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典礼:拿什么告别校园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毕业典礼,汉服,校园
  • 发布时间:2014-07-22 10:30

  自汉服典礼举办以来,毕业典礼上,江苏师范大学校长的致辞也是用文言文

  每年6月的中国,都有一群群活力四射的青年走出校园,迎接人生的新一段历程。对校园生活的告别,与其说是一种符号性的仪式,不如说是一次想象力的盛宴。在2014年夏天,毕业秀成为舆论津津乐道的话题。

  研究生才能参加汉服典礼

  2014年是江苏师范大学第三年举办穿汉服、行汉礼、奏汉乐的毕业典礼。6月20日上午,在江苏师范大学泉山校区体育馆,2014届920名硕士毕业生和主席台上的徐州市领导及校领导,均身穿汉服。

  江苏师范大学第一次举办汉式毕业典礼,是在2012年。江苏师范大学宣传部叶慧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并不是一时的想法,学校已经酝酿良久。”

  叶慧介绍,借助徐州处于汉文化发源地的地缘优势,江苏师范大学不仅举办了汉式毕业典礼,还于2007年成立汉文化研究院。

  毕业典礼上,由99人组成的乐团,手持汉代威风八面鼓、编钟、箜篌等各种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着由音乐系、历史系等研发的乐曲。毕业生身着学校美术院设计系所设计的汉服,行三拜之礼:一拜父母,二拜学校,三拜老师。

  文科硕士的礼服为红黑相间,理科则为蓝色。男生身着朱子深衣汉服,女生身着曲裾深衣汉服。与礼服配套的帽子设计两片布,一片在前一片在后,老师将前片翻起,寓意着学生的人生将翻开新的篇章,形同拨穗礼。

  自汉服典礼举办以来,毕业典礼上,江苏师范大学校长的致辞也是用文言文。

  叶慧表示,毕业典礼的组织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来自于褒贬不一的舆论,对于外界“抢眼球”、“炒作”的说法,她并不认可。“汉服毕业典礼其实是江苏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系列的一个部分,大家仅仅关注汉服毕业典礼,并没有关注学校整体的汉文化系统。”

  目前,江苏师范大学依据东汉名医华佗的五禽戏编创的《中华五禽操》已于2013年获教育部验收,并在江苏试点推广,有可能替代现行广播体操。

  叶慧说:“现场十分具有仪式感,我也很受感动。”据她向本刊记者透露,由于汉服毕业典礼仅限研究生,有本科生甚至为了想参加这样一场毕业典礼,而想要考取本校研究生。

  有人认为汉服毕业典礼上有与历史上的汉服和礼节不符之处,叶慧对此表示,只能尽量还原,不可能做到完全与历史相同。对于网上认为男子应当蓄须才与汉服相配的说法,叶慧说:“我们也不可能让每个男生把胡子留起来”。

  人生的红地毯

  灯光、红毯、礼服、签名墙……复旦大学毕业晚会前的走红毯仪式,近年来成为约定俗成的一道风景。当2014年6月24日风光再现时,有网友调侃这场红毯秀堪比电影节。

  晚会正式开始前的一个月,复旦大学在网上发起了“2014年毕业晚会红毯入场仪式投票”,以票选出复旦人心目中的好老师、好学生、好朋友。在候选人的名单上有两个名字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侯东阳”和“光华大黄猫”。

  侯东阳是复旦大学南区水果店店主,他因多年来为师生们提供物美价廉的水果,两次被提名并票选成为毕业晚会入场仪式的嘉宾;而光华大黄猫则因“上得了课堂,下得了食堂”,多次进入复旦人的镜头中,由于深受人们喜爱,逐渐成长为最胖的那只猫。

  同时走上红毯的还有全校五大标兵寝室之一的化学系本科女生寝室的四个姑娘;三对学生夫妻情侣;两个因舞结缘的硕士毕业生闺蜜;以及一个被称为“中国好室友,中国好男友,中国好朋友”的本科毕业生……

  和2013年红毯毕业晚会着重于表达毕业生们对恩师、对学校的感恩有所不同,2014年策划团队的一位同学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14年的晚会在感念恩师,感激同学,感谢那些在背后为复旦学子们默默付出的人们之余,更是为了向毕业生们在复旦生活过的点点滴滴致敬。”

  2013年6月20日,另一场红毯秀也在常州大学上演。该校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的毕业生们,在酒会、红毯和乐队的伴奏中结束了他们的大学生活。

  当天,200多名身着民国时期学生装,男女毕业生结对踏上常州大学科教城月牙湖畔边草坪上的红毯,在乐队的引导下重走校园路,回顾大学的温馨旅程。随后,由校领导为每位毕业生颁发一枚刻有常州大学名字缩写的纯银戒指。毕业典礼的尾声,则是毕业舞会的开始。

  早在2012年,这个学院就曾举办过第一届草坪毕业典礼。也就是说,第一届是一个雏形,第二届则完善了细节。

  在第一届草坪毕业典礼上,男女生们身着自己准备的便装出席,而在第二届毕业生们统一身着民国学生装——原本设定的礼服,因为尺寸的原因会有几位同学穿不了,所以选择了统一的民国装。

  一首曲,一支舞,一杯酒,一枚戒指,一页青春。常州大学的毕业生们用自己的舞步为自己的大学之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开最后一次门

  6月16日,在西南大学的光大礼堂里,毕业晚会上走过红地毯的是一些身着工作服或制服的宿管阿姨和保安大叔,还有学校里卖水果的大哥,卖炒饭的胖妹。这是西南大学的毕业晚会,全校学生通过微信、人人网和新浪等平台公选出十位“西大身边人”,作为特别嘉宾亮相。

  创意来自西南大学学生会主席胡星桦,他想举办一场接地气的晚会,邀请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

  人物选自三个层面:与生活相关,与学习相关,以及在校园引起轰动。进入初选名单的约30人,由同学投票公选。

  胡星桦告诉本刊记者:“这些人是同学们最熟悉也是最陌生的人。选择举办这样一场毕业晚会,缘于西南大学朴实内敛的校园文化积淀。”

  据悉,2014年3月,西南大学为鼓励学生晨读,推出免费早餐。五月更是出了一本后勤集团的《劳动感想集》,收录了37篇文章,“讲述后勤人自己‘简单’又‘多彩’的生活”。

  与电影节般衣着光鲜的走红毯不同,“西大身边人”穿着朴素,以大家最为熟知的面目出现,在舞台上表达自己的心声。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的付豪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宿管娘娘’唐阿姨的话,她说‘明天我就要调到三舍了,请让我再最后给你们开一次门’。”

  在胡星桦看来,这场活动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让大家懂得感恩,让学子从这些人身上学到“正能量”,看到他们的“情怀”,“宿管阿姨,拿着不到一千元的工资,却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叫得出每个人的名字”。

  向日葵的希冀

  6月19日,在华东师大闵行校区图书馆前举办的6537名毕业生的毕业典礼走的是温馨路线:露天草坪、免费午餐、校长“站成雕塑”与毕业生合影、更有地理科学学院师生和后勤部在闵行校区种植向日葵作为毕业礼物。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的一位老师告诉本刊记者:“草坪毕业典礼在华师大也是第一次,组织起来肯定比在室内麻烦,但是现场更有气氛,更热闹。”

  华师大华闵行餐厅,2013年曾推出一系列创新菜引起关注,如玉米炒葡萄和油条灌蛋,成为受同学追捧而催生“中国第九大菜系”。毕业生可凭学校发放的用餐券,前往华闵餐厅免费领取一份毕业套餐,即一道玉米炒葡萄,一根油条灌蛋,一个肉丸或鸡腿,一份青菜或生菜或豆芽,再加一份豆腐羹或番茄蛋汤。

  接受本刊采访的宣传部老师介绍,套餐的寓意是,请即将要出校门的同学们谨记,世上不会有免费的午餐。令美术学系硕士毕业生刘奇印象最深的是玉米炒葡萄,“口感挺好”。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是华师大特有的味道,毕业之际能吃到这道菜挺幸福的,让自己带着甜甜酸酸的记忆,奔向一个新的起点。”

  很多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最渴望的就是和校长单独合影。在华东师大,校长排出专门档期,与毕业生单独合影是一个传统。毕业典礼的5天前,官方网站就已公布与校长合影留念的时间和地点。校长陈群在整整4个小时中,变成了一座“合影雕塑”。

  而早在2014年3月,地学部地理科学学院以及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的辅导员王子彧在华师大的樱桃河河岸上种植了第一片向日葵。他最初的想法是给毕业生送出一份祝福。

  “向日葵的花语是无声的爱。”王子彧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虽然与同学平时相处愉快,但是毕业了很多话却说不出口,就用向日葵来表达这一份祝福。”这是他作为辅导员送出的第一批学生,相处四年,彼此感情很深厚。

  王子彧觉得大学教育应该使学生有一些“额外增长”,从学养、视野、情怀、格局这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也祝福毕业生作为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对世界和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和期冀”,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文中王一铭、徐菲、童彤为化名)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骆晓昀 特约撰稿张捷 刘亚晴/上海报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