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探讨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体育课,运动负荷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29 09:46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以“体育课”“运动负荷”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去全文数据库1993年—2014年的相关文献资料以及查阅相关书籍资料,以此来探讨分析影响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因素以及如何合理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结论:运动强度、练习时间和练习密度是影响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因素;从课的内容、课的类型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这三个方面来合理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关键词:体育课 运动负荷
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身体练习必须有合理的运动负荷才能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在体育课堂中安排合理的运动负荷,学生才能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和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运动负荷过小,达不到效果,但是运动负荷过大又容易引起疲劳和损伤,降低学生的运动兴趣。因此对于生长发育期的学生合理安排和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的问题亟需解决。[1]
1 运动负荷的定义
运动负荷就是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又有把运动负荷定义为人体在活动中承受的生理刺激,即机体的用力程度和紧张程度。功等于功率与时间的乘积,所以运动负荷为运动强度与运动时间的乘积。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共同决定着运动负荷的大小。衡量负荷的大小一般有两种数据,一种为运动时具体所做的功,在实验室有专门的仪器可以测得;另一种为生理数据,例如运动时的心率、血乳酸、最大耗氧量等。体育课中运动负荷的测定不能精确到学生具体做的功,只能采取相对简单易操作的方法进行,例如心率(HeartRate,HR)、净增心率比、主观感觉评估运动量表(Rating of PerceivedExertion,RPE)进行测定。适宜的运动负荷是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技能的提高,以及很好的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这是体育课运动负荷确定的基础。[2]
2 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
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单位时间内从事的运动所消耗的能量大小。评定运动强度的客观指标有心率、吸氧量、“梅脱”。同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心率与运动强度是成正比的,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净增心率比来评定运动强度。吸氧量是表示运动强度比较科学的方法,但是测定方法比较复杂,需要一定的设备,不适合应用于体育课堂。梅脱(Metabolic Equivalent of Energy,MET),意译为“能量代谢当量”。每千克体重从事1分钟活动,消耗3.5毫升的氧气,其运动强度为1MET。MET是由吸氧量计算而来,所以也不适合应用于课堂。[3]
练习时间
练习时间是指一节体育课中练习的总时间。在强度一定的情况下,时间越长,运动负荷即人体承受的刺激就越大。
练习密度
练习密度是单位时间内重复练习的次数,即进行运动的频率。在运动负荷中反映时间和数量的关系。练习密度一般与运动负荷成正比关系。[4]
3 合理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3.1 根据课的内容安排
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着不同的技术特点,运动负荷也存在差异。学习内容是影响运动负荷的最大因素。在体育课堂中,较大强度的内容有跑、跳、攀登等,较小运动强度的是走、爬、投掷。参考杨静宜的《运动处方》, 以134m/min的速度跑,MET值约为8.7,161m/min的速度跑,MET值约为10.2;乒乓球MET值约为4.1;网球MET值约为6.5;排球MET值约为4.5;篮球比赛MET值约为8.3;舞蹈MET值约为3.7,最大可达到7.4;走的MET值约为2.4。在授课过程中,课的内容强度小的,则增加练习密度和练习时间、减少间歇时间、提高动作质量要求,相应的强度大的内容则减小练习密度和练习时间,使运动负荷在学生承受范围内。
3.2 根据课的类型安排
体育课的类型,根据课的具体任务分为新授课、复习课、综合课、考核课等。由于课的类型不同,对负荷的要求也不同。这是课程类型特点所决定的。如果所有体育课的运动负荷要求相同,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运动负荷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有着密切的练习,学生兴趣浓厚,对于练习的积极性、练习的强度和密度都会提高。[5]
对于新授课,主要是教师教授、学生掌握技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不要盲目加大运动负荷,才能有利于学生掌握技能。过大和过小的运动负荷都影响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负荷过小,学生练习的次数、练习的时间和强度不够,学生掌握的不好,同时也达不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复习课是为了增加动作的熟练程度和促进动作定型,所以练习的时间较其它类型的课长。那么需要调整合理的练习密度,控制运动负荷不要过大。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如通过提问让学生讨论、回答问题,用正误对比让学生分析,教师做再次讲解和示范,或对学生分层要求来调节练习密度,及时调控运动负荷。在综合课中,为了增强学生素质,练习的强度一般较大,整节课的运动负荷也较大。练习密度与练习时间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以免体质较差学生的身体机能跟不上练习的步伐。
3.3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安排
高中阶段的学生是体能增长期,适合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但是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是有差异的。例如在心肺功能水平、生长发育水平方面。对于同一个运动负荷的练习,每个人的承受能力不同。同龄少年,个子高大的人,心脏的负担量现对较大,性成熟迟缓的人,心脏发育也迟缓,承受运动负荷有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RPE 和心率注意调节这方面的差异。[6]
RPE是瑞典生理学家Borg提出,并制定6-20级的分级方法,“非常非常轻松、非常轻松、尚且轻松、有点吃力、吃力、非常吃力、非常非常吃力”,都对应不同的RPE值,而不同的RPE值乘以10,大约相当于当时的心率。例如,自我感觉吃力,RPE为15心率约为150 次/分钟。体育课中采用询问学生自我感觉和注意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出汗情况,精神状况等来判断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例如学生承受较小的负荷时,自我感觉轻松,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感觉有点吃力,面色绯红、脸部有汗滴;承受大负荷时,感觉非常吃力,面色发白、满头大汗,动作变形,精神不集中。
心率也可以判断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但体育课中采用测定脉搏的方法,间接表示心率。脉搏保持在120次/分钟以下为轻微运动负荷,140-160次/分钟为中等运动负荷,170-180次/分钟为较大运动负荷。也可采用净增心率比来表示负荷大小。净增心率比=(运动后心率—运动前心率)/运动前心率*100%。71%以上为大负荷,51%至70%为中等负荷,50%以下为小负荷。[7]
对于平时体质较差或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如果发现运动负荷偏大或偏小要及时调整。在教学内容确定的情况下,改变活动范围、器材重量、增加或减少练习次数和间歇时间,改变练习的组织形式,改变教学组织形式,从而达到调节适宜运动负荷的效果。
综上所述,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安排是否合理关系着学生的健康也是评价一节体育课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今后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的类型确定适宜的运动负荷,同时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调整运动负荷,使每个学生都受益。[8]
参考文献:
[1]、钱艺泉:新视阈下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合理设定,文理导航,第12期,2011年12月。
[2]、谢卓锋:体育课运动负荷的确定依据,中国学校体育,第9期,2010年9月。
[3]、王振强: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安排例谈,中国学校体育,第9期,2010年9月。
[4]、黄超文:新课程体育教学要素解析,教师,第31期,2011年10月。
[5]、邓若锋:试析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安排,运动,第19期,2011年3月。
[6]、杨静宜:运动处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7]、姚鸿恩:体育保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8]、曹青军:运动训练理论与时间,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李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