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动的策略 不变的标准
- 来源:设计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设计,管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15 08:08
——访dwp China寰域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Stephen Yas
dwp China寰域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毕业于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城市设计硕士学位,其从事设计行业超过三十年,在大型综合体建筑项目和城市设计项目方面拥有广泛的国际化经验。他致力于发掘每个项目的精神和灵魂,坚信建筑和城市设计是关于地域,环境,情绪对于物理空间的反应。他参与了多个知名的荣获国家和国际奖项的项目,他的作品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HUD,哈佛大学,俄亥俄大学等的赞誉。
James Campbel
dwp China寰域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室内设计部设计总监,昆士兰科技大学建筑环境应用学学士,拥有超过25年酒店设计和管理经验,在高端零售设计领域也独有建树。曾任dwp越南办公室室内设计部设计总监,代表作品:曼谷半岛酒店、日本冲绳皇家酒店等。
近几年,随着中国社会的急速变革,房地产市场开发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与房地产息息相关的建筑设计行业也不可避免受到了影响。前些年,一些境外事务所在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中来到中国,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会有怎样的坚持和应对?
商业空间设计的趋势一直都在变化,相较于前阶段由政府介入开发的大型城市综合体,现在越来越多的开发商慢慢意识到大尺度的商业综合体项目不一定就是人们最终的需求,而小尺度,人性化的商业项目能够为将来的发展带去更有利的帮助,越来越多的项目体量上会变得越来越小而不是越来越大。这是dwp上海办公室建筑设计部总经理Stephen Yas在采访中传达的信息。同时,dwp上海办公室室内设计总监James Campbell也表示,由于政策的影响,投资方对酒店开发的投入也变得相对慎重,没有了前几年的盲目;现在中国的酒店行业越来越注重本土化,再加上一些中国本土品牌开始慢慢崛起,有些国际酒店品牌也着手让自己的品牌变得本土化。对于这个看似不太乐观的市场形势,James Campbell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因为一个较为平稳的市场为像dwp这样专业的团队筛选了优良业主。当Stephen Yas来到后,dwp的商业模式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变。7年前,dwp进入中国时只有一家在上海负责协调的小办公室,如今,已经拥有完善的建筑和室内设计团队,并计划在未来的2至3年间,扩大设计团队和市场团队,并期待在中国不同地方设立多个办公室,以满足项目的不同的地域需求。实现本土化设计服务,加强与业主的沟通,设计满足当地人生活方式及居住习惯的建筑作品,是dwp在中国市场的目标。作为全球化建筑设计公司,dwp它在全球各地设立的11个办公室在做设计的时候采用的是同一个标准,通过较为顶尖的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全球联网,从而使得上海办公室的设计符合国际水准。
Yas:建筑一定要满足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及居住习惯
《设计家》:您的多个商业空间项目所在地,如苏州、西安,它们都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您在设计商业空间项目时,是如何将商业功能与文化特色相结合的?
Yas:我在设计一个项目之前,都会对当地的文化进行系统、细致地研究和分析。例如,我们在西安的项目,会针对西安传统的商业街以及西安当地人购物习惯和体验习惯进行细致的分析。西安四海唐人街项目的建筑语言便是一个传统的购物街形式。我们了解到,很多西安人都不是很怕冷,即使是在冬天,他们都能够很开心地在户外购物逛街。因此,我们在设计中,通过观察到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购物习惯,设计出符合他们生活习惯及文化氛围的商业项目。很有趣的是,当我们在做西安四海唐人街项目时,对面的万达广场强调的就是西方“大盒子”的购物模式,双方由此形成了一个很强烈的对比。
在设计苏州的项目时,我会先去感受江南独有的小尺度的建筑文化。在苏州当地文化中,房屋的建筑高度都不高,楼层比较低矮,但建筑密度却比较高。在苏州传统的建筑文化里,他们城市的纹理和布局有一条河,河的旁边就是围墙,你走到围墙的入口才会发现一个四方的园子,园子的中央是个庭院。这一布局特色也反映出当地居民的居住习惯。我认为建筑一定要满足当地人生活的方式及居住的习惯。这是不能被打破的。其次,设计项目选址也是我们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因为苏州项目位于太湖的边上,太湖和阳澄湖地理位置靠得比较近,而人们熟知阳澄湖盛产大闸蟹,这是一个当地特色。因此,当我在设计项目时也会适当地将人们食用大闸蟹的饮食习惯考虑到项目设计中去。再者,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设计中,我也会强调丰收的概念。这个项目有住宅、酒店、商业等多种功能,在不同功能区域,我会根据当地文化及人们生活消费习惯的偏向性,选用不同的设计元素融入到整体项目中去,也保留人们最传统的元素在其中。
还有一个项目在厦门,项目前期,我会分析它的历史文化及当地现有的生活习惯。尤其是鼓浪屿曾经被殖民过一段时间,岛上也由此能展示出万国的建筑风貌,它们的建筑形式一部分体现出西方历史上的传统别墅变化历程。我之前学习了西方建筑学,在设计厦门的项目时,会结合历史上的各个阶段,沿用一些建筑语言融入到项目的设计中,也就是说在建筑的外型上,反射出西方历史建筑风格,但在建筑内部的功能分区则定位为满足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需求。
《设计家》:您的简历中提到您会致力于发掘每个项目的精神与灵魂,能否结合您的某一个代表项目为我们阐释下这一创作坚持?
Yas:在设计每一个项目的过程中,我的设计信仰是根据这个项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人文特色、城市肌理及城市的发展方向,人们基本的生活习惯,及人们对消费、娱乐的理解,收集各种信息,并集合起来分析,作为项目设计的积淀。很多业主都会问我,你来到我们这里为我们做这个项目,你看了我们的项目介绍,你一定对我们的项目会有一个自己的理解。那么,请你告诉我,我们的项目会长什么样?但我都会告诉他们:我不知道!因为每一个项目都不可能根据一些文本资料凭空想象出来。凭空想象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设计状态。其次,我凭空想象出来的项目未必适用于业主。就像现在很多中国人会认为要在城市中盖很多“大盒子型”的购物中心,但其实,当你真正去购物的时候,你可能更喜欢一些小尺度的购物街,例如上海的新天地,因其独有的小巷及弄堂文化,消费者能在室外享受阳光,旁边的房子也不会对他们产生任何视觉阻碍。在我的设计过程中,我会尽可能地去理解当地的文化、人们的生活诉求、城市发展的节奏及发展的目标。以此为基础,运用我们的专业技巧把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对快乐的追求,对城市改造的想法融合到我们的设计创想中去。
《设计家》:我们了解到您之前设计过许多占地面积大、功能齐全的大型综合体项目,就您的了解及多年的从业经验,现今的的商业空间设计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Yas:在我看来,商业空间设计的趋势一直都是在变化的,现在的这种情况在将来也是会改变的。越来越多的项目的尺度将会变得越来越小而不是越来越大。首先,这是因为现在的综合体开发多半是由政府介入的,政府通常会在宏观层面对项目进行把控,一些项目的业态定位上会要求包含超豪华酒店、精品服务式公寓、大体量商业等高端产品。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开发商经过一定时间的开发过程,他们慢慢地意识到大尺度的综合体商业项目不一定就是人们最终的需求。而小尺度,人性化的商业项目能够为将来的发展带去更有利的帮助。因此,开发商面对现在的市场需求,也会更加积极地去筛选项目。相应的,更有能力与经验的开发商也将会留在这个市场当中。其次,是从资金流通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有实力中国开发商会转变自己的投资眼光,把一部分的资金投放到国际市场中去。很多的中国开发商会在美国、澳洲购买房产,进行他们的海外投资计划。这也跟中国的美金积压情况有关系,境内资金通过购买境外房产来缓解货币积压的压力。然而,美国的开发商也看准了中国的市场。他们也会把一些项目带到中国或者在中国找一些新的开发项目,这正是当下开放国际市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的开发商进行的一些项目交流,也会慢慢改变现在这一现状。
团队建设需注重核心领导力
《设计家》:您从事设计行业超过三十年,设计作品涉及各类综合发展项目,如酒店、商场、公寓、医疗中心、警察局等,是怎样的管理手法让您的团队能如此自如驾驭这些不同国家、不同类型、不同设计要求的项目?
Yas:在从业的这三十几年时间,我领导过很多不同的团队。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特色,但作为领导者,我所专注且需要解决的是核心的领导力问题。具体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要尊重你的团队。这就要求你要对自己的团队有足够的信任,相信他们的能力,尊重他们给出的每一个答案。第二,要做到能启发你的团队。这要求领导者要具备足够的启发能力,让团队尽可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及他们对项目的一份领悟、创造力,只有集合大家的力量,项目才会做得越来越好。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第三,要做到下放一定的权利。我遇到的很多中国下属都会让自己缩在后面,只在领导告诉他做什么时,他才会去做。这多半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一定的权利,所以他不敢往前迈一步。因为不敢往前迈,很多情况下也就不敢说出自己对这个项目真实的想法,这将会对项目的推进产生一定的阻力。因此,我会积极地鼓励每一个人说出自己的想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共同把项目做得更好。第四,要容许他们犯错,不要害怕。这跟我们之前谈到的权利下放有一定的承接关系,但做到容许下属犯错这是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的。每一个成功的领导者,都是在无数的失败中不断成长起来的。我会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容忍度,去让他们犯错。当然,当他们犯错时,他们也需要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并且积极地去改正。第五点,要有沟通能力。我们前四点说到了很多都是关于领导者的个人能力问题,但如果你不能正确地把你的需求信息传达给他们的话,团队无法理解,双方也会有一个芥蒂,甚至造成很大的误会。尤其是在西方人和东方人的沟通中,这点尤其重要的。良性的沟通方式,是启发你的团队并让大家持续地以你为核心,共同做好这个项目的关键。
《设计家》:我们了解到您在项目设计与合作中拥有丰富的国际化经验,在您看来,在中国做商业空间设计,遇到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Yas:在和中国的业主合作中,我遇到最大的挑战并不在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最大的挑战在于业主的经验值,因为中国许多的业主他们并不是房地产出身,也不是设计师,他们更多是一个投资者的身份来发展这个项目。他们缺乏相关流程的知识,以至于他们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从业主的最初设想到最后落实的结果,他们希望都是由建筑师告诉他们。但一个项目前期的资料收集到后期的施工其实并不是建筑师能够完完全全去涉入的。其次,业主方力求速度,通常他们有一个想法后就要求马上落实。但好的设计是基于充分的资料收集,加上认真的思考,沉淀下来分析数据和信息,才能产生一个设计答案。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很多的中国建筑师、设计师之所以会去抄袭,源于我们所受到的教育传达出一种信息:认为建筑不是设计,而是后期的建造和施工。但是,设计本身就需要一次次创新、一个个创想。西方的教育则是鼓励你去创新,因此,他们革命的概率也相对比较高。他们习惯去革新。第三,业主方对自己的信息采取了保密的态度。他们不愿去公开自己的项目成本。由于缺乏项目成本这一重要信息,很多建筑师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会把一个建筑设计的非常好,但业主的成本能力却没有那么强,从而导致了很多重复工作,这便产生了许多额外的费用。第四,由于中国的开发商在时间成本的考虑上还需要有一定的成长空间,很多项目,业主都希望尽快进行,以至于我们在设计的初期在时间上就面临一定的紧迫性。而到了制作施工图阶段,很多开发商在没有施工图的情况下就已经开始施工操作了,这也导致了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经历多次返工。返工的出现势必造成时间、资源、成本的浪费。在欧美国家,我们的操作流程通常会在制作施工图上花费很长的一段时间,把施工图做的非常详细,以至于后期施工的时间会比中国短很多,并且施工的质量也更加精细,错误率也相对比较小。
变革商业模式以满足不同地域的设计需求
《设计家》:您最近有哪些在做的商业空间项目?
Yas:在我看来,如果一个设计项目已经处于施工阶段,它已不再是新的项目了。我们目前有几个正在洽淡的新的合作项目,但是由于它们正处于合作的初期,我们并不方便透露。但是,最近我们在国外有一个项目,是在迪拜。我们在造一个小城,汇集了商业、住宅和宗教等多个功能场所。
《设计家》:dwp China在华已有7年的时间,dwp下一步在中国的发展计划是什么?
Yas:dwp7年以前来到中国,之前只是一家在上海的小办公室,这个小办公室的职能是做一些项目协调工作。当我来到dwp后,我们的商业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变,我们现在有自己的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两个团队。队伍人数都比之前的庞大。我的计划是在未来的2至3年间,将团队人数扩展到50到60人,并且成立更加庞大、优秀的市场团队进行项目配合。未来几年,我们会有很多在中国之外的项目,我期待到时候能够由中国团队完成项目设计,再交给美国纽约、芝加哥、休斯顿当地的团队完成施工图的制作及后期施工。此外,我也期待在中国的不同地方设立多个办公室,以满足项目在不同地域的需求。概括地说,就是我希望能把dwp打造成一家优秀的国际化设计公司。
《设计家》:作为设计界的资深前辈,您对当下有着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青年设计师有哪些建议?
Yas:我想我在这里可以给到青年建筑设计师的一些建议和提醒是:首先,要成为一个很好的听众。当别人给你一些建议时,你一定要认真地听下去而不是急于发言。其次,要成为一个很好的观众。当你20岁的时候,你觉得自己似乎知道所有的事情,但是当你到了我这个年纪,你就会发现你还有很多事情都不知道,而你需要从头开始学。因此,青年建筑设计师必须成为一个很好的观众,懂得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第三,要是一个旅行者。很多我们在书本上见到的建筑项目,其实它在现实你所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只有你亲眼见到它,你才能感受到它给你带来的震撼力。第四,要有一颗勇敢的心,勇于承担一切的风险。在设计师的人生里,要勇敢地尝试一切新的事物,要有不怕失败的心,从错误中学习。第五点,要有一颗同理心,这种同理心在于你要明白别人想要的是什么,别人对项目的理解、定义和预期是什么。根据他们的思路结合你自己专业的创想,这样才能把项目完成好。第六点,一定要理解你自己,让自己能在一个比较舒服的位置上去做设计,去工作。如果你自己都感觉不好,那你不仅会给别人带去一定的压力,你也就无法为他们做什么了。
James Campbell:本土化团队本土化服务
《设计家》:dwp何时开始涉足中国市场并如何做到管理的本土化?
James Campbell:早先年前,我们创始人Scott Whittaker先生在上海接到第一个设计任务——上海浦东假日酒店。在这之后,上海便设立了一个小型办事处,开始慢慢接中国的项目。后来,由于项目越来越多,上海办事处便有了自己的设计团队。我们会根据业主的需求、项目所需的时间周期来对人员进行安排,并根据业主不同的倾向为项目加入不同的团队,让整个项目富有层次化。
由于现在中国的酒店行业越来越注重本土化,再加上一些中国本土品牌开始慢慢崛起,有些国际酒店品牌也着手让自己的品牌变得本土化。在意识到本土化的重要性后,dwp在中国有自己的设计团队,我作为上海办公室室内设计总监对设计师们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与此同时,公司会安排一个中国籍资深设计师辅助我的设计工作,他会对项目设计的细部进行落实,让项目得以顺利完成。所以,上海办公室无论建筑设计部还是室内设计部,其设计人员主力军都是中方设计人员。理由在于一方面中方设计人员相比我们对中国法规比较了解,在制图上避免了很多错误,能将设计结构较好地落实到图纸上;另一方面,他们比我们更擅长与中国业主沟通。我想,上海办公室大量采用中方设计人员让DWP在中国的根基更加扎实,也能更好地融入中国,真正做到本土化服务。
关于合作对象,只要对方对中国市场的理解度比较高就有可能成为我们的甲方。换言之,我们的合作对象除了一些国际品牌公司之外,还有一些如万达一样国内慢慢崛起的酒店品牌。我觉得公司在理解本地市场基础上的本地运营还是比较成功的。
《设计家》:您对中国酒店设计市场发展有什么看法?dwp有什么应对措施吗?
James Campbell:dwp正式在上海成立办公室之后,由于政策等方面的影响,政府对酒店业的开发与扶持以及保有的关注度都没有前几年那么高,房地产开发速度也有所减缓,业主的口袋里已没有那么多的资金,所以,投资方对酒店开发的投入也变得相对慎重,没有了前几年的盲目。我想,一个较为平稳的市场也为我们这样的专业团队筛选了优良的业主,业主理性地去投资酒店,设计师理性地去设计酒店,从而开启一个良性开端。
目前,dwp的室内设计在行业内部相对较有名气,公司下一阶段是希望做到在关注室内设计的同时,将业务慢慢渗入建筑设计这一环节。其实在建筑设计方面,dwp也相当有实力。
追求简洁优雅的轻奢设计
《设计家》:简单介绍下dwp设计的核心理念。
James Campbell:简单来说,dwp设计的核心理念分为“简洁+优雅”、“挑战+探索”、“创新+投入”和“联系+合作”这四个方面。中国的许多设计是将整个项目做得越复杂,故事情节越丰富便越容易打动业主。而dwp的“简洁+优雅”理念指的是设计需要少而精,想的是无论从设计还是生活的角度,简洁才是真理,越是简洁的东西就能在其中寻找到一种优雅美。而“挑战+探索”指的是dwp在与业主合作的时候,业主会问我们许多问题,我们希望能去引导业主,与业主进行良性挑战,激发业主及设计师对整个项目的理解,能够更加科学地审视与定位项目的设计要领,从而为整个项目指明一条道路。我认为,一个优质的设计本应该根据甲乙双方在经历头脑风暴后所形成的共有答案。除此之外,项目建成后是否能够长久保留,材料与科技也非常重要,我们公司在创新方面也有着较大的投入,希望自己的项目能与科技相接轨,不断尝试用一些最新的材料及建筑手法,期盼自己能成为行业的思想领导者。当然,做好项目所要关注的第四方面便是“联系+合作”,事实上dwp仅仅只是一个设计院,但我们拥有自己的联系团队,机电顾问、厨房顾问等人员的参与让整个团队能够更加全面地做一些大型项目。
《设计家》:谈谈您对“奢华”一词的理解。您刚才说到中国人更喜欢“复杂设计”,而您与DW P则推崇“简单设计”,您与dwp是怎样找到两者的融合点的。
James Campbell:其实奢华与简单并不冲突,我觉得它只代表着一种风格,未必就等于复杂,如果用巧妙的设计手法,一个“奢华”的作品同样也可以做到简洁优雅。我们团队曾经做过的许多项目,它们的外表看上去富丽堂皇,但事实上也就是用一些较为简洁的材料融入其中,在软装的材料及布置方面却又能让你在奢华中看到一丝简洁的舒适。
其实,对于奢华,大家都处于不断摸索的状态,中国人也是如此。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人对奢华的理解便是一盏豪华的吊灯与一大幅油画;而现在,由于一大批年轻人踏入社会,他们的思想已与老一辈中国人大不一样,他们崇尚自然,在做项目的时候,也向我们提出在奢华中带有简洁的理念。这给我们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个人事务所的创办经历,让我更有责任感
《设计家》:您曾建立过自己的个人事务所,是出于怎样的原因加入dwp?
James Campbell:自己的建筑事务所会给予我很多发挥余地,可以传承自己一贯的设计手法;但是离开自己事务所,进入大型建筑设计公司,你就会发现这些公司都有它所特有的设计理念,作为员工,你就必须要遵循它的设计理念,从而导致在设计方面的个人发挥没那么自由。
但是,自己开公司也会出现一个弊端,自己的事务所相对如dwp之类的大企业来说,它的尺度较小,比较着眼于对一些精品项目的设计。个人事务所由于规模较小,没有充足的人员配备来支撑大型项目的设计,在对大型项目的时间掌控上也存在一些力不从心的感觉,故拿到大型酒店项目的几率不是那么高。而作为室内设计师来讲,多多少少有自己的抱负,希望能做一些大型酒店项目,我也是一样。出于这个原因,我选择离开自己创立的那家个人事务所,离开了精品小项目,投身于大项目的设计中去。
dwp的公司规模大,对于酒店项目的投放度和关注度都比较大,与此同时,它的许多理念也与我的想法相符合,通过一系列权衡后,我于2008年加入dwp。
《设计家》:曾经在自己事务所的经验对于现在在dwp的工作带来怎样的帮助?
James Campbell:我认为,经营自己的公司就像是管理一个大家庭,它是我一个幸福的成长过程。开公司的这十年,我的工作不仅仅只在于设计本身,还必须去关心员工的想法,关心他们的工作环境,对员工的职业未来也会做一个考量,这一系列的工作让我比之前更富有责任感。这个责任感不仅仅只是对项目本身的负责,还有对自己团队的负责。
信任是与业主沟通的关键
《设计家》:来中国数月,您对中国的商业建筑市场有怎样的印象?相比澳大利亚及越南等国有什么自己的特色?
James Campbell:其实整个亚洲地区,都有一定的相似度。比如越南与中国在文化上就有很多共性,越南曾是中国的附属国,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在对道教、佛教的理解上也与中国相仿。当然,亚洲国家与西方国家的不同点就更大了。首先是文化上的不同,在中国,设计师必须学会讲故事,业主想要听的是一个能让他们感动的设计理念。比如我们现在正在做一个名为“紫云湖”的项目,设计师必须对当地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将自己的理解转述给业主,并且告诉业主,我们这样设计是出于怎样的考虑。但是,西方设计师可能不会说那么多理由,讲得更多的是标准。其次,虽说东西方都会有自己的文化纲要,对自己文化符号比较重视,但是,对文化的诠释手法却略有不同。在中国,这些不同一般要取决于业主,我在做项目的时候也会碰到一些中国业主思想比较西化,对设计的需求度与一些思想比较传统的业主便不一样,因为他们对西方文化和西方建筑的设计有自己的理解。
还有一个比较大的不同就是在与业主的交流方面,中国业主与西方业主也是大不一样,首先,我们会根据每一个业主不同的特征制定不同的方式。每一个业主都来自不同的文化圈,受着不同的教育,拥有不同的成长环境……这一切让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度及需求度都有所不同,此外,就算是来自同一个文化圈,拥有同样的教育背景,每个业主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业主会直接告诉你他自己的想法,可有的则会用一些模糊的字眼努力引导我们去体会他们所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所以与业主沟通本身是一个学问。而中国业主与西方业主对设计的理解程度不一样就导致你对他们的解释方法也有所不同;还有则是设计师打动中国业主与打动西方业主所采用的方式也是大不一样,因为东西方业主想要的东西是不同的。其实,如dwp这样的境外事务所普遍都有一个困难就是如何与中国业主沟通,如何更好地与中国业主沟通,因为任何设计师都知道只有与业主有了良好的沟通才可能做出优秀的项目。中国的业主喜欢听设计师讲故事,所以作为设计师事实上也是一个故事家。
采访:《设计家》 整理:金彦淇、傅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