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语言更深处漫溯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语言深处,语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9-01 14:29
摘要:陈日亮老师积五十年的教学积累,高屋建瓴地提出他的教学核心理念:“语文究竟是教什么的?它既是教内容的,也是教形式的,但归根结底是教形式的。”语言,就是目的与存在本身。语言,应该成为语文最后的归途。
关键词:语言深处 语文
【案例背景】
陈日亮老师积五十年的教学积累,高屋建瓴地提出他的教学核心理念:“语文究竟是教什么的?它既是教内容的,也是教形式的,但归根结底是教形式的。”语言,就是目的与存在本身。语言,应该成为语文最后的归途。有幸在首届名校联盟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聆听了郑朝晖老师执教的《荷塘月色》,面对一篇几代人共读的经典散文,他的对文本的自我发现、个性解读立刻受到了黄厚江老师的称赞:“郑老师教了他看到的东西。”学习之余,不禁感慨:一流的教师,会让自己巧妙地隐身,而让高贵的语言永远地留下!
【案例描述】
一、引导学生叩问课文
师: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景和情一定是有关联的。那么作者为什么夜游荷塘?他的心情如何?
生:(很容易得出结论)作者因为颇不宁静,想去荷塘平复心情。师:作者情绪不好,想去散心。刚才我们说景和情是有关联的,那么你们能不能在景中找出和“颇不宁静”相关联的句子。请大家互相讨论一下,在文章第四至六节中找出体现作者不宁静的心情的句子,这些景色是如何体现情绪的?
学生经过讨论,找到了没精打采的路灯光,如鬼一般的黑影,阴阴的树色,不能朗照的满月等景物。[1]
师:刚才大家找到的景物都集中在文章的第五、六节,可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两节是有变化的,我们一起来齐读第五节,看看这里的景物给人怎样的感觉。
师:刚才通过朗读,你们有没有发现第五节和第六节在表述上有什么区别?第五节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和谐的旋律,第六节却只留下了一句沉重的叹息,“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你们在寻找答案时共同回避了第四节,那么在第四节里你们能不能找到这种不良的情绪呢?
学生陷入思考,找出的句子“流水被遮住了颜色”显然不合题意。[2]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学生读课文)你们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这样的景致?
生:朦胧。
师:那在霾中行走也很朦胧啊,显然用“朦胧”来涵盖这一意境是不够准确的。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行走,心情应该是怎样的?
生:平和。
二、走进文本语言深处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句话,“微风过处,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有没有问题?
生:清香和歌声是怎么联系到一起的?
师:那它们是不是有关系?
生:它们都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感觉。歌声的形容词是“渺茫的”,清香的形容词是“缕缕”。
师:“缕缕清香”是什么特点?如果我说“一缕清香”一样吗?
生:一阵一阵。
师:什么叫“渺茫”?一般什么时候用这个词语?
师:一般怎么形容从远处传来的声音?“缥缈的歌声”对吗?
师:“渺茫”是什么?就是“几乎没有”。
师:那为什么不改成“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缥缈的歌声”呢?而且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比喻里面还有问题?
生:高楼。
师:这个比喻只要写出一阵一阵,若有若无的特点就行了,是不是“高楼”有关系吗?那么我们能不能得出结论,这句话里有废话,是不是这样?
师:我们仔细想想,朱自清为什么强调这个歌声一定是高楼上传来的?是从亭台楼阁上传来的歌声呢?
师:一个词语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很神奇的一面,比如你怎么理解“伊人”这个词?
师:“伊人”就是第三人称,可是在中国人心目中,你怎么解释也没用,因为词语在我们中国人心目中有自己的一份期许。那么我们想想看,作者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当他想到高楼时又会有怎样的想法?你们知道哪些有关高楼的诗文?
生:登高楼的诗句都有些惆怅的感觉。
师:(投影和高楼相关的诗句)从这些诗句里我们看看“高楼”这个词语往往带给我们怎样的情绪?应该是“惆怅寂寞的情绪”。师:现在我们来看,在第四节这个柔美的背景之下,作者在这句话里意外地出现了这两个词语,你怎么看待这一下意识的“错误”?
生:和“心里颇不宁静”有关系。
师:所以我们发现,第四节里同样有表达自己惆怅寂寞的词语,但是不多而且不容易被发现,需要我们仔细体会。[3]
三、触摸文本的情感
师:通过分析,我们有没有发现这种寂寞之情的流露在这几节的表述中有什么特点?
生:逐渐加强。
师:那么柔美之景呢?
生:逐渐减少。
师: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有没有发现这几节其实表现的是作者的一个心路历程。他想去散心,开始好像平静了,但是平静一点点地丧失。那么怎么会丧失的?作者愿意丧失吗?
学生摇头。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作者拼命压抑这种情绪的描写?
生:灌木的阴影如鬼一般是负面的情绪,杨柳的阴影很美。
师:两者本来应该是并列关系,为什么变成转折关系了?
生:可以看出作者心情的变化。
师:对,一个“却”字透露出了作者内心的挣扎,我们在阅读时就要抓住这些细节来体会,通过这些情绪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年文人内心的纠结。
生:在文章的第三节里“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也有这样的体现。
师:“且”是什么意思?
生:姑且。
师:我姑且享受一下,但这种“姑且、暂且”里已经有暗示了,什么暗示?
生:作者此时还不时会想到自己的寂寞。
师:很好,这就是品味语言。一个“且”字让我们看到作者在这里努力让自己平静,可平静是作者努力去创造的,但这种努力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四、碰撞生成思想
师: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分析,我们发现:第一,所有的情感都不可能是单纯的的,他一定有丰富的层次;第二所有的情感一定是在变化的过程中的,它有曲折的变化。一个事物如果有丰富的层次,曲折的变化,那么美就在其中。就像喝茶一样,为什么叫品茶,就是要品出其中味道的复杂性。
师:另外一点,你们是怎么做就发现这些的呢?你们是咬文嚼字来的。在每一个词句的仔细揣摩和推敲当中,发现了更多读的过程中没有发现的东西,这就是阅读的快乐!所以今天我们其实一起经历了这一阅读的心路历程,我也希望这种阅读在你们的生命中多些,多些,再多些,那么我们的心灵会变得更丰富,我们的人生会变得更美好!
【案例反思】
众所周知,虚伪与浪漫不是语文教学的选择和追求,脚踏实地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和出路。黄厚江老师曾说过,看一个老师处理教材,有如看“解牛”。水平之高下,技艺之精疏,动刀则现。一是看他如何下手,如何选点,如何切入,是“以神遇”还是“以目视”;二是看他如何运刀,是东砍西剁,鸡零狗碎,还是“因其固然”游刃有余。
另一方面还要看他如何教人学习。是指指点点,硬塞结论,还是创造情境,设置条件,营造氛围,使其心动,使其情生,使其智启,使其自悟。这节课就让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的目的还是要学生贴着语言行走,引导学生在语言更深处漫溯。
一、贴着语言行走,建立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联系
曹勇军老师在论述“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时,曾批评过一种教学“流行病”:把课文随便读一读就忙着去探究、活动,匆匆从课文中找出了一个宏大的人文话题之后便去天马行空、时空交错,使语文课弥漫着越来越浓重的浮躁气息。他指出,教材处理始终要围绕着核心文本和核心话题。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用独特的言语述说他独特的心路历程,文中丰富的情感借助精美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让我们意外的是,郑老师抓住两个看似不是问题的词语,一个“渺茫“,一个“高楼”,而这两个词语恰恰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往往会被忽视,但教者能够凭借着自身敏锐的语感,发掘了这个极有训练价值的教学资源,精心预设。巧妙点拨,带领这学生挖掘出词语背后的底蕴,内涵。于是,通过语言,学生向文本走去,文本向学生走来,文字背后的信息、形象、意境、气韵都彰显了出来,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经验被唤醒了,语言文字的穿透力及其魅力在学生心中熠熠生辉。
二、贴着语言行走,提升学生文学阅读的思维品质
读书只有把自己带进文本,去亲历,去探寻,才能与文本亲密接触,血水相溶,才能“使学生获得人生发展的养料”。黄厚江在《语文教师的智慧阅读》中说:“过分强调文本理解的客观性或过分夸大读者个性理解的空间,都会扭曲阅读的正确行为,都会对阅读教学造成无法挽救的伤害。”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就是要以教师的智慧阅读按照阅读的基本规律引领学生学会阅读,在读中体会文意,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探究。
整堂课中郑老师一直让学生触摸语言文字的质感,领悟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倾听语言文字背后的声音,实现“文心”与“人心”的融通。文本研读中的“咬文嚼字”让我们在座的每个人体会到了一个中年文人内心的纠结,情感中丰富的层次,曲折的变化,既能让学生感悟到,又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体悟到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如此触摸,使学生感受到此时的文字已不再是僵化、冰冷的符号,而是赋予个体情愫的有情之物,滋养着心灵智慧。正如郑老师自己所说,这堂课就是一杯好茶,细细的品味其中的苦涩甘甜,体悟着人生得失、起伏,荣辱,淡淡的香气沁人心脾。
三、贴着语言行走,体现教学内容的合宜性
语文课包罗万象,就像一部百科全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练就一双慧眼:向外能看出语文课应该教的内容并将其提取出来,向内能富有想象力地设计出课堂教学步骤,展开教学。“如果只把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话题,文本没有理解,就组织各种花哨的活动,以为可以随意处置文本,可以随意解读文本,则是更严重的违背了阅读教学的规律。”(黄厚江)既然是阅读教学,阅读的时间就要有保证,感悟解读的时间就要有保证,其他内容的引入都必须和阅读教学的内容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荷塘月色》是传统篇目,多年来,有从朗读角度教学的,有从写景的角度教学的,有从形散神不散散文特质角度教学的,有从语言文字角度,有从修辞的角度……总之,我们对这篇散文美的理解都停留在朗读、语言、修辞等等这些外在形式,可郑老师通过咬文嚼字,对这篇散文美的解读深入到了作者的内心,进而上升到了一个美学层面,这种解读方式让课一下子有了深度,让大家真正领略到了初中语文教学和高中语文教学的不同。
诗云:“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钱理群先生曾经这样描述过他心目中的理想课堂:牵着中小学学生的手,把他们引导到大师、巨人的身边,互作介绍以后,就悄悄地离开,让他们—————这些代表着辉煌过去的老人和将创造未来的孩子一起心贴心地谈话,我只躲在一旁,静静地欣赏,时时发出会心的微笑……可见,文本的语言是有温度的,是拨动心弦、震撼心灵的原动力。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成功的语文教学必须要向郑老师一样,向语言的更深处慢溯,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文本的语言,体味它的精湛,感受它的魅力。让学生能够在咂摸语言的过程中觅得语言的滋味,寻得语言的规律,获得言语的智慧。惟此,学生才会触摸到作者思想的深处、情感的深处,跨越时空,思接千载,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思想的撞击,“语文”才能真正地成为一种诗性的存在方式。
参考文献院
[1]、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2月第一版
[2]、曹勇军:《略说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味”》,《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4月
[3]、顾小敏:《好课,贴着语言行走》,《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5月
马夏牧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太平门校区江苏南京210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