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铸的温度—中国第二代雕塑家司徒杰

  • 来源:艺术与设计
  • 关键字:雕塑,美术学院,雕塑史
  • 发布时间:2014-10-10 08:17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乃至1949年之前,“中国第一代雕塑家”们陆续回到祖国。他们基于个人创作和展览,以及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将“现代雕塑”的概念引入中国。他们中有江小鹣、李金发、王静远、刘开渠、曾竹韶、滕白也、岳仑、潘玉良、梁竹亭、王临乙、郑可、王石之、张充仁、程曼叔、周轻鼎、萧传玖、滑田友、王子云、廖新学等近40位雕塑家。在他们的教学活动中,逐渐培养出“中国第二代雕塑家”,比如王朝闻、傅天仇、司徒杰、卢鸿基等。“中国第二代雕塑家”是民国雕塑教育培养出来的精英,1949年后,大多进入高校等美术机构,他们成为衔接民国、新中国雕塑教育的重要一环。司徒杰就是其中一位重要的雕塑家、教育家。

  司徒杰1920年出生于广东开平。青少年时期受哥哥、著名画家司徒乔的影响,学习雕塑。1937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雕塑科,师从王临乙先生。1939年赴新加坡,向德籍雕塑家卡尔·杜迪希(Karl Dudige)学习。1941年在缅甸仰光拜曾竹韶先生为师。1945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专雕塑科。1948年起,司徒杰任教于国立北平艺专(建国后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直至20世纪80年末,教学时间长达40年,在这期间,培养了盛杨、张得蒂、包泡、展望、尹刚等中央美术学院历代雕塑家。

  这个夏天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专门举办了司徒杰的雕塑作品展,此次展览将司徒杰作为“中国第二代雕塑家”的代表人物进行展览,就是要在20世纪雕塑史研究的相对薄弱领域,以个体艺术家展览的方式进行更为深入的梳理,重新审视20世纪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历程,并展现这代雕塑家与之前、随后几代雕塑家的承继关系。从而将20世纪雕塑研究向更为深入的层面拓展。这次展览以司徒杰创作在不同时间的不同重点和影响为线索,从纪年与纪念到民间与民鉴,最后到新火与薪火,将司徒杰的创作放在整个中国雕塑史中,从而全面展示了雕塑家司徒杰作品的各个方面。

  纪年与纪念——时代碑影

  司徒杰在1949年之前的作品都没有保留下来,但他后来复制了在民国时期的作品《疯子》,并在此次展览中展出。1949年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前,纪念碑式雕塑是司徒杰创作最重要的部分,以50年代创作的《白求恩像》最为著名,并得到大量传播,在白求恩形象的中国塑造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1974年司徒杰创作了《白求恩在太行山上》。除此之外,司徒杰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早期会议,主创了中央美术学院校尉胡同原美术馆浮雕带、参与了清华大学中国第一个大型《毛主席像》的创作,并随之创作多尊大型《毛主席像》。改革开放之后,司徒杰先生游走于中西之间,首先80年代在加拿大创作了大型浮雕《中国铁路工人在加拿大》,并在1989年创作抽象石雕《国际使命(友谊与合作)》,至今耸立在酒仙桥松下电子管厂。

  流年易逝,纪年易泛,树碑留影,立而显之。无论是前期与国家政策相契合的主题创作,还是改革开放后所做的材料、形式实验,都充分体现了这代雕塑家敏感于时代,奋力于探索的执著精神。

  民间与民鉴——抟土塑人

  中国民间雕塑和西方雕塑这两个传统如何融合发展一直是中国新时代雕塑家所面对和处理的问题,司徒杰这一代雕塑家也面临这些问题:自从中国第一、二代雕塑家西方雕塑实践的兴起,西方“雕塑”概念的引入,中国传统雕塑的气脉被中断了?现代雕塑面对“中国化”、“古今传承”两大问题,但这两个问题似乎被遮蔽了?这些问题一直盘桓在早期学习雕塑的人心中。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和现代雕塑的西方渊源相关,类似油画,现代雕塑传统源自西方,因此从承继关系上讲,与西方写实雕塑水平愈接近,愈表明中国现代雕塑的水平高;从发展角度上讲,只有与西方写实雕塑及其以后的逻辑发展轨道接轨,中国现代雕塑才愈表明自身的艺术成就。而无论是“承继”还是“发展”,都是以西方雕塑体系为参照系的,因此“中国化”的问题好像显得无中生有;另一方面,我们借西方“雕塑”概念来理解中国传统雕塑,关于中国传统雕塑的文本也是以西方“雕塑”概念为核心书写的,这样一来,传统雕塑好像和现代雕塑气脉相连,同属于“造型艺术”,因此也就忽略了传统雕塑的特殊性,而并未完成现代转型的传统雕塑貌似自然地和中国现代雕塑相对接,而“古今传承”问题被忽略掉了。

  20世纪50年代开始,司徒杰等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启了向民间、向传统学习的道路。为此,司徒杰南下,在广东等地搜集了大量木雕,现收藏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他自己也将向民间学习的心得融于创作之中,提出了“走意象雕塑”的创作路线,并取得了重要的创作成就。这次展览的第二部分的展品也集中呈现了司徒杰先生这方面的探索成果。

  司徒杰在农村创作的时候习惯一边做雕塑一边跟对象聊天,这样可以把握对方的深层性格,抓住神似的部分。除此之外,对广东民间雕塑的兴趣很早就开始了,并且拜访当地名师,比如广东石湾有名的手艺人刘泉。这些传统的雕塑手法更加贴近生活,从而更具有个性。司徒杰的作品大量吸收中国民间雕塑的技法和思想,并且把这种技法融入到现代雕塑教育中。

  新火与薪火——世纪传承

  从司徒杰的丰富求学经历来看,他先是师从德国雕塑家卡尔·杜迪希(Karl Dudige),后来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留学时跟曾竹韶学习、还有早年的老师王临乙,这些雕塑家是他的雕塑技法以及风格的主要来源。由这些老师的渊源可以推断,他主要继承了法国古典写实主义雕塑传统。当然,由于他的老师的知识结构影响,其中也不乏罗丹以及之后的布德尔等西方雕塑大师的影响。西方的古典风格雕塑进入中国,基本上是“新火”,它从创作理念、塑造方法、服务对象等方面均不同于中国传统雕塑。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司徒杰基本上进行着以法国为主的古典写实主义雕塑技法的传授。80年代,司徒杰频繁出国,曾担任加拿大安大略省美术学院特聘驻院艺术家,多次应邀赴美国费城大学、康乃尔大学讲学。同时,在这一时期,他有几次较长时段居住在国外,开始重新思索中国现代雕塑和西方的关系,并将其所见、所学、所得传授给他的学生,这极大拓展了他这段时期所教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接触到了鲜活的西方现当代知识。此之谓“薪火”。

  展览第三部分集中展示了司徒杰在创作、教学过程中的三个主要方面:(一)照片层面切割创作立体雕塑法;(二)雕塑速写法;(三)对西方抽象雕塑的研究成果。其中属照片层面切割创作立体雕塑法最为独创,其著名的《白求恩像》就是从战地记者沙飞拍摄的一张相片和一些记录片段出发根据这种方法创作出来的。

  文 刘礼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