能。
“目前接近七成的良率已能基本保证市场供给,随着量产的进一步提升,价格也会下降。”崔东元说。
量产的动力
在以往的彩电行业竞争中,中国企业往往不如日本、韩国企业,对于全新技术的投入,往往选择“跟随”,但在OLED的态度上,中国企业却选择了快速跟进,并成为量产的主要推手。
一改以往的“跟随”态度,是因为国内电视机市场高速增长时代的结束。在平稳增长的年代,各大国产品牌必须要在产品结构上做出调整才能有所突破,寻找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在技术上寻求突破也就成为当务之急。
更为重要的是,小米、乐视这些互联网新贵以“轻资产”模式轻松切入,改变了此前彩电行业以液晶面板、半导体等硬件制造为行业准入门槛的模式。根据TCL集团发布的2013年财报显示,尽管集团在报告期内实现28.8亿元净利润,但有22.6亿元来自于华星光电的液晶面板业务,体量最大的电视业务亏损9195万元。对此,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将其归咎为小米、乐视等互联网企业涉足电视领域,新商业模式的进入使传统家电企业盈利能力下降。
在整个设计、制造等环节趋于稳定的状态下,各个零配件都可以在市场中找到精准的标准件进行组装拼凑。但以富士康为代表的代工厂只能帮助小米、乐视们来组装一部电视机,但无法去深挖电视制造背后的硬件技术升级之道。如果能够适时地提升硬件生产门槛,以全新的技术标准来定义产业,那么传统家电品牌有望重新夺回失地。一项全新面板的量产,意味着为面板配套的相关显示技术、硬件标准需要全新提升,这恰恰是传统家电品牌的强项。因此,传统彩电企业需要一个全新的技术概念重新定义电视机生产的行业准入门槛。
换言之,OLED的量产有望让电视机生产从“组装产业”回归到“制造产业”,这就是为什么传统彩电企业都在产品发布会中着力强调“制造精神”,而OLED恰恰是的最佳注解。
传统彩电企业普遍认为,彩电的发展将遵循两条路线:一是显示技术的发展,也就是显示屏技术的提升,对比度、响应速度、色彩饱和度等显示技术不断进步;二是芯片技术的发展,让电视的运算能力提高。芯片技术的进步使电视智能化快速发展,人机互动更加方便。基于这两条技术路线,彩电技术持续更新,技术的进步推动产业进步,从而催生新的市场需求。
“OLED对于传统彩电企业来说,更大的机遇在于市场推广期的机会,因为一旦OLED制造工艺稳定后,同样会被互联网企业追上。”有互联网分析师如是向《21CBR》记者表示,OLED市场全面普及前会给传统彩电企业足够的时间来提升自身的“互联网思维”。
文/本刊记者 姜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