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日剧,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偶像剧。日本的偶像剧诞生的最初原因就是在上世纪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遭遇房地产崩盘,经济迅速衰退。许多人面临破产和负债。因此,电视台想拍一些给人鼓励、又体现实际生活的电视剧。《东京爱情故事》《悠长假期》《恋爱世纪》《爱情白皮书》成为诞生之初的经典之作。随后,日剧的分众市场愈发明晰,偶像剧的收视群体愈发低龄化,青少年成为电视剧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群,相信很多少女都曾有过一段“水手服”情节,还会偷偷地憧憬一段发生在校园里面的纯爱剧。有时候,我们为校园剧里无厘头的情节笑得人仰马翻,有时候,我们为学生们为梦想拼搏精暗暗加油,有时候,我们会被青涩时期纯真而坚定的友情故事感动得泪流不止。与其说是对校园剧的情有独钟,不如说是我们对于那段美好时光的恋恋不舍。于是乎,每年的暑期档都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青春校园剧在日本如此盛行的最深层原因其实也与日本的造星机制有关。因为偶像工业发达且一直有低龄化的趋势,所以为了消化每年不断培训出的数以千计的美少女美少男偶像,只能用青春校园剧这种最消耗能量的剧种。
拍青春校园剧俨然已成为日剧人执着的传统,时间一久也就形成了两套刻板“公式”:GTO式热血+友情戏模式和野岛伸司“校园三部曲”开创的残酷青春模式。在第一种模式中,《GTO》是当之无愧的最好的校园剧。这部剧在日播出时举国上下掀起了巨大浪潮,每一所学校都回响着:“真希望有这样的老师啊!”这个呼声从中学生扩展到大学生、粉领族、家庭主妇,赢得了所有国民的支持。由它贯入的“怪老师碰见坏学生——坏学生变好学生——齐力拯救学园”的模式迄今仍是日本校园剧举一反三的八股套路。后来名噪一时的《极道鲜师》《野猪大改造》《女王的教师》皆是这一路数。
日剧校园剧作为日本文化的一种载体,呈现出了在日本文化语境下独特的审美观和哲学观点。纵观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日剧,我们可以看到,日剧虽然以娱乐为主旨,但是它更是精神的承载与体现。从文化资源上看,它既表现出东方文化的一般特性,同时更深具日本本土文化审美情趣。它并不强调对现实的停滞和圆满,而是引领人们对生活、对人生的意义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挖掘。比如《悠长假期》中男女主人公之间没有滚烫热烈的情爱倾诉和犀利尖锐的个性碰撞,也不见花前月下的浪漫抒情,完全是日本式的含蓄、羞涩和内心悲喜。这种喜不同于中国式的大团圆的喜气洋洋,悲也异于中国式的生死离别的慷慨悲歌或悲悲戚戚,它所包含的始终是青年人生命历程中所感受到的一种平实质朴的美,从中透露出的是日本式的简约素朴、幽静闲寂、含蓄暧昧。
在坚守日式美学的基础上,大部分日本校园剧都在反映过度的真实与异常的社会现实,但是无论基调怎样阴暗,情节人物怎样悲情,它都在剧中以积极的态度引导受众,研究现象、探讨问题,给在困境中迷惑和悲哀的人们以希望,从而得到继续下去的勇气和力量。这也许与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小国所引发的高度压力而带来的对于生存状态的迷失以及国内的高自杀率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它却不给观众一个十分明确的答案,而是告诉人们,只要活着,生存下去,便会知晓,从而引领人们对生活的意义、对人生的意义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因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日剧中的多种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并存,甚至冲突,但在剧中并不会明示或者暗示谁对谁错。这种将本国文化和作品的思想融入到剧中角色的言语和行为中的做法,又比教条似的简单说教更容易令受众接受,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被感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