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精品事务所理念 做改善城市环境的商业设计
- 来源:设计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实习生,沟通,合作,万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15 08:17
——访SPARK思邦董事合伙人陈敏英
陈敏英
建筑荣誉学士、英国建筑协会学院职业建筑师。2004年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2002年以实习生身份加入SPARK思邦,现为SPARK思邦的董事合伙人,参与的代表项目为:北京来福士、新加坡克拉码头、福州泰禾五四北广场、万科厦门中心以及阳光城唐镇项目等。
陈敏英在大学毕业之后便进了SPARK思邦,十余载的时间里,从一个实习生做到董事合伙人。在问及为何选择SPARK思邦时,陈敏英告诉我们,公司每两年都会给她换个角色,让她每年都有新的挑战,使得工作变得不那么乏味。与此同时,公司的企业文化也是她留到今天的原因之一,SPARK思邦一直维持精品建筑事务所的运营理念,全球各办公室及团队之间是协同设计,“工作伙伴是朋友,朋友式的工作伙伴。”SPARK思邦没有总部和分部之分,每个城市就是一个设计团队,只是一家公司不在一个地方办公而已,这种没有沉重的等级制度的公司,使设计师能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下发现灵感、发挥创意。
在采访中,陈敏英多次提到如何将室内空间与室外环境进行有效的统一,引用SPARK思邦的设计哲学便是,一个好的建筑都必须拥有其空间感和环境意识,做商业建筑也应该注重环境所造就的舒适空间。她认为,将商业建筑的公共空间当做城市客厅,配合绿化的考量,结合室内室外,满足多方面的综合要求,给城市带来与众不同的体验。这样,设计师所设计的建筑物就不再是孤立存在,它与其所在城市空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陈敏英说:“SPARK思邦一直在为这个时代传递这样一个愿景,希望自己的项目能在尊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改善中国城市的规划,提高生活质量,让它变得可持续、智能以及更加宜居。”
维持精品事务所理念 提供集成化解决方案
《设计家》:SPARK思邦在商业设计上的设计哲学是什么?
陈敏英:SPARK思邦的设计理念是为人们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和人居空间。公司认为,好的建筑是具有空间感和环境意识的。无论是公开场合的活动空间,还是私人生活的隐秘空间,建筑均可为其提供新的界定,并依据历史的发展而赋予其全新的定义。
我们专注于发掘建筑的潜力,同时解决了每个项目在实际运作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以便促进积极的城市体验。在设计的时候,我们希望能将大胆的创意与大众的视觉审美相结合,做到将城市空间投射到具体的建筑之中的同时,又让建筑融入城市生活,即为多层次的城市体验及丰富的活动场所创造机会。
《设计家》:请谈谈SPARK思邦在商业设计领域的发展历程(亚洲),近来在中国做的商业项目有哪些?
陈敏英:SPARK思邦进入亚洲的第一个项目是在新加坡的地标建筑克拉码头,有幸的是,我参与了这个项目的设计工作。在这之后,经过多年发展,SPARK思邦已建成北京来福士、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项目(Shanghai International Cruise Terminal)以及近期建成的福州泰禾五四北城市广场,万科广州东荟城等。现在,我们拥有四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有20-30名工作人员,分别分布在伦敦、北京、上海和新加坡。我们在亚洲、欧洲,中东,非洲和澳大利亚进行项目开发——每个工作室都有其独特的创意火花,并共同体现着我们希望提升公众生活质量的美好愿景。
此外,SPARK思邦目前还有多个很有意思的商业项目正处于施工或深化设计的阶段,如万科旧宫综合体,首开万科大兴商业综合体以及在上海的阳光城唐镇商业综合体等。当然,对于我们而言,公司今后的大方向不仅仅是局限于商业项目,我们擅长的方向非常多。
我希望能通过《设计家》平台向读者传达SPARK思邦的愿景,SPARK思邦进入中国十一年,一直坚持着创意为先的理念和负责任的态度,获得中国市场的认可,成为很多知名地产开发商的首选合作伙伴。而SPARK思邦的中长期战略计划是通过具有创新力量的实用性设计获得更多的市场认可。同时,在尊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改善中国城市的规划,并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让它变得可持续、智能以及更加宜居。
《设计家》:2011年,《设计家》采访贵所John Curran先生时,他曾说道,对于中国市场的扩展,希望能保持多元化的公司文化,让设计师在亚洲、欧洲、中东流动。请问,在3年后的今天,SPARK思邦在中国的发展走向是否产生了某些变化?请具体谈谈。
陈敏英:我们仍希望维持精品建筑建筑事务所的发展理念,SPARK思邦的跨国团队已有百余名设计成员,大家协同工作的方式能让这个全球化公司充满活力。与此同时,考虑到对项目的许多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我们的设计团队,可从文化方面、专业经验等多个角度来提供集成化的问题解决方案。
团队合作 完成多方面的综合需求
《设计家》:SPARK思邦不仅做建筑设计,也做景观设计及室内设计,作为一个建筑咨询公司,你们是如何平衡这几块的比例?
陈敏英:SPARK思邦应该算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的“全面手”吧。我们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以及室内设计等各个领域都拥有丰富的经验,所做的项目已经遍布欧洲、亚洲等区域。当然,不管哪一种类型的设计,我们的团队都会非常投入。此外,SPARK思邦还很在意和甲方的沟通,因为只有充分理解对方的定位,我们的设计理念才能被顺利实施,这样才能为城市增加一个好的作品,达成一个大家都满意的双赢模式。而对城市而言,也是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项目。
《设计家》:能否给我们举几个例子谈谈思邦是如何在这些商业项目中让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相互呼应与促进的?
陈敏英:北京来福士是SPARK思邦打入北京市场的敲门砖,同时也是我们第一个商业综合体项目。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最大挑战来源于需要调和一组博弈关系:公共空间和高效建筑间的平衡。一方面,我们要做出有质量的设计作品,另一方面,要满足客户快速建成的需求。为此,我们试图催生一个开放、互联、安全并便于识别的创新设计。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比较注重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相配合,尽量赋予每个空间不同的“情绪”。如东直门入口处设计了一个广场,广场设定的用意在让公众能在北京这个快节奏大都市中有一个放空压力的慢生活室外公共空间,这种设定在当时的北京还不多见。进入北京来福士室内空间,设计师做了一个可代表聚合所有商业活动象征的“水晶莲”(非建筑形态),这个标志性的东西可以使人们纵向、横向畅通无阻交合互动。当你登上屋顶花园,是一种隔离城市喧嚣的静谧感,同时可以一览众山小地看到附近的办公、住宅塔楼等。再向下又能穿过雕塑形玻璃采光顶看见整个商业空间,这种玻璃采光顶的采用能让处于商业空间的消费者也能够将绿色揽入怀里。
此外,福州的泰禾广场是SPARK思邦设计的第一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24小时全天候开张的商场。这个设计巧妙融入了极具福州本地街景特色的骑楼式步道等诸多城市特色元素。一个多层的外部动线通过增加建筑可达性及渗透性的方式,将地面上街市的热闹熙攘延展至了商场的上层空间。相互交织的内外动线不仅激活了商场内部空间,也丰富了商场所在的城市空间。据了解,广场中庭现已成为当地城市社区公共活动室,而这条24小时垂直街景则是香港中环半山扶梯市景的福州演绎。
综上所述,我认为Teamwork(团队合作)非常重要,不仅是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需要配合,我与我们团队内的各位设计师也需要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将设计做到更好。平时,我在办公室里花费时间最多的应该就是和我们的设计团队开会沟通,了解彼此的意图,碰撞彼此的灵感和火花,这样的协作才是最具效率的。
《设计家》:对于城市综合体项目中包含多种使用功能,建筑师如何设计好这些不同的功能空间?
陈敏英:商业综合体的成功与否有很多因素,比如流线设计的合理性,功能布局的逻辑性等。不过,最为重要的的则是这个综合体能否很好地与城市空间衔接。在保证不同功能的可达性的同时,又能够和整个城市互动。
大城市的商业竞争激烈,有时候必须依靠设计来实现区分。我们在做设计时,不仅要满足商业项目目标需求,同时还要符合公众休憩减压的基本期待。把公共空间当做城市的一个客厅,配合绿化的考量,把室内设计当室外设计来处理,满足多方面的综合要求,给城市带来与众不同的体验。而绝不能使得设计的建筑孤立存在,必须是和所在城市空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最好的作品永远在未来
《设计家》:简单介绍下您职业经历,如何对建筑产生兴趣?
陈敏英:从小受到父母培养,很早便开始学习画画。后来在中学分文理科的时候,我希望自己能选择一个文理兼得的专业,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发现了建筑学。它兼顾了文理科两方面,既需要有想法的创意确保设计,又需要理性的思维适应开发。再加上我觉得自己还算一个善于沟通的人,以后无论和开发商,还是结构工程师或者机电、灯光工程师沟通应该都没问题,想到自己应该可以平衡各个方面,所以最终就选择了建筑系。
应该说我很幸运,在这个行业中我将自己的特长与爱好进行了融会贯通,利用所学所用,一路走来也比较顺利。
《设计家》:您是什么时候加入思邦设计?选择思邦设计的原因是什么?
陈敏英:我是在2004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毕业,从实习生开始就进入SPARK思邦工作,后来顺理成章地成为正式的员工,目前已是公司的董事合伙人。SPARK思邦是个很特别的公司,在公司的这10年中,每两年都会让我换个角色,这让我每年都会有新的挑战,不至于觉做重复昨天的事情,使得工作变得不那么乏味。而它的企业文化“工作伙伴式朋友,朋友式工作伙伴”也让我非常赞同。思邦没有总部和分部之分,每个城市就是一个设计团队,只是一家公司不在一个地方办公而已。此外,公司的工作环境还不错,对于我们设计师的发现灵感和发挥创意有着很大的帮助,自然,与同事们的交流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点。或许是因为这些,让我从一个实习生不知不觉得做到今天,从来没离开过这个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其他高管也都是类似经历。以此可证明,公司没有沉重等级制度,开放式、多元化的运营理念深得人心。而对于在思邦工作的设计师来说,自己所积累的东西也不会因为换工作而流失。所以,我个人来说,这十年发展很顺利。
跟随SPARK思邦,我已经设计了不少项目,从商业、文化到办公,各种类型,各种规模都一一参与。对于我而言这一切都显得很有新鲜感。因此,我可以说,“最好的作品永远在未来”。
《设计家》:您目前所承担的项目主要是在新加坡还是中国?能否介绍下您的代表作品?
陈敏英:自从设计北京来福士这个项目后,我在中国的项目也越来越多,目前所承担的项目以在中国的为主。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希望能在中国做更多改造类型的项目,因为此类项目可以将新的想法放到有故事的建筑里,赋予它新的生命力。这样既有一定挑战,又能为城市增加一份用心的创作,感觉很好。总之,我喜欢跟城市息息相关的项目。比如,我们最近在厦门接手了万科厦门中心和上海唐镇的阳光城项目。这两个项目都很有意思:万科厦门中心是一个用于表现知名企业文化的建筑作品。用设计来表现开发商的企业文化,我认为这个项目很与众不同;而上海唐镇项目是一个建筑综合体,这个综合体也有别于一般城市综合体,它的整体设置好比一个MINI的城市。
《设计家》:您所要创造的商业空间希望能给予人们怎样的体验?
陈敏英:一般来说,零售区域就是商业区域,这一区域为开发商所有,其目的就是让人们能够在这个商业区域内进行各种消费活动。然而,在典型的商场环境中,所有的空间循环及布置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刺激购买欲,这就致使商场的布置愈显不自然与隔绝,即与周遭都市大环境的关联微乎其微。因此,我们的设计力求将典型的商场重新诠释为一个内部的零售区域,并充分考虑空间的延展性---这个区域可以将外部空间延伸到内部,通过打通内外的空间循环来带给人们更多惊喜。
《设计家》:在您的作品中,发现您特别喜欢富有棱形之类的几何形状的线条设计,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陈敏英:我个人认为,为了让建筑的外观更有目的引导性,其轮廓应该可以完全呈现建筑的空间理念及设计规划,而不应该是肤浅直白的。具体而言,一栋建筑应该能够完好地映射出它所处的城市环境,即该建筑与城市间的关联、它所希望传递的能量、它所具备的功能等。举例说吧,如福州的泰禾五四北城市广场,我们用一个三角形的几何体与一个炫彩铝板相搭配映衬,使整栋建筑的外观更富视觉活力,从而传递出其在福州市北所扮演的角色形象。这是一个新兴的城市零售中心——三角形的几何体代表着四周环绕的山丘,与此同时我们也构建了一个垂直的环形结构,将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完美地连接起来,借此使得建筑的外观也因其独特呈现方式而脱颖而出。
《设计家》:您对建筑材料的选择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是否喜欢用玻璃质感的素材?
陈敏英:通常,我们会选用多种多样的材料来构建建筑的覆盖层,比如,玻璃、铝板、石头等常规的材料都可以被用来构筑建筑的外观,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会因地制宜地使用这些材料来更好地诠释建筑本身。例如,复地在重庆的南山会所,建筑的理念和外观设计灵感来源于它四周环山的地理环境,于是,我们也就自然而然地使用石质外观,以使得建筑能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快”节奏中寻找设计平衡点
《设计家》:您如何看待中国商业建筑现状?您认为市场前景如何?
陈敏英:中国的市场很大,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国内的开发商都很有快速发展的野心,他们即使在过度开发的背景下也渴望打造出优秀作品。而在他们眼里,我们有设计想法又很接地气,这也是我与SPARK思邦能抓住建筑市场脉搏的原因之一。我对中国商业建筑市场的未来很乐观。
《设计家》:谈谈在商业综合体的设计及与业主的沟通中,中国与新加坡有什么区别?您是如何与中国业主沟通的?
陈敏英:主要是设计时间和工程进度方面的区别。中国商业综合体开发的节奏、速度比其他国家快出许多,挑战在于这种“加快”速度的设计模式,对于项目本身来说是否是最好的选择。设计师希望有更多的时间用来设计,而业主则喜欢快速建成一个项目,在这对矛盾体之间,我们就需要与业主进行沟通,在商业需求和设计风格创意中寻求平衡点。
《设计家》:您是通过怎样手段了解当地人文风情?
陈敏英:通过旅行,阅读,以及和当地的朋友多聊天沟通等方式了解建筑所在地的人文风情。此外,虽然平时工作比较忙,但我是一个比较会利用时间安排自己的人,比如我可以把出差当旅游,总能从中找到观光的感觉并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同时又能够在做项目的同时不断充实自己。
《设计家》:在建筑设计以外,您是否还要从事贵司的管理工作。您是如何调节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陈敏英:虽然现在还要从事管理工作,但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做自己的设计。设计师是一个做到五、六十岁还会有发展的行业,而我又特别喜欢在努力中寻找乐趣,所以,不管在何时,都不会放弃设计而作为管理者单独存在。
采访:《设计家》 整理:金彦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