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故事的两则故事

  • 来源:电视指南
  • 关键字:故事.创意,评书
  • 发布时间:2014-08-05 13:56

  每看完一部一锣两桶的电影或电视剧,都难过很久。常想,他们不能把大粪桶换成香水桶吗?或者换成葡萄酒桶,再或者就是清水也好。后来我想明白了,他们不能。因为大粪他们找得到,香水或葡萄酒他们却酿不出来。

  一蒙着黑布的木桶

  小时,跟父亲去镇上赶集,见过一个场景,至今不忘。

  忽听锣声咣咣响起,抬眼看去,一人敲锣而来,身后两人,抬着一个木桶,桶口蒙着黑布,不知桶中盛的什么。敲锣人口中念念有词:都来瞧,都来看,免费一摸,不要钱!

  看热闹的人多,但皆犹豫,不知其中是否有诈。敲锣人继续鼓动:决不收钱,没有危险,摸了白摸,绝对安全。一边鼓动一边目光寻找跃跃欲试者,并上前邀请。

  终有好事者上前,伸手入桶一摸,抽出来时,是一手大粪,情状狼狈不堪,众人皆笑。此时锣声与桶继续向前寻找下一个上当者,众人继续跟去瞧热闹,留好事者尴在当地。此时会另有一桶悄然被另外两人抬至好事者跟前,此桶无黑布,桶中清水照人。抬桶者低声说道:朋友,一毛钱一洗!

  一锣、两桶,构成了这项几乎没有成本的创意产业。

  很多年后,我发现,玩一锣两桶的人都与时俱进地进入了影视界。一锣,是宣发,得会吆喝,能忽悠,先声夺人,察言观色,寻找目标观众;其中的大粪桶,是内容,内容为王,香不着你也必恶心着你,反正决不能让你没反应;另外一桶清水,是收费系统。

  每看完一部一锣两桶的电影或电视剧,都难过很久。常想,他们不能把大粪桶换成香水桶吗?或者换成葡萄酒桶,再或者就是清水也好。后来我想明白了,他们不能。因为大粪他们找得到,香水或葡萄酒他们却酿不出来。清水他们倒是有,但在他们的这个创意里边,第一桶如果是清水,第二桶清水就失去了价值。

  那次赶集,到中午的时候,父亲带我到大槐树下去听说书人说书。我看见玩一锣两桶的几个人也收了神通在人群中入迷听着。现在常想,拍一锣两桶影视作品的人,也会去看别人的香水作品或葡萄酒作品吗?

  当然,也很有可能,他们觉得自己的第一桶里就是香水或葡萄酒。如果是这样,当我这则故事没讲。讲下一个吧。

  二拴马桩

  拴马桩是旧时评书艺人的一个表演手段、一个讲故事的术语。类似的手段或术语还有“扣子”和“包袱”。

  其实,就是今天我们所谓的“悬念”。有悬念,才能把观众拴住,谓之“拴马桩”,形象、生动。

  旧时,说书艺人多露天表演。那时人们虽无摇控器,但可拔脚就走。这比摇控器还要命。摇控器有时还能转回来,这拔脚就走的,拽也拽不回来。所以,没有拴马桩,就栓不住人,收不到钱。好的说书艺人,拴马桩是连环的,一桩接一桩。或者,在一个拴马桩中,拴出很多桩。小时,我们乡镇集上那个说书人,想快就快,想慢就慢,因为他嘴里有很多拴马桩。我记得,有一次他说燕青打擂,说了俩月燕青都还没上擂台。我们虽然着急,但也听得津津有味,因为他在大的拴马桩里,又拴了很多小桩,一点一点折磨并满足我们。世上没有那么多好故事,碰到一个,讲故事的都得省着用。

  我用过一次拴马桩。

  使用的对象是《故事》的作者罗伯特·麦基先生。

  麦基2011年秋天第一次来中国授课。听者云集。我是麦基的拥趸,也去了。课讲完,主办方给麦基举办了一个欢送晚宴,邀请了一些学员代表参加。有我。我跟演员刘蓓女士同桌,她也是学员。刘蓓跟我说:待会儿麦基过来,你得跟他说说咱们很崇敬他。我说好。

  正说着麦基跟他太太过来了。刘蓓捅我,让我赶紧说。我此时还没准备好说什么,但觉得必须用一个拴马桩把他拴住,否则人这么多,麦基又急着到各桌打招呼,万一我没说完他就想走或者被人催走了,情况会很难堪。于是我说:麦基先生,我认为,这世界上只有两个人真正理解你,其中一个是我。

  接下来我就说了一堆对他《故事》的理解以及崇敬之词。麦基认真听着。听完,他说:哦,谢谢。那么,另外一个人是谁?

  并没有另外一个人,因为这是我埋的拴马桩。但拴马桩的妙处及难处在于你不能告诉对方或观众这是拴马桩,你埋下拴马桩就必须解开它。我不能把难题推给刘蓓,不能说另外一个人是她。电光石火间,我注意到了麦基身边他的韩国太太。我忙说:另外一个人,当然是您太太。

  麦基和他太太笑了。他太太说:谢谢。

  拴马桩已解。他们举杯走向下一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