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创造,就没有复兴

  有生命力的传统,正如洋洋乎大河,有源,有容,但最重要的,是能在日夜不息地流动中自我更新

  最近看到一些和传统文化有关的新闻,如要求学生给父母洗脚,或早晚请安;教育部官员着汉服参加某高校的毕业典礼,等等。这些引发广泛关注和争论的新闻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大问题: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重塑。

  这让人想起冯友兰先生于上世纪提出的“抽象继承法”。

  所谓“抽象继承”,即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可以继承传统文化里优秀的精神内核,但不必亦步亦趋于其旧有的具体形式。

  比如,上述新闻里的学生给父母洗脚、请安,这种老派做法在21世纪的今天可能并不合适,也不自然(对两辈人大概均如此),估计行之不远;但其主旨精神是培育对父母的感恩和关爱,则无可厚非。

  所以,按抽象继承法,多年来流行民间的歌曲《常回家看看》,以及近几年央视播放的关于家庭情感的系列公益广告,同样是培育提倡“孝道”这一中华传统美德,但其与时俱进,贴近当代人生活的新形式,就比向父母早晚请安,为父母洗脚来得高明而自然。

  同样,汉服毕业典礼,其主旨大概是想在学风日益浇漓,“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的当下,重拾庄重诚敬的传统师生之道。想法也并不错,但仅从服饰冠冕上着手复兴古道,似乎是模其形而遗其神,不是对传统的抽象继承,成了具体继承。所以,这种缺乏形式创新和想象力的做法引来很多吐槽和笑声——虽然或许并无恶意——就不足为怪,也难言委屈了。

  因为在重建理想的师生之道上,教育部官员除了这种“冠服改制”外,应该有更多重要的工作可做。

  当年韩愈也感叹“师道之不存也久矣”,但他的做法就不是提倡“唐人汉服”,而是发起“古文运动”,身体力行,“文起八代之衰(苏轼语)”,复兴日渐歇绝的儒学传统,为此后有宋一代的儒学复兴发出先声。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儒家又称新儒家,所谓“新”,正在于他们对先秦两汉的儒家,有继承,但更有其创造性的发展。

  可见,对传统的真正有生命力的复兴,继承之外,更需要紧贴时代的新的创造。传统文化复兴绝非复古,而是 “阐旧邦以辅新命(冯友兰语)”,是“创造性转换(林毓生语)”,或“转换性创造(李泽厚语)”。即使望文生义者也可以看出,其中最关键根本的,是创造。

  没有创造,就没有复兴。

  一生希求重建华夏价值体系,以改造礼坏乐崩之世的孔子,曾望大河而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诗一般的格言,也是对上述话题很好的启示和总结:有生命力的传统,正如洋洋乎大河,有源,有容,但最重要的,是能在日夜不息地流动中自我更新。

  文/顾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