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估算是心算、数概念以及各种计算技巧的综合运用。是个未经过精确计算而借助原有知识,对问题提出粗略答案的一种估计形式,是心算、数概念和算式技巧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时估算的培养也有助于增强儿童对计算或测量结果全面性、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使儿童对数量之间的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合理性,作出准确的判断与推理。
关键词:估算 估算教学 估算能力
《国家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实际上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很广泛。
平常学习中教师一般都很重视学生笔算能力,却缺乏估算意识与估算方法的培养。这是因为在平常考试中,一般没有估算的题。而教师在硬式教育的指挥下,在教估算的知识时,轻描淡写,不够重视。学生在做估算题时,不会做的就精确计算出来再估计。由于学生在一开始接触估算时,没有感受到它的实用价值。要想学生有估算的意识,首先要在具体的情景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体验到估算的价值。如果学生体验不到估算的优点,他就会觉得估算是没有用的,不如准确计算好。
在青岛版二年级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教学中,开始呈现了这样的问题“每千克螃蟹29元,买6千克蟹200元够吗?”我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然后让学生上台板演,结果全班四十多个学生,有三十多个学生解答为29×6=174,174+170,只有十几个学生29×30,30×6=180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估算意识比较薄弱,大部分学生仍在精确计算的基础上估算,这是形式上的假估算。估算的意识还没有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估算虽然是一种大致的估计,但并不是凭空猜想的,需要有一定的依据。如何进行合理性的估算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有很大关系如何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呢?
一、创设情景,增强估算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要让学生用数学的观点和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学校加固,工人往走廊搬准备贴墙用的瓷砖。为了减少人工费,需要估计出每个楼层需要多少块瓷砖。有的学生说把走廊划分成相等的8部分,再看看其中一部分需要多少块砖。有学生说估计其中一部分时可以用手量量横着可以摆几块,竖着可以摆几块,乘起来就可以算出来大约用几块。甚至有的学生还知道需要多准备些,以免有的瓷砖有破损,或者有其他的意外。等学校加固完后,我又让学生数数实际用了多少块砖。估计的差不多的同学很兴奋,学生们感受到了估算的实用性。
二、鼓励学生估算方法灵活化
在教学中,估算的答案是不唯一的。估算的方法不同,其估算结果的准确程度也不同。合理的调整估算方法,能保证估算结果会更接近准确值。例如685+214,有的学生把685估成690,214估成210,690+210=900,结果约是900;有的学生则把685估成了整百数700,214估成210,700+210=910,结果约是910;
三、介绍常用的估算方法
小学低年级常用的估算方法有:
1、四舍五入法。这种方法通常用于给出算式直接估计得数。根据实际情况把数估成整十、整百数,这样能快速的口算出估计结果。这种估算是以口算为基础,为精确计算服务。它有利于估算出准确结果的大体范围,发展学生的数感。如在做题时先估计出大题范围,再精确计算,然后两者之间比较一下,就能大体察觉错误,及时改正。
2、联系实际估算法。这种估计方法一般分为:
估“大”法:如:一家三口出去旅游,为期七天,每天平均花费240元,需要准备多少钱?让学生从特定的情景出发,思考应该把数估大还是估小.启发学生思考:外出旅游应带多带钱还是少带钱?为什么?那估计中应该把240元估大还是估小?为什么?学生联系实际,因为还需要购物、游玩等等,所以要把240估得多一些。
估“小”法:24个同学要去植树,每人每天能植6棵,一共要植100棵树,一天能植完吗?这种题型可以把计算结果估小些,以便达到最小值。24看成20,20×6=120,既然估成最小值都够,那实际结果就不成问题了。
3、已知部分求总数。如:一块地的三分之一种了200棵花,这块地大约能种多少棵花?这道题也渗透给学生一种量化估计的方法,便于他们以后进行较大数量的估测。
四、估算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只注重估算结果,其实估算的过程更重要。
这一过程是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他们积极思考,通过多种途径寻找解决策略。因此在评价时要正确评价估算的结果。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教师说:比一比谁估得最准确等等类似的评价,这种评价是片面的。更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么估,这么估有什么依据。
总之,教师和学生都要重视估算教学,尤其要培养低年级学生的估算意识,让他们学会估算的方法,提高估算技能,让学生学到有实践价值的数学。
徐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