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因生活而生,因“爱”而存

  • 来源:设计家
  • 关键字:日本,建筑,设计
  • 发布时间:2014-11-15 08:02

  ——访日本NAP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中村拓志

  中村拓志

  NAP建筑设计事务所总裁/创始人,1974年出生于东京,于1999年获得明治大学院理工学研究科硕士学位。此后,在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工作。于2002年成立NAP建筑设计事务所。曾于2006年获得日本商业环境设计奖,2008年获得gooddesign大奖赛金奖等。著有《恋爱中的建筑》等书籍。设计代表作品:Dancing trees,Singing birds、Tokyu Plaza Omotesando Harajuku等。

  日本70后新生代建筑设计师——中村拓志因“不砍树”理念而受到大家的关注。也因其设计过许多如“Dancing trees,Singing birds”之类的住宅项目而被人认定为住宅设计师。可事实上早在2010年,他便已经是JCDDESIGNAWARD2006(日本商业环境设计奖)的获奖得主,其设计的表参道原宿东急广场(Tokyu Plaza Omotesando Harajuku)也颇有人气。虽说如此,中村拓志却不爱与人高谈阔论商业建筑设计的独特性,他与我们讲的更多则是建筑与生活的关系,就好比他所撰之书《恋爱中的建筑》写得那样,建筑因生活需求而诞生。

  中村拓志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他希望他所设计的空间能让使用者感到舒适。进入餐厅会想着“好吃”;踏入住宅中会感到“放松”;走入店铺则会让顾客觉得“开心”。在中村眼里,虽说相比住宅设计,商业建筑的设计会更加注重建筑物本身的实用性,但在网络店铺已经普及的今天,商业建筑的空间设计事实上也很有必要关注顾客体验所带来的舒适感。

  对于“不砍树”理念的理解,也不仅仅只是口号中的“不砍树”。中村拓志认为,对自然的保护是需要通过对经济可行性的估量,以及实施科学性的研究后才能做到的事情。在设计“Dancing tree,Singing bird”树屋项目的时候,中村拓志对树木的生长情况及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做了一定的分析研究后,采用科学的手段建成此项目,从而做到不砍一棵树,也能满足业主的需求。

  中村拓志说:“我重视室内空间与室外环境的结合,因为人类与环境本应该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而对于室外环境的研究则又涉及到另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地域性设计。在这方面,中村拓志告诉我们,他喜欢研究当地的材料,与当地的工匠进行交流,一直在追求一种对室外环境无害,却又能达到室内空间舒适度的设计。他说他对材料没有偏好,认为凡是适合当地环境,能够优化项目设计的材料都是他所需要的材料。

  喜欢研究材料,执着于挖掘新素材的他,曾在《恋爱中的建筑》一书说写道:设计师的创新精神或许能够不断地滋生出新造型,但却无法改变该物体的使用方法。造型从而沦为一种单一的包装,他们并不会改变人们对其的感情,不会改变人们的思考以及对待事物的眼光。也许他正在发现那一种可以改变人类感情与思考能力的建筑形态,又也许,我们眼中有些许特别的建筑,正是中村拓志一次又一次对“建筑与爱”的尝试。

  追求非强非弱的建筑风格

  《设计家》:请简单谈谈您在青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为何对建筑产生兴趣并选择它作为自己的专业?

  中村拓志:小的时候,我辗转于金泽和镰仓两座城市,众所周知,这两座城市在日本都是富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再加上,父母也会经常会带我去参观一些日本寺庙等日式传统建筑。这段童年经历让我受益匪浅,这些建筑致使我日后的设计工作总喜欢融入一些日式传统建筑的元素,在这些建筑中间所透露出来的是对人情的美学所在。我想这些建筑物是我对建筑认识的一个启蒙阶段。

  也许是因为这些领悟,在小学作文中,我便写下了自己的梦想——未来要做建筑师。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时候,我的娱乐活动较同龄人相比有点特别,我喜欢在木头上制造自己的“秘密基地”,在家中用纸盒子搭建小房子……所以,我想,选择建筑学应该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设计家》:之前您在隈研吾事务所工作数年,隈研吾先生对您现在的建设计带来了哪些影响?

  中村拓志:隈研吾先生的“负建筑”理念对我影响颇大。何谓“负建筑”?隈研吾先生曾在自己的书中重点描述了一种非强非弱的建筑形态,“负”的反义词是“正”,“正”代表着一种“强大”与“富有”,然“强大”与“富有”代表了什么?一定不是舒适。隈研吾先生所说的这种非强非弱的负建筑便是调和了原来的“正”,设计出来的建筑显得不那么强大,不那么富有,却很舒适。我认为,这种负建筑或许相比“正”建筑更适合人类,是人类所需要的一种建筑样式。

  目前,我希望我设计的每一个建筑都是舒适的建筑。当然,舒适的来源不应只是室内环境,还应包括室外环境。或许是童年时期参观日式传统建筑的影响,相比建筑本身,我更注重建筑环境的塑造,如何将建筑本体融入环境,是我设计的一个重点。也是因为这个,我会经常去学习材料的特性,与各种传统手艺人交流,从而获取对环境具有优化作用的能量。

  因地制宜做出独特设计

  《设计家》:您觉得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应该是什么样的?

  中村拓志:在我心目中,优秀的建筑师应该能如尔瓦·阿尔托和卡洛·斯卡帕等大师一样,能做出既能体现建筑所在场所的地域性,又能让人们在你所设计的空间中有一个不同寻常的体验价值的设计。我想,能做出与自然相融合的建筑的建筑师才是优秀的建筑师。

  《设计家》:对现在的建筑设计市场有什么评价?请谈谈您的建筑主张。

  中村拓志:我发现,时下有些设计师喜欢跟风。无论场地在哪,业主是谁,都采用同一种清水混凝土设计方式去做,我认为这是不科学的。设计师应该根据建筑物所在地的周边环境,文化,以及使用者与业主的生活习惯来做出最适宜人类活动的设计。说起我的建筑主张,真的非常简单,我不希望我所设计的建筑对环境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比如污染环境;也不希望自己的设计是没有通过任何揣摩的情况下随便一做而成的小房子,因此,我会去研究建筑所在地特有的材料及该区域传统建筑所特有的建筑手法,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把这些传统的东西进行重新考量之后,产生一个新的建筑形态。

  我想,无论是住宅还是一些商业空间的设计都必须考虑这样一个议题,就是自己所设计的这个东西如何完美地融入其所在的空间中去,以及这个东西能否给予置身空间中的人们丰富多彩的体验感受。如此一来,使用者或许能在原本有些厌烦的空间中,找到一丝舒适感。进入餐厅会感到“好吃”;踏入住宅中会感到“放松”;走入店铺会感到“开心”!

  《设计家》:您对建筑材料有什么偏好吗?比如玻璃,木材等。

  中村拓志:其实我对材料的选择没有自己的偏好性,我认为,只要是能够符合这个项目需求的,能够解决在项目处理上所遇到的问题的材料就是好的材料。比如,我在许多项目中会采用木头这种材料,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建筑所在地四周树木较多;而也有些商铺类项目,我会采用玻璃的素材,我想着一定与光线折射出来的效果有一定的关联。一般来说,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我会与项目所在地的传统工匠和建材工厂进行交流,尽量使用富有地域性的建筑材料,从而让自己的设计能更加完美地融入当地。

  举例来讲,我在做“Optical Glass House”项目的时候,其所在地是一个繁华的市中心,交通显得格外拥堵。从地域环境来看,它应该就属于在商业繁华区的一个住宅建筑,那么做这样的建筑时,就希望能在这个繁华的商业区增添一份绿色的幽静。在这个项目中,无论是前院的设计,还是道路及住宅空间之间都做一些光学玻璃块装载设计。由于声音可以用重物来进行隔断处理,所以,将光线通过玻璃透入窗帘,马路上车的噪音等也能通过这个光学玻璃的装载模式而切断。在这些材料的帮助下,内部就会显现出如同教会般五彩斑斓的光的美景,曾经让你讨厌的喧嚣的街道,在此时也变成房屋内很美的风景,屋内与屋外的美景可以做到很好的交换作用。

  所以,作为任何一个空间设计,我都会去考虑最好的材料是什么?而这个材料并不是固定的,它是活动着的,当然,倘若现在能够发现一个各方面性能都不错的材料的话,我也毫不避讳地会用这种材料去做出一些原创性的东西。我相信,这一点需要设计师自己去发现,在做项目的时候,我会结合当地的情况去挖掘一些新素材,其实也是在努力发现新材料的一个过程。我觉得,如果在某一天,我能在做某个项目时发现一个让自己觉得完美的新型材料,那么,或许在未来,我的设计业会出现一定的偏好性,但,现在还没有达到。

  与自然融合,需要大量的研究

  《设计家》:说起与自然的融合,您曾经在公开场合说过,您绝不会在做项目的时候多砍一棵树,这种“不砍树”原则会不会导致对空间的舒适度有影响,抑或是因保树而浪费过多材料的问题?

  中村拓志:我一直都觉得树木应该与人类共存,也是在这个前提下,我在接受此类项目的时候用很大的精力去观察树木与人的活动,从而在这其中找到彼此的契合点,让两者变得更为贴近。

  现在,虽然可以听到很多有关于保护树木的口号,但又有多少人去考虑在城市中心保护树木的经济合理性?如果不考虑这些实际问题,那么,口号也就仅仅只是口号,并不能给大自然留下些什么。早年间,事务所设计过一栋名为“Dancing tree,Singing bird”的集体出租型住宅。值得一提的是,在设计这个房子时,我们真正实现了在不砍原有树木的情况下,极力达到业主所要求的容积大小的住宅设计。

  对于这个项目,虽说,在建造时期稍微消耗了一点建设成本,但是,反过来讲,仅仅只是消耗一点成本就能让住客在房间内看到大型树木,这种感官感觉附加值是不可估量的。我想,这也算是有效地回收了一开始为保留树木所消耗的建设成本。在设计这样与树相融合的建筑的时候,设计师需要与树艺师一起挖掘树根周围,调查研究树根延伸的路径,从而根据树木的生长情况设定结构墙。对于那些无论如何都要伸展出来的部分,我们会利用结构墙下方的基础梁曲折延伸后对根部进行保护。此外,设计师还必须将直径10cm以上的树枝进行科学地三维测量,从而将现场情况再现到电脑中,用电脑来模拟强风下的摇摆情况,以此,避开树木动作地方,从而做出适宜人类居住的空间。

  《设计家》:您认为现在的建筑设计界出现怎样一个浪潮,这股浪潮引起什么样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您会采取什么措施?

  中村拓志:或许是后现代主义流行的弊端,现在的新型建筑从技术的角度来讲,无论是住宅设计,还是商业建筑设计,对空调设施过分依赖。现在的自己热衷于研究传统建筑的建造方法,比较关注一些恒温湿室的设计方法,这种设计方法重在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互相汲取,利用环境减轻能耗,从而减轻建筑本体对空调的依赖。

  我一直认为,人与自然界应该是生生相惜的一对组合,所以,我的所有设计都会非常重视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一个统筹管理,大到框架设计,小到墙壁的完美连接都是我关注的点。

  商业建筑要做体验式设计

  《设计家》:能否与我们谈一下您对日本商业建筑市场的看法?在这样的情况下,设计商业建筑需要注意些什么?

  中村拓志:以2020年东京奥运会为背景,日本各地目前都在规划建设商业建筑,用于满足奥运会期间及以后的消费需求。所以,相信在近五年,日本国内的商业建筑量会有个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与此同时,由于网络商店在全球的普及,实体店铺的销售力度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一些时尚品牌店铺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设计师对市场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对购物者的消费习性以及生活习惯有一定的了解,因为,我们必须设计出能让购物者觉得很不一样的东西,才能体现实体店与网络店铺的区别。这就需要设计师做好体验设计,用这些体验式设计来弥补实体店的弊端。

  《设计家》:翻阅您的作品,发现您在商业店铺设计时喜欢用镂空之类的细节处理。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对于光线的处理,您有怎样的心得。

  中村拓志:其实很简单,我认为用镂空的方式可以让光线自然地洒落在我所设计的店铺内部,而这种光线的射入不是直线形状,而是通过了镂空的形式洒落在我所设计的时尚店铺内,在这种细节的设计处理后,你发现去店铺的人们会有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妙感,并且,这种设计也能让空间接受四季的洗礼,有一种时空感。

  《设计家》: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地少人多的国家,在这样的情况下,设计师在对空间的运用上应该注意些什么?尤其是在商业空间的处理上。

  中村拓志:正因为日本地少人多,所以,作为设计师就更要去思索如何让空间变得更加舒适,如何让人们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却没有不适感,让远方的山如同自家庭院的一部分般融入其中。日本的建筑设计史中有一个解决这个问题巧妙的技巧,就是借景。利用这个技巧,我们可以把小空间做得很深,让人没有压抑感。

  而商业建筑的空间设计与住宅建筑的空间设计事实上是如出一辙的,唯独有所不同的是,在设计商业建筑的时候,我们必须更加关注这个建筑物的实用性,以及人们在这个建筑中所能体验到的种种。做一个优秀的商业空间,就是要给来这个空间中的人们一种如家般的舒适和与家不一样的体验感觉。

  信任与爱尤其重要

  《设计家》:大家都知道,您除了会做一些如同“表参道原宿东急广场”的商业综合体项目,还会设计许多品牌的专营店铺,您认为在做商业项目的时候,大型项目与小型项目有什么区别。

  中村拓志:其实项目大小与设计本身是没有关系的,做商业项目与做住宅项目一样,与业主的沟通弥足重要,一方面,我们要满足业主的意愿,另一方面是希望在满足业主意愿的基础上有个自我挑战的空间。如此一来,无论是做大型商业项目还是小型商业项目,只有让业主认可了方案才能将项目顺利做出来,所以,无论是大型项目还是小型项目,我们必须考虑自己设计的可行性以及项目本身对环境的优化性能。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靠的便是设计师认真的态度,设计师必须拥有认真的设计态度才能获得对方的信任,才能做出比较优秀的建筑作品。

  《设计家》:您曾写过一本名为《恋爱中的建筑》的书,说道,人类与建筑的关系好比恋人关系。您认为,怎样的建筑才算是恋爱中的建筑?为何会写这样一本书呢?

  中村拓志:“我喜欢”的建筑便是“恋爱中的建筑”。我在书中曾提到过这样一个画面,我看到一个小女孩坐在我们设计的凹墙里特别惬意,就是那个瞬间,我觉得就是人类与建筑的“爱恋感觉”,一个恋爱中的建筑便是这样能让使用者喜欢,能让使用者感到爱不释手,这样的建筑正是我一直所追求的。

  而写这本书的原因则在于我希望人类能够对建筑保持这种“爱”的状态,设计师必须对建筑物沁入自己的爱,相信只有让人爱的建筑才能永久存在。我想,因为在这样的建筑中间有一股无法阻挡的力量,给予它生存的可能性。

  关注中国建筑项目

  《设计家》:您在28岁时就拥有了自己的事务所,您能聊下您现在的工作状况吗?

  中村拓志:在银座中央大街所做的LAVIN Boutique竣工时,我正好28岁,因为那个项目,我所能独立完成的项目越来越多,无论小型商铺、商业中心这样的商业建筑项目还是集合住宅、别墅一般的住宅项目,又抑或是美术馆等文化类项目,我所涉及的种类比较广泛,也让我自己的设计充满生机。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除了从事设计工作以外,还从事一些商业环境顾问的工作,通过调查酒店、SPA、东京国际机场、商业综合体等的研究,使得我在商业建筑领域也开启了另一扇窗,这种对市场的了解对我的设计本身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设计家》:您对中国的建筑市场了解吗?未来是否有来中国发展的可能性?

  中村拓志:最近,我对中国地域性及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关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区域的国家,它具有其独特的复杂性,但魅力也是不可估量的。很幸运,我在中国云南省有个项目正在进行中,虽然由于目前设计还没有到最后阶段,不方便向媒体透露相关细节,但希望大家能够期待下。我想,云南的项目将是一个开始,但愿在未来能与自己的团队在中国做更多的项目。

  《设计家》:除了在中国云南的两个酒店项目,现在还在做什么项目?

  中村拓志:在广岛市的尾道市有一个酒店,在这个项目中,还有一个专门用于结婚典礼的教会“Ribbon Chapel”也已经设计完毕。

  采访:《设计家》 整理:金彦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