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誉远:473年中药品牌的灰暗时期

  • 来源:经理人
  • 关键字:广誉远,中药
  • 发布时间:2014-08-23 13:17

  广誉远,一个有着473年历史的中药老字号,不仅现在的名声远低于和自己相差100多年的同仁堂、胡庆余堂、陈李济,而且还恐在资本市场被戴上ST。这家蹒跚的中药企业,在复兴的道路上,不仅资金失血,而且战略上急于求成、产品定位上盲目使用高价精品策略,导致“民心”丢失,失去市场。

  2014年4月26日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去年5月份才摘掉ST帽子的广誉远,选择在这一天发布2014年第一季度报告。报告显示,广誉远一季度亏损945.16余万元。而在并不久之前发布的2013年年报中,广誉远全年亏损1956.40万,负债率为87%。如果无法在年内扭转亏损态势,广誉远将再次被ST!

  我们不禁要问:顶着473年历史光环的中药老字号,山西广誉远为什么在最近几年突然步履蹒跚?如何才能拯救这家曾经辉煌的清朝皇室御药供应商?

  成为资本的“救命稻草”

  和历史上齐名的另外三家中药老字号相比,广誉远不论是历史还是盛名,都当属第一,却在岁月蹉跎中被逐渐淹没,直到近几年才又焕发出些许光芒。在清代,山西广誉远与广州陈李济(创建于1600年)、北京同仁堂(创建于1669年)、杭州胡庆余堂(创建于1874年)并称为“清代四大药店”。而广誉远实际创建于公元1541年,比同仁堂还早128年;广誉远的前身,可直接追溯到始创于明嘉靖二十年的广盛号老药店。

  建国后,广誉远归属山西中药厂。2003年,擅长资本运作的东盛科技,通过收购方式,掌控了广誉远。

  然而,广誉远“嫁入豪门”并未收到预期效果。2006年,东盛科技因前期在其他产业中大规模收购扩张,陷入严重的经营与财务危机,根本无暇关注广誉远的发展。之后几年,东盛科技通过出售旗下资产以偿还巨额负债,期间还因财务造假遭到证监会行政处罚。从广誉远的角度,自己甚至较东盛科技入主之前还不如,年营业收入从被东盛科技收购当年的5个多亿,下降至2013年的2个多亿。

  截止去年底,东盛科技陆续清偿了14亿金融债务,而广誉远成为其最后一根资产“救命稻草”。去年7月,东盛科技宣布其证券名称更名为“广誉远”,公司董事长张斌宣布:“转型精品养生国药,东盛科技一定会再生!”其“母凭子贵”之心凸显无疑。但事实再一次构成莫大的讽刺,2013年年度亏损、2014年第一季度亏损,这无疑将一个问题摆在市场面前—欲求再生,路在何方?

  现实和理想的差距

  专注中药产业之后,东盛科技控制下的广誉远何以没有拿出优秀业绩?关键是其战略和定位出现了问题。

  根据广誉远官方发布的所谓“再生之路”战略,有四个核心关键:以“养生精品中药”为定位,以“精品中药+养生酒+传统中药”三驾马车为核心业务,以布建千家国药堂和百家国医堂进行“百城千店”计划、建设中药饮片基地以实现精品中药全产业链。

  定位决定了企业的策略和产品。策略上,“养生精品中药”的定位,使得广誉远围绕大健康市场做了两层市场切割:第一层,以养生概念,区分并切割中药的疾病治疗市场,突显了广誉远的明星产品—龟龄集和定坤丹的调理、调养、康复功效,以占领受众面更广、消费频次更高、消费者自主选择比例更高的“非治疗”细分市场;第二层,以精品概念,区分并切割大众中药市场,使得广誉远的部分御药,直接针对高净值人士,借以提高产品价格。

  产品上,在“养生精品中药”的定位指导下,广誉远规划了传统中药、精品中药、养生酒等三条产品结构线。

  按照广誉远的商业设计,它不仅能在中药市场上崛起,而且一定会使得其资本价值不可估量。

  但是,这样一份在纸面上近乎完美的中药企业发展战略,却并非广誉远现有能力所能支撑,因为这一战略需要钱,而且要很多的钱。

  不能丢失“民心”

  广誉远不能有效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受制于历史财务包袱,“失血过多”,另一方面是其“养生精品中药”定位中的“精品”路线,存在问题。

  先谈“失血”问题。近八年来,广誉远一直处在公司高负债和银行融资空间封闭的环境中,其营运资金需要依靠控股股东提供借款,以及处置资产来实现。尽管,公司目前已经解除了金融债务,但资金依然非常紧缺,难以扩大生产和销售。

  “失血”过多,又无新的融资“造血”,公司要完成所谓的“百城千店”,以及在全国建设多个中药材种植基地,实际并无能力。在2013年年报中,广誉远认为其年度亏损原因是,销售成本的急剧上升。而销售成本就导致一个企业亏损,唯一的原因就是企业资金流动性极差。

  另外,所谓的“百城千店”,其本质就是要复制“极草模式”。极草是近两年新冒出的一个专门销售冬虫夏草的中药品牌,该品牌的特点就是,产品珍贵,以礼品形式销售,而且价格极高,因此其诉求主力对象是高净值人士。广誉远要复制“极草模式”,在营销上就需要投入大量广告,并广泛开始新的分销渠道来提升销量。

  但是,政府层面通过发布八项规定、六项禁令打压公款消费及奢侈消费后,国内的享受型消费、奢侈型消费、炫耀型消费、礼品型消费均遭遇不同程度的下跌。目前,极草的产品已近半年被积压在渠道中得不到销售,因此,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极草模式”已走入困境。

  广誉远的“精品”产品价格奇高,在其“龟龄集”系列产品中,从2580元起价,一直到18900元不等,这种类似“极草模式”的精品路线,不仅要求消费者自用很难,而且营销成本极高,一旦滞销并形成高库存后,就会转为企业的财务性灾难。

  广誉远不能盲目复制“极草模式”,应该有自己的市场判断。尤其是,如果只定位于高大上,不面向大众,那么作为一个中药企业,本身就失去了“民心”,进而失去市场。

  先把自己“做小”

  广誉远脱离企业发展实际,脱离对市场环境的深入理解和判断,以保健品的营销风格推广中药老字号,方法不可取。为今之计,广誉远更需要“止血”和“造血”并重,且在“造血”的过程中选择先是如何“做小”。

  经过多年努力,广誉远的“止血”工作已经接近尾声,近期的6亿定向增发将进一步缓解广誉远的财务压力,有助于恢复企业的银行融资能力,给企业提供相对宽裕的流动资金。当前企业的重点投向“造血”,在“造血”的过程中,企业应避免在元气初恢复时高举高打的“做大”打法—“做大”对企业的组织能力、资金实力带来新的压力。

  广誉远应该选择“做小”,即首先完成对旗下以“龟龄集”为代表的明星产品的定位,建立产品在目标消费者心智中与功效的对等关系;其次借势现有发展良好的渠道品牌,如同仁堂、童函春堂、雷允上等,与其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其门店内建立店中店,借用其入店客流量进行销售,而非选择成本更高、见效更慢的自建终端;同时,广誉远应该在产品定位、店中店视觉形象设计、营销宣传等各个环节打好文化牌,充分利用好“400年御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历史资产;最后,暂缓中药材种植基地等其他非销售主导的业务投入,保留最充沛的资源可以应用在营销环节。

  作者系和君咨询集团暨大健康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文/崔祥瑞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