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荷尔蒙溅到银幕上
- 来源:电视指南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同桌的,红高粱,非常完美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05 13:11
—专访《同桌的你》编剧傲立
大银幕上的青春故事,似乎是永远不乏观众的表演,未必每个人都拥有过值得艳羡的青春,但至少每个人都拥有回忆青春的权利。《同桌的你》这首1995年发行的校园民谣早已被传唱成了几代人的青春主旋律,一根铅笔半块橡皮的青涩爱情是无数人心里最纯真的记忆。
19年后,同名电影登陆院线。林一和周小栀的故事让太多人从中找到了曾经年轻的自己。电影《同桌的你》讲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校园爱情之所以动人多是因为其往往终止在了最美好的时刻,青春之后,能够回忆的部分没有生活的一地鸡毛,也没有伴随日夜相对而制造的恶语相向。在厦门这个号称最适合谈恋爱的地方,周小栀和林一的“5201314”,仿佛真的可以“我爱你一生一世”。如斯美好,谁不向往?
Q:作为一个编剧新人,为什么会得到导演的推荐?又是什么原因打动投资方确定跟你合作?
A:我和导演郭帆电影观相似,我们欣赏的导演和喜欢的电影基本一致。
经过郭帆的推荐,我得到了和另外五名编剧一起参加剧本片段试写的机会。试写电影中一场男主角初到大学,见到几个室友的戏。按常理无非是自报家门,换烟抽,换各自带来的土特产吃,议论姑娘这些事。如果这么写难免落入青春片的窠臼。我便放手一搏,把这场戏写成了动作戏:几名奇葩室友相遇,因为生活习惯、性格上的迥异,大家话不投机半句多,大打出手。
把试写的邮件发出后,情绪渐渐从刀光剑影中平复下来,辗转反侧了一夜。第二天一整天都盯着手机,生怕没有信号漏接电话。晚上肚子叫才发现一天没吃饭,出去找朋友觅食。那晚最爱的涮羊肉也如同嚼蜡。蓦然手机屏幕大亮,郭帆来电。我把刚放进嘴里的一个丸子整个儿咽下去接了电话。
“喂?”
“A,恭喜……”
由于当晚喝得太花,关于后面的对话记忆模糊。但次日我醒来的那刻,无比清醒地记得。
郭帆:“《同桌的你》剧本将由你来完成。”
随后我见到了制片人杜扬姐,她问我之前写过什么。我闪烁其词,说起我对电影的热爱。杜扬姐又问一遍。我模棱两可,讲起之前媒体公关的工作。杜扬姐第三次问。我似是而非,谈起了对世界格局的看法。
杜扬姐:“你先回答我,之前写过什么?”
我:“我小学拿过全国的作文奖……”
杜扬姐:“!@#¥%……&*()”
我:“我……写过新闻稿……”
杜扬姐:“!@#¥%……&*()”接下来我讲述了脑中《同桌的你》的故事,讲到男女主人公的相识相知相爱相伴,讲到了他们在分别十年后的相遇,讲到林一泪流满面地对周小栀说:“你欠我的。”这个故事打动了杜扬姐。
Q:你的职业是媒体公关,跟编剧领域完全没有交集,做编剧是自己的梦想吗?这次算是遇到伯乐了吗?
A:人生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电影是《红高粱》,看着那些晒得黝黑的汉子抱着燃烧的酒缸冲向日军卡车,我旋即被这种艺术形式深深吸引。当时可能不懂,但梦想在那时就已经生根发芽。随着不断地看电影,越来越发现这个世界的奇妙。当然,我很幸运能在编剧处女作就和著名的制片人杜扬姐合作。
Q:你觉得一个新人编剧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导演和制片人最看重哪些?有什么建议给非科班出身的新人编剧?
A:热爱电影是前提。《同桌的你》的导演和制片人看重的是故事传达的情怀。因观众年龄的不同,故事情节的设定很难让所有人都有代入感。但能做到的是让观众透过故事的起承转合来打开自己记忆的阀门,让曾经的爱恨情仇、过往的悲欢离合再次汹涌。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绕不过去的人,也许是林一,也许是周小栀。如果看过电影,你能想起你的那个他(她),《同桌的你》整个团队的辛苦便没有白费。
电影写的是生活,剧作技巧可以向别人学习,而对生活的感悟只能靠自己。所以建议更多地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去上班,去创业,去旅游,去看演唱会,去奋不顾身地恋爱,去撕心裂肺地失恋,去清晨的天坛,去午夜的工体,去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听他们的故事。当然,也需要大量读书,看电影。丰富知识,扩大视野。
Q:经过这一次的编剧经历,你对编剧这个职业有什么看法?对这个行业又有什么理解?
A:这个职业对脑力和体力都是很大的考验。行业里有很多优秀的人,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Q:作为一个新人编剧,你觉得这次工作你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你是如何克服的?说说最令你难忘的事情吧!
A:我的第一稿剧本个人风格强烈,杜扬姐看后给予了肯定,并和我进行了一次语重心长的谈话。作为一个创作者需要考虑的不光是自己的喜好,在风格化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市场的认可。这不单单是从投资人的角度考虑,对编剧来说也是一样,获得市场的认可才会有人继续给你施展才华的空间。就这样,我在后面的一次次修改中不断降低飞扬的程度,最终找到了个人风格与市场认知的平衡点。难忘的事很多,比如拍摄第一场戏时,看到笔下文字变成影像,涕泪横流。
Q:《同桌的你》的歌词本身就是很有情节和画面感的,你在进行剧本创作时,歌词对你是有所启发还是有所限制?
A:高老师的词很有情怀,仿佛带你回到那个有蓝天白云、有蜻蜓在草上飞、身边有她、心里有爱的年月。
Q:这部作品的监制是高晓松老师,他不仅是这首歌的作者,而且也是编剧、导演,你们在合作时,尤其是在对剧情的看法和处理上,你是如何说服他或者打动他的?
A:高老师只有一个要求:把青春的荷尔蒙喷溅到银幕上。
Q:如何评价这次的团队?比如说制片人杜扬老师,你觉得你从她身上学到了什么?
A:大家都非常敬业,并且专业。导演郭帆曾在富川国际奇幻电影节获奖,剪接指导张嘉辉、灯光指导李德成更是金像奖、金马奖加身。业务上,杜扬姐有二十余年的制片经验,无数成功影片(《南京!南京!》《警察故事2013》等)的先例,更是华语小妞电影《非常完美》的创始人,可杜扬姐更值得学习的是在生活工作中的乐观、从容、自信。
Q:你喜欢青春题材这类作品吗?很多编剧在创作时会有意无意地模仿自己欣赏的作品风格,你这次创作是否参考了自己喜欢的作品?
A:喜欢。模仿没有,我会尽量避免。但启发会有,有部叫做《两小无猜》的电影,男女主角在全片都在玩一个叫“敢不敢”的游戏,这给我很大震撼。在《同桌的你》中我也设计了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周小栀把对林一的爱具体到五分钟、二十一分钟等等。看似是女孩无意的撒娇要求,其实背后的意义是一生一世。一年也好,一辈子也罢,都是由一个个分钟组成,我给你的每一分钟都是我一生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