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当代泛商业空间设计论坛

  • 来源:设计家
  • 关键字:设计师,建筑,业主
  • 发布时间:2014-11-14 16:11

  主办:《设计家》 承办:简一大理石瓷砖

  时间:2014年9月21日

  今天论坛的主题泛商业空间设计,是有感于现在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设计的思维和定式。空间场所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商业空间的功能已经不仅限于购物,人们可以在商场里吃饭、看电影、看展览,度过一整天;在生活空间里,我们也在进行与工作或消费有关的行为,比如我一边带孩子,一边就可以用微信移动工作。现在酒店也开始展示商品,住客在体验之后可以网上下单购买。还有样板房,它不仅展示空间,还可以在网上销售家居饰品。那么这些空间是不是也是商业场所?商业空间的范畴越来越广,所以我们把它定义为泛商业空间。

  这几天设计师们的行程匆忙紧凑,希望大家有尽可能多的收获,也希望今天下午的论坛,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互相交流探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收获满满。

  (许晓东)

  Stephen Yas雅士:商业场所的目的地原则

  dwp总部位于澳大利亚,在全球有许多分公司,其中很多集中在亚洲及中东地区。我们的设计理念:简洁与优雅,挑战与探索,创新与投入,联系与合作。今天我们会谈论两个方面,一是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二是室内设计。谈到建筑和规划,首先我们会谈生活状态,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是让你快乐的?也许是跟你的家人在一起,和你的朋友、你的邻居出去玩。出去玩的目的地可能是一个比较有趣的场所。那么一个好的商业场所即在于可以很紧密地把朋友聚集在一起。这个地方可以在市中心,可以在郊区,但它的目的性很强。有很多的场所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可能是一个公共场所,一个公园,或是在一个酒店内部的公共空间。在这些场所当中,你可以运用很多设计亮点,吸引人们聚集在一起。

  我将介绍四个不同城市、不同模式的实践案例。第一个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Piazza San Marco)。这个广场周边有很多不一样的功能区,有很多零售店围绕在周边,在这个场所中,人们聚集在一起消费。第二个案例是意大利锡耶纳的田园广场(Piazzadel Campo),它的周围有不同功能属性的大楼,有住宅、办公和政府大楼,还有一个地标性的塔楼,而广场的目的即在于搭建一个场所,使有不一样的目的的人聚集在一起。第三个案例是纽约的时代广场(Times Square),时代广场位于市中心,周围都是商业街道,有很多展示的广告路牌,这种设计拓展了空间的可能性。这个公共空间的设计亮点在于街道路面的规划,这种规划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阶段、功能属性进行组合,白天是行人通道,晚上就变成了有聚集功能的商业场所。第四个是伦敦的特拉法加广场(Trafalgar Square),它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前面几个广场是一样的。它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灯光设计,用灯光设计来创造出一个夜间聚集的场所。

  这是我设计的哈勃广场(Harper Square)。这个广场功能比较繁复,因为芝加哥大学和政府大楼都座落在旁边。这个商业广场在老楼和新楼之中,把道路系统有效地区分开来。整个的设计亮点,就是如何创造出一个新生的道路系统,可以让人们在公共场所当中有一个步入式的体验效果。它的周围有商场、电影院、办公和酒店,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活动是由空间指引的,当中是露天广场,有的人可以在这里嬉戏交流,有的人就把它当成过路空间。周边围绕着一圈零售商店,这个休息区域围绕在中心点,可以吸引人们在这里驻足停留更长的时间。

  我们曾做过一个芝加哥滨水中心的设计规划。它的旁边是芝加哥河流围绕的区域,它的规划是一个休闲活动空间。区域周边有几座矮小的大楼设计,是零售业,周围有住宅和酒店项目。这个空间做了一个喷泉设计,把瀑布造型跟整个景观规划建造在了一起,变成了一个比较吸引人的游客景点。它的道路系统全部都是靠近河流边上,它的设计特点是利用整个景观本身原有的自然特色,它的灯塔还有扶手栏杆的设计,是借用芝加哥本地的艺术文化所做的艺术设计。

  这个项目是我们公司之前做的苏州爱之园项目,占地八千亩,是一个涵盖住宅、零售、酒店的综合性板块。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运用我们的标准规划出符合中国当地风格、并且能吸引人进行消费的空间。它的面积非常广阔,又是一个类似于港口的设计。围绕着这个港口有三个体系,第一是公共空间,第二是围绕着港口的零售中心,第三是住宅区。最上方有一个比较自然养生的种植园,因为道路很长,人们可以乘坐高尔夫车到达这里,跟当地人一起捕捉大闸蟹,参观有机植物的栽种过程。下方有一个酒店中心,再往下是另外一个酒店场所,但是有不一样的酒店功能特色,可能是度假村。最前方其实是道路系统,中间是很大的公园。这是我们设计的一个策略,我们希望能节能环保,因此设置了绿色植物种植、垂直绿化、太阳能系统等。

  而在接西安的四海唐人街的项目时,旁边已经有一个万达广场,所以我们根据业主的要求,做出不一样的设计,吸引游客到这边体验。因为这个项目是唐人街,所以我们运用了西安传统特色,就是村庄式的项目体系,把整个项目规划成一个一个村落的感觉。它的零售中心层高都不高,都是一到两层。它用到的一些建筑语言感觉像村落,但是漆面的一些实际属性则像外国的文化,所以它的设计很像时代广场,就像纽约街道的感觉一样。西安很有特色的就是小吃,所以我们把街道设计与西安小吃相结合,把最外层规划成一条小吃街的模式。在这个村落当中有两个地标性的高楼,一个是服务式公寓,一个是酒店。在两个楼当中连接的两个小的空间,应用的设计理念是牌坊的设计。因为业主比较喜欢玻璃的现代化的建筑风格,所以我们把这两个大楼做成地标式全玻璃的建筑,但是底部运用了一种当地的石材。

  接下来是室内设计。我们公司的主要项目是酒店度假村的设计。现在正在建造的重庆温德姆酒店,入口是主流的设计,中间我们想打造更加温暖的感觉,并且希望运用长江、黄河的“水”元素,所以在垂直面上我们做了一个水流的设计处理,在地毯这里我们运用了水元素的特征。

  而我们所做的JW万豪酒店是在越南的项目,有当地的特色,运用了当地的木材特色和文化特色。万豪酒店有自己专门的标准和品牌特色,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把酒店文化与当地的特点相结合。物品效果我们尽量运用当地的特色,但不是直接提取,而是比较抽象地提取。

  在越南胡志明市的皇家艾美酒店的设计中,它的休息区和入口设计有互动性。它的全日制餐厅和酒店大堂的设计有相似之处,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将这两个设计连贯起来。

  这个是安徽芜湖的万豪酒店,因为用的是万豪品牌,所以我们有万豪品牌专门的设计指标和标准。大堂入口的设计,因为万豪希望尽可能打造他们星级指标的标准,所以我们参考了他们在其他地方的项目特色,我们还会考虑到这里业主的接受度和喜好问题。业主是当地的一个集团,他们希望能体现出他们的文化特色,所以我们在入口比较有指标性地做了一个装置艺术的设计,上面是水流和鱼群的设计理念,下方和水流相结合,做了一个睡眠的反光处理,在水流上方,还有一个印章设计的装置艺术。入口往前走,右手边是接待区,接待区域正对面就是休息区。我们用比较深层的效果,用大量的抛光大理石来展现城市酒店的特色。但是我们不能使酒店给人很冷硬的感觉,所以在用色以及灯光处理上,给人温暖的家庭的感觉。游泳池和健身馆的设计,我们会应用它的天台,从外面能够直接摄入自然光,运用的是比较简单的肌理材质表现,让人们在这里感觉放松。标房设计,整个基调比较简单,靠窗的是休闲场所,因为它是大床房,会考虑到入住房间的客户类型,可能是夫妻或男女朋友,所以不会有工作台,但是有休息区域,可以在这里洽谈、交流。

  在中国做酒店,必须要有当地的文化特色,城市不同,文化也不同,所以我们在每个地方的设计都有当地的特色显示。

  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是不一样的。做建筑我们考虑更多的是结构和建筑本身的材料,做室内考虑更多的是表达效果。因为建筑很持久,在很多国家,建筑已经保留了一百多年,但是室内是非常有趣的现代化设计,过几年就会变。如果我们接手的项目是建筑和室内都做的话,我们要考虑整个建筑与室内的关系和整体表达效果。

  靳全勇:不仅要让业主认可设计,还要认可设计师

  今天借这个机会,与大家分享我在唯美源的一些感受。首先与大家分享一个我们在青岛做的餐饮项目。这个项目的业主经历很特殊。他在韩国出生,在台湾读书,又到美国创业,现在回到中国。今年他已经六十多岁了。刚到美国时,他什么也不会,就做起了餐饮,从此事业好转起来,受到了很多媒体的关注。但后来他转行了,现在变成一个非常清闲的跨国公司的老板。但餐饮一直是他多年的梦想。他当时做餐饮时是二十多岁,现在时隔三十多年,还想把这个梦想再实现。他通过我们在大连做过的几个连锁企业,看到了我们的作品,就找到我们,让我们为他做餐饮空间。由于他特殊的身份,他并不想通过餐饮赚钱,而是想完成梦想,把餐饮做好。

  由于他常年在国外生活,国内和国外的餐饮是有差异的,所以对于餐饮,比如包房的数量和散台等我们有一些争议。但是在这个项目里,他通过邀请我们到他家去住,走进他的生活,了解他的内心,我们对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他也接受了我们所要表达的方式。

  他家的房子在青岛海边,经过他不断的翻建扩建,大概有一千两百平米,里面有高尔夫,有一池日本的锦鲤,养了八哥、鹦鹉、孔雀,还有几只狗和几只猫。他在这里的生活是非常放松的,他认为他的餐厅应该是开放的、面向海边的,所有的客人都是他的同学和朋友,在开放式的餐厅里做烧烤,开派对。他骨子里是非常热爱生活的。虽然,他对房间的花花绿绿的过度装饰,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并不敢恭维,但这是他对自己生活的理解。可能他缺乏更高的、艺术性的审美,但这些是他最需要的、引以为荣的,能让他的朋友体会他的生活。所以我觉得在走进他生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更多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从生活本质而来的。

  我们在设计时,从材料的选择上,很早就开始用比较天然质朴的材料,也就是大家很熟悉、但可能很多人都不喜欢用的东西,比如钢材、水泥、水磨石,以及一些木材等。我们因地制宜,用当地最容易拿到的材料,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用最简单的语言来使用和规划。

  在工作中,我们不仅需要甲方对我们图纸和设计方案的认可,更多的是对我们设计师个人的认可。在东北,怎样让大家对我们更加认可呢?不外乎大家一起吃饭,交流,互相沟通。于是前些年,公司进行了改制,我们急于得到社会的认可,所以我们请了很多业主,包括餐饮界的业主,到我们公司的地下室办冷餐会。通过这样的冷餐会,使业主了解我们,认可我们,我们也了解到业主所关心的问题。他们关心餐饮的运作模式,组成方式,他们有自己的运营模式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他们需要更好的空间去展现更好的经营理念。

  我们通过很多努力,将环境恶劣的地下室变成了一个整体相对和谐的餐饮空间,当时来到的业主看到这种场景非常惊讶,他们对餐厅这种形式最有研究,而我们通过短短的时间,证明了我们能用最少的钱,做成了一个能让大家坐下来吃饭的空间。

  后来经过业主的再三要求,我们又做了第二次户外烧烤。我们公司对面有个花园,我们的设计师、设计助理们,抬着家具,打造了一个户外的草坪BBQ。我们在里面用了一些窗帘,一些老箱子,一些非常精美的器皿,这些餐具我们做得一点都不差,还考虑了很多细节。即使在草地上,我们也玩得特别HIGH。实际上我们想在这些冷餐会上说明一个问题,我们虽然不是做餐饮和洗浴的,也没有经营商场和shopping mall,但是我们会用心完成客户交给我们的事情。

  设计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也来源于生活。设计是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提升艺术性,这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我们除了设计之外,还有生活,在东北,夏天玩水,冬天玩雪,尽量在生活中体验设计。其实我们一年年,都是在黑白灰的工程与工程之间思考,从生活中走出来,还要回到生活去,考虑更多本质的东西。

  我想以一张照片作结。这是一张哈尔滨一百多年前的老照片。照片中三个孩子站在高岗上,指点着脚下的城市。哈尔滨与上海相比,有不同的历史,有自己的故事。这张图片上看来,当时的哈尔滨非常富足,并不贫穷。孩子们戴的帽子是俄罗斯人的帽子,这些孩子的裤子上,右侧的裤腿上都有一个绳子,代表他们都是骑自行车来的。因为一百年前的自行车是没有链盒子的,他们把裤脚绑住避免缠到链条里面。可能他们中有的人会成为一个建筑师或设计师,为这个城市做出贡献。身为设计师的我们,也应该为城市做出贡献。

  张岩:体验性消费是未来趋势

  我97年从业做设计,现在还没有脱离设计岗位,但现在更多的是做设计前期策划。哈尔滨与上海差异很大,上海的管理公司与策划公司很强,我们则都没有,比如甲方想开个餐饮,他会直接找到设计师,设计师就承担了更多的工作和责任。市场特殊,你也不能说不做。所以我现在做前期工作更多一些。

  今天与大家交流商业空间设计。体验性消费,我看到这个题目非常有感触。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已经走到了末端,体验经济走到了前面。在上海,商业发展是前沿,体验式经济上也做得非常好,未来怎么把体验式经济做得更专业,应该是大家要深入探讨的话题。

  我找了很多资料,与大家分享,就当作抛砖引玉吧。从心理学上说,体验是人的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达到某一特定水平时,意识中产生的美好感觉。西方有两位学者出版了一本叫《体验经济》的书,对体验有明确的定义,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他们对体验经济做了很多分类,比如娱乐型体验,教育体验,遁世体验,审美体验等。娱乐型体验如读书、竞技、听音乐等,教育体验包括孩子的教育体验,成人的拓展活动等。遁世体验,就是中国人讲的世外桃源,让你产生一种隔世的感觉。审美体验,如体验自然景观、建筑的美、人文的美。最美好的体验是综合性的体验,在这四种体验类型当中有交集。《体验经济》这本书给出了一些体验的原则。如明确体验主题,以正面线索塑造形象,减除负面影响,充分利用纪念品,整合多种感官刺激,增加互动性等。

  然后是餐饮的体验性设计,我们从感官、情感、思维、行动、关联体验五个角度来讲。感官体验,就是色、香、味,一个好的餐厅,不止是好吃,还要好看,好闻。情感体验,比如在餐厅里,放的是《罗马假日》的悦耳音乐,你就会回想起初恋时,看这部电影、和恋人一起吃饭的情景,回到了那个年代。这个是情感体验。思维体验,比如以不同的方式来做菜,让大家在餐饮中体验到多样性。行动体验,其实在餐饮里面不是很多,但是会使人印象深刻。关联性体验,我们每一种活动都是相关联的,我们要做的是把它们关联得更好,明确化。最终,我认为最好的体验是综合性体验。

  说到餐厅服务,顾客是真正的主角,服务人员是配角。就餐厅环境来说,我到国外走了一圈,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只有中国餐厅才做得这么复杂,最好的装修几乎都在国内,国外的餐厅是很简单的。有的设计师把环境做得太好了。环境是最不重要的,我们不是主角。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创造一个“背景”,一个舞台,一种适合的气氛。一切都是服务于我们的主题,这才是最重要的。

  与餐饮店老板交流的时候,我感觉到设计师应该更多地跟甲方、跟真正的经营者交流,来吸取他们的经验。其实我们都强调甲方怎么不理解设计,在另一个角度上,其实是我们不理解甲方。真正的设计是提供服务,与甲方配合,创造共同的价值。

  对话

  景磊:Yas先生,您刚刚讲到了很多关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的作品与构思,城市规划产生的影响非常大,它决定着能否激活城市,能否给人们带来生活品质的转变。我是做景观设计这一行的,想了解一下,你们在做城市规划之前,有没有进行调研?工作是如何展开的?

  Yas:这个问题非常好,谢谢你。不同的城市,人们的工作特征和生活习惯是不一样的,做设计要考虑到当地人的习惯。关于景观规划,我们有专门合作的景观规划公司,我们会给他们一个基本的概念,什么样的效果比较好。我们希望景观规划与建筑和室内是匹配的,因为人不可能只存在于一个空间当中,室内和室外必须要有连贯性。所以我们以自己的设计点作为出发点,把这样的概念跟我们合作的景观公司沟通,做出连贯的设计。

  曹艳红:Yas先生,我有一个想法,您与您的团队在中国施展了很多建筑设计才能,是不是能为我们祖国多考虑一下东方文化的设计元素?我很希望在宏伟的建筑的外表之下,能让人们一眼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

  Yas:我是一个外籍设计师,在中国生活了将近十年,一直在学习中国文化。但在中国,很多建筑并不是好建筑,很多业主与别人攀比建筑的投资,攀比建筑的结构复杂度,越复杂就是越高级。中国现在建了很多高楼大厦,在上海,我只看到一个比较有上海特色的建筑,就是金茂大厦,因为它用的全部是中国元素。但是这样的建筑在中国真的很少,屈指可数。所谓应用中国特色,不是运用古代特色,而是用技术语言。比如金茂大厦运用的是竹节式的概念,这种在大厦上用得比较多,但是你不会一下子看出来,因为它不是完全照搬的,而是有文化理念在当中。这种文化特色需要用一些设计语言来阐述。

  许晓东:是的,建筑一方面与建筑师有关,另外一方面与业主的关系也很大。记得中国设计精英之旅南宁设计师走访原作设计事务所时,章明教授说过,有可能一个建筑当中,建筑师能起到的作用只有20%,70%-80%的话语权是在业主方。我想今后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和民族自信的增加,业主对于中国自身文化将有更多认同,这种现象会慢慢改变的。境外建筑师也会随着这些潮流进行一些方向上的调整,但更多的还是要靠本土设计师的努力。

  景磊:中国的城市没有自己的名片,城市感觉很弱,境外团队在对中国城市进行设计规划时,有没有想过对城市文化属性进行一个定位,传承中国的传统文明?

  Yas:每个城市,西安、成都,都是不一样的,它们所需要展现出来的设计特征肯定也是与西方的想法不一样的。你的想法是关于城市设计的方向,但这个想法有点难度。传统的东西如今只有在乡下才能看到,因为那里还没有开始发展。大都市,如上海、北京、纽约,都很难找到一个可以保留的当地特征。因为城市的发展就是要海纳百川,容纳不同的体系在里面。大城市能做的,只是在项目里提取文化元素,展现文化设计,但很难是从头到尾都是这样的。每个地方的文化不同,具体做法也不能归纳出一套硬性的标准来。同时也要与政府进行沟通,看政府对城市的规划意愿是什么。

  说到操作流程,中国政府的操作流程是错误的,又要速度又要质量,这是很矛盾的。过分追求速度,工程的质量就会降低。之前,中国人觉得西方的事物是最好的,所以大量的西方设计师在这边有项目。但是他们过来之后,发现中国要求的速度非常快,最后做出来的建筑质量是很差的。所以要有文化特色的项目,首先政府要认识到项目的过程怎样才是正确的,然后再来谈这个建筑设计是不是好,是不是传承中国文化。

  景磊:我想问靳全勇老师,做餐饮空间,怎样理解设计空间与经济回报的关系?餐饮的翻台率跟设计有什么样的关系?比如为什么这个空间要摆五十桌,要设计十个包厢,这个是怎么理解的呢?

  靳全勇:设计师和甲方的合作有三种方式。一种是甲方要什么,我们做什么,一种是我们做什么,甲方要什么,这两种方式都存在一些问题。我们的方式是和甲方沟通,专业上互相弥补,然后把这个作品实现。餐饮的桌位,空间大小,布局,通道等,都是相当系统的,根据不同的餐饮形式有不同的特征。每次跟业主讨论这样的方案时,我们都要先根据他所经营的项目和以往的经验做平面的布局,我们的经验来自于甲方和市场。然后会和甲方有一个交流和碰撞。我觉得设计不是一个人的事,所以我们愿意和业主走到一起,碰撞出更好的结果来。

  胡俊峰:靳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很感兴趣。刚刚聊到你们公司团队有四十个人左右,我们公司也有三十几个人,有一个问题很困惑,怎么驾驭这么多人同时操作一个项目?

  靳全勇:其实跟其他公司一样,我们四十个人不可能都做一个项目,因为室内设计不像建筑设计有很大的区域,我们最大的区域不过两、三万平米。这样的案子,我们会分头去做。当然我们公司有这样的传统,我们有人专门负责方案,同时又和其他的设计师一起交流,集思广益。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一个人的力量是很小的,要听大家的话,让大家把所有的反面意见都提出来,让同事模拟苛刻的甲方和客户,我们再把这些意见和问题集中解决,完成这个项目。

  唐静文:我是dwp的室内设计师,关于餐饮设计我有一个问题。在欧洲国家,餐饮业重视的是食物本身,环境真的有这么重要吗?在中国很多地方,有一个词叫吃环境,就是我花了很多钱,不是吃的食物,是吃的环境。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现象?餐厅要获利,食物本身可能没有那么美味,但是他们把大量的钱投入到环境设计当中。所谓的吃环境,这个环境如何吃法,怎么样的环境可以让你开动食欲,或者只是打造一个很奢侈的富丽堂皇的设计,让你觉得在这个地方用餐,是很高档的享受?

  靳全勇:这些年中国餐饮界发展的方向与社会发展有关,所谓吃环境,投入巨资打造环境,跟吃没有太大的关系,可能跟消费群体的需要有关,是心理消费。我觉得现在是需要转型的阶段了。原来人们有这种观念,花钱来买身份和品位的象征。关于餐厅环境设计,所有的装修、模式,还有服务流程,都是在满足以人为本的前提之下,让大家感受到放松的氛围,让人愿意在这里吃饭。现在反腐的大环境下,很多奢华的酒店面临转型,消费者也越来越理性。餐厅的设计应该考虑更多的是接近生活,重视食物,不再是吃环境。

  唐静文:说到体验式的设计,很多人需要的不是一个好的设计团队,而是好的市场团队,市场噱头足了,随便怎么设计都无所谓。如何以设计师的角度来界定,什么样的设计是好的体验设计呢?有的设计,环境会限制设计本身能够走多远,比如苏州阳澄湖那边,每年有很好的体验,人们可以坐船去吃大闸蟹,捕捞上来的大闸蟹,马上就可以在船上煮,在船上吃。但是在上海,比如万达广场,他们有很多餐饮,怎么样做体验式设计呢?因为我看到很多设计大同小异,很容易被复制,什么样的好的体验式设计不容易被复制呢?

  张岩:我认为,一个好的设计,不在于它的设计完美不完美,而是它的设计方案切合不切合主题。很多国内设计很好的餐厅,它不火,有一些小店很火,大家有没有深入研究一下?实际上餐厅的本质是什么?我认为不是营销,而是回归菜品。作为设计师,我们要创造出符合餐厅本质的环境。这其中,和市场对接是最关键的。前期要做功课,跟策划师交流,跟大厨交流,做市场调研,做足了功课后期才能做出好作品。我们是从设计上为餐厅加分,但我们是永远不会完美的。

  赵晓雨:张岩说了一句,设计师不要做主角,我听了特别有感触。这也是我这两年从设计师转型之后的认识。我们不要把设计本身作为一个焦点,而是应该作为一个背景,把这个舞台提供给需要展示的人,不管是商家、顾客,还是产品、服务。我们退到后面,提供具有真正功能的场所,而不是故意做得炫酷,把亮点抢走,在使用上造成很多不便。

  靳全勇:我想问Yas先生:作为室内设计师的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室内空间与建筑空间会有一些矛盾,但是室内设计要服务于建筑,因为建筑是独立的。当一个公司同时做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时,对室内的空间和外建筑该怎么处理?

  Yas:建筑不是单纯地为一个原因而建造,它是商业化的产物,需要有很多东西支撑它,它要有内容,有报价,有预期投资,很多因素和环节决定着它最后呈现出的样子。室内也是这样,预算是多少,规划是什么,不同的变量导致不同的结果。但是有一点是我们设计师能控制的,就是灵感的来源。

  设计是一个过程,一开始有一个概念,接着对这个概念进行深化,然后一步步做出成品。设计师清楚这个过程,但在中国,很多业主不知道这个过程,他们只看结果,如果结果不是想象中的样子,就否定整个过程。过程是最重要的,是有理论、有推敲的,这个过程决定了最后的成果。所以,无论是建筑、室内还是整个城市的设计,所有人都应该参与这个过程。如果不看过程,只看结果,很多东西就会被忽视,被蒙蔽。

  马彬:我是一位景观设计师,对于景观,我更多的是从概念出发,而不是具象的东西。我想问Yas先生一个比较困惑的问题。现在强调体验式空间,体验式消费,景观也在向体验的方向走,那么如何做到室内和室外,乃至城市更大空间之间的整体体验呢?这种整合是要注重前期阶段的工作还是后期阶段呢?

  Yas: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景观的体验从古代到现在一直没有变,一直在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的园林,若隐若现,曲径通幽,大尺度当中创造小尺度,以创造景观的深幽,这一点在现在的景观当中也常常看到。不同的是现在很多设计师,在创造和设计中没有时间思考,无法事先体验,再创造体验,所以遗失了一些设计元素。别人在感受他设计的景观时,也觉得好像失去了一些什么东西。我们了解的一些景观大师,如彼得·沃克,他们的创作和景观设计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植物的热爱和理解,他们把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带给别人,这是他们的成功所在。每个时代和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体验景观文化,传统的英式花园与中式花园都非常精彩,只是用不同的文化表现出来。谈到您刚刚说的将室外的景观延用到室内的景观,应该是注重前期阶段还是后期阶段,我觉得国内的设计过程和国外的设计过程是一样的,先要有远见,再有结果,先有体验,再把体验带到现实当中,使别人体验。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