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全国美展六十五年记
- 来源:艺术与设计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版画,雕塑,壁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0-10 08:14
全国美术作品展,被称为美术界的“国展”。这个与共和国同龄的大展,今年迎来了第十二届。眼下,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壁画等十余个美术种类上万件参选作品,正在全国13个展区进行紧张的初评和复评。8月17日,本届美展的第一个分展——实验艺术展区已率先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展。
历经六十五载,画坛早已不是一个展览就能包打天下的样貌,全国美展的参与者也与往昔有了很大不同。
【曾经】获奖作品印成单张宣传画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从事艺术的人还非常少,全国才五大院校,画油画的就更少。”1955年第二届全国美展的参与者,今年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组委会名誉主任、著名油画家靳尚谊回忆,第一次参加全国美展时,自己刚从中央美院毕业,留校任教。他与年轻同事伍必端合作了一幅《毛主席和亚非拉人民在一起》,顺利入选。
《毛主席和亚非拉人民在一起》只是一张水粉画,但因为糅合了版画的特色而显得别致,并充满现代气息。入选美展后,人民美术出版社将其印制成单张宣传画,靳尚谊的这幅获奖作品那一年因此成了全国众多家庭装饰房间的时髦贴画。同样走进千家万户的,还有岑学恭的《木筏》、汤文选的《婆媳上冬学》、石鲁的《古长城外》,这些反映火热劳动场面和全国各地繁忙建设景象的画作,因与时代紧密结合,令人们感到无比亲切。
全国美展作品质量之高,让成都画院国画家姚思敏认为“那是最难得的课堂”。直到现在,想起1984年第一次现场参观第六届全国美展的场景,她依然记忆犹新。“此前我所掌握的美术创作知识,从来没有如此明晰、生动、直观、集中地呈现过:几乎每一种创作思想和方法都有人演绎,每一种绘画效果都有人尝试。”作为反映改革开放后,我国美术创作全貌的这届全国美展,的确是一届星光熠熠的展览。吴冠中、吴作人、詹建俊、李可染、叶浅予等众多名家悉数参展,艾轩、何多苓等画坛新秀也争奇斗艳。那时候,参展作品画册还是黑白印刷,相当简陋。每一页上要排列七八幅作品,远没有今天办画展这样讲究。但对艺术充满渴求的年轻人,就在这样的小册子边缘,一笔一画记上每一幅画作的特色和细节,拿回去再慢慢研究学习。
全国美展也成为艺术家成名的重要推手,优秀美术人才趋之若鹜。
北京画院副院长袁武第一次参加全国美展是1989年的第七届。那时,他大学毕业没几年,刚结束在农村的支教生活返回长春,向美展组委会提交了一幅反映东北生活的国画作品《大雪》。虽然与美展上的那些“鸿篇巨制”相比,这幅小画显得有些轻松和简单,但一枚铜奖已足以为他铺平道路。“9月获奖,10月就接到中国美协的入会通知。”袁武说,12月,他便受邀前往深圳,参加博雅公司举办的新人新作展。当时参展的两幅画作很快被香港客商买走,他第一次尝到了“市场”的甜头。“后来,我在央美读研究生期间又在第八届全国美展获奖,之后第九届、第十届又分别获得银奖和金奖。”袁武说,全国美展帮助自己踏上更高台阶,而当今画坛的主流艺术家们,也无一不在青年时将全国美展视为心中的圣殿,在这个展览上学习,甚至通过入选这个大展走向成功。
【变化】全国美展疑成新人新作展
1984年,37岁的艾轩进入北京画院油画创作室成为专职画家,那一年他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上提交了与何多苓合作的《第三代人》,和自己独立创作的《工程师张总》,两幅作品双双入选。没想到,这第一次参展也成了他最后一次参展。
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之前,艾轩已经通过全国青年美展、全军美展等重要展览崭露头角,成为画坛新星。1987年,他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并逐渐成为国际艺术市场的宠儿。1988年,他的油画作品《寂寞的沼泽》参加了苏富比拍卖公司在北京太庙举办的“援助长城—威尼斯国际艺术品义卖会”。在那个义卖会上,他的作品与毕加索、劳申伯格的作品摆在一处,一时成为美谈。之后,他屡屡参加国外大展,并被市场肯定,“我的画当时一幅卖一万多美元,是其他人的几倍。”
不过,被国际画坛和市场肯定,让艾轩也远离了全国美展。“尽管我心里还是很希望再次参加全国美展,但也不会再像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一样,直接抱着作品去送展。”艾轩说。且不说他已不缺少让作品露面的平台,即便需要,如今也有太多选择。
伴随艺术整体的发展繁荣,从前是稀缺资源的美术展览越来越多。仅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至今五年间,各地政府、美协下属的专业机构等已举办的正规展览,就有两次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两次中国山水画双年展、五次油画学会专业主题展览,以及建军8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中国西部国际艺术双年展、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山东(国际)美术双年展等全国性乃至国际性大展。像艾轩这样的名家,则已经与杨飞云、王沂东、陈逸飞等发起成立中国写实画派,自筹资金,自办展览。
“现在除了官方办的展览,还有画廊以及各种基金会的推介平台,展示作品的途径这么多,全国美展已经变成多元中的一元了。”著名画家陈丹青说。据了解,近几届全国美展35岁以下年轻参展者都占有较高比例。中央美院教授张元干脆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年轻作者参加的积极性高,想通过全国美展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成熟作者,尤其是作品市场比较好的作者,往往回避全国美展,因为一旦落选就会影响作品价格了。”
【遗憾】贴上“主旋律”标签讨好评选
近些年,每一届美展结束都会有人调侃和质疑获奖作品的趋同性。比如,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奖名单公布后,就遭到网友调侃:“表现重大历史事件就是照集体照”;“生活要艰苦一点才感人,艰苦再加上年纪大,还干活,更容易感动人”;“越底层越脏,越像劳动人民”。“好像你要不那么画就选不上,不愿意那么画的自然就不去参展了。”陈丹青坦率地说,自己没有参加过全国美展,他觉得自己的作品拿到现在的美展上参展也未必有什么结果。陈丹青通过翻获奖作品画册了解了近几届全国美展作品,“常常翻完一遍,留不下什么印象。”他说,“年轻人在技术上比我们那时候强多了,但画的作品都很相像。”
回顾最近三届全国美展,题材的重复率的确很高,以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到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这三届来看,国画金奖作品共八件,其中《雪狼突击队》、《嫩绿青红》、《抗联组画》、《民兵史话长卷》是军事题材,占半数之多;油画金奖作品共八件,其中《公元一九四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西部年代》、《壹玖肆玖》、《士兵们》是军事题材或革命历史题材,也占半数。
《雪狼突击队》的作者、军旅画家苗再新,也曾创作过不少少数民族题材、地域风情题材作品,并屡获各类展览大奖,他自己也说:“军事题材的创作几乎已经穷尽了,不论从正面表现训练的、战斗的,还是侧面休息的、娱乐的、探亲的,各个方面都有过。仔细看一下历届军事题材的作品,很难再找到特别新的角度了。”可是,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上,他提交的仍然是军事题材作品……
获奖作品视觉上的相似性也非常明显。“银奖以上差不多都是写实作品。”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组委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说,细观各个画种,全国美展上的作品也呈现出工笔画越画越精致,人物画越画越写实,花鸟画越画越精密,山水画越画越满,油画越画越逼真的趋势。“大家都觉得很遗憾,怎么会这样?有个性的作品非常少。”
【应对】增画种吸引“大美术”人才
面对大家的质疑,今年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上最令人关注的变化是,增加了两个新美术种类——综合材料绘画和实验艺术。“这两项艺术能被纳入全国美展,堪称是重要的转折。”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展区组委会副主任、中国美协实验艺委会主任朱青生如此评价。
“这种变化是随着社会、艺术发展而自然产生的。”清华美院教授杜大凯说,2010年、2011年中国美协相继新增了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术委员会和实验艺术委员会。“实验艺术委员会的设立,源于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朱青生说,而综合材料与修复艺委会的设立,则与艺术院校的专业设置变化相平行。
综合材料绘画诞生在艺术院校里,是个仅仅发展了17年的年轻美术种类。该展组委会委员、北京美协副主席李耀林介绍,在本届美展的综合材料绘画展区内,参观者将会欣赏到陶瓷、塑料、金属甚至皮毛与传统绘画拼接出来的各种奇特作品。“个别参展作品已非绘画作品,参观者也许会不适应。”李耀林提醒道。
而实验艺术展区的设立,则更具有将庙堂标准与江湖界线相融合的意味。
所谓“实验艺术”其实就是当代艺术。“这是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知识界对艺术的认识逐渐变化以后带来的结果。”朱青生说,推动实验艺术,是因为艺术的实验能成为公民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们在实验艺术中接受美育,能成为有创造力的人。
8月17日,全国美展首次设立的实验艺术展区内,将展出五十余件作品,包括近十年来在中国国内展出过的重要实验艺术作品,何云昌、汪建伟、徐冰等的装置作品也将亮相。鉴于一些在国外发生,或材料、方法等不便展示的作品未能到场,此次展览还不能反映当代艺术的全貌。“但这确实是重要的开始。”朱青生说,人们看重当代艺术,是因为用语言来进行思考的习惯,已让人类被知识和思想异化和奴役了。这时候,艺术“奇异”的作为就显得至关重要。它不以现有知识为基础,也不根据逻辑来推理和思考,它可以跃出自我限制,达到某种觉悟。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组委会主任、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把今年的新增种类,与前两届新增的漆画、壁画、陶艺、艺术设计等热门美术种类,定义为“大美术”。关注“大美术”,吸引“大美术”人才来参与,正是全国美展努力的方向。
文 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