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院校也出传媒人才

  •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 关键字:传媒人才,纺织院校
  • 发布时间:2014-11-15 14:25

  提起传媒人才,熟悉高校圈和传媒圈的人,往往都会想到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传媒类的名校。当别人告诉你,纺织类专业院校也可以培养出专业的传媒类人才的时候,你会不会感到惊讶?

  其实不用惊讶,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就做到了这一点。在院长沈祥胜的带领下,传媒学院的教育教学团队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长时间的改革与实践。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教育教学实践之后,他们成功了。“大众化教育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项目获得了专家的肯定,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果,课题甚至还获得了2013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的殊荣。

  培养专业人才刻不容缓

  在武汉纺织大学的校园里,见到了项目的团队成员之一,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动画系主任刘虹弦。他告诉记者,“大众化教育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项目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背景下高校发展所作出的必然选择。

  据刘虹弦介绍,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己进入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与以往相比,具有文化知识相对贫乏、艺术基础不扎实、专业归属感不强等弱点。而且,我国已于2005年左右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但是目前精英阶段人才培养所暗含的理念、形成的制度与运行机制,仍然在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处于主流。

  “所以,我们结合着我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以当代艺术与设计思维为主导,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根基,于2005年6月申报了这个项目,并于同年12月获得批准。这个课题立项研究的目的就是探讨在这个转型期,艺术设计高等教育中生源素质、社会人才需求、教育格局、教育模式、培养手段等方面的连带关系及对应措施。在这之后的四年时间,我们一直在为课题做各种努力与实验。2009年2月,课题结题鉴定时获得了专家的肯定。在那之后,课题所倡导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理念一直在教学过程中被实践着,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上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刘虹弦说。

  教改重在四个方面

  在刘虹弦看来,“大众化教育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项目所涉及的教育教学改革内容很多,重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践行“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整个项目强化了“传媒艺术与数字技术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既注重艺术素养、媒介素养和创意方法的培养,又注重现代数字制作、传播技术的培养,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践行这一理念。

  二是构建“重交叉、大平台、多模块”的课程体系。项目针对人才培养要求和教育对象的特点,制订了适应学分制要求的教学计划,该计划集中体现了“重交叉、大平台、多模块”的特点。在专业方向课程中,设置相同学分的多个方向模块,组成包括限选课、方向课、实践课等不同性质课程群在内的多模块,由学生根据爱好选择其中一个模块修读,增强了课程体系设置上的合理性,做到了知识的系统性与专业性并重。

  三是建立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实验室与课堂、项目与工作室、社会实践与上岗训练有机融合的实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安排在实验室,将理论与实践、艺术与技术的教学融为一体。

  四是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师资团队,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艰难迈出奋进脚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项目确实是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其实在学校内和整个知识体系的建设方面,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刘虹弦说。

  他告诉记者,现在学校专业建设资金费用紧缺。目前学院专业实验室建设硬件投资较大,后续软件及耗材配给资金不足,这些都制约着实训场所的建设和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

  而且,有实际项目经验的优秀师资比较缺乏。目前大多数教师都忙于课堂教学而缺少项目实践、经营管理的实际经验,因此很难适应学生项目实践训练指导工作。一些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原有基础上,知识更新慢、具体项目操作和动手能力弱,这些都影响了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

  “再难,也都需要支撑下去。面对未来,我们也有很多需要去做的事情,还需要继续努力。”刘虹弦说。

  要改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设计思路狭窄的状况。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不断拓展跨文化研究和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让学生形成全球意识与国际视野,努力培养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通用型专门人才。全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具有多个层面的含义,面向学生时是教师,面向客户时是设计师,而在面向工程项目时则是工程师。通过培养之后的“双师型”教师在上专业课时就能将企业实际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升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在校内要大力推进实验室建设,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在校外要积极寻求企业支持,努力建设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较快地进入角色。

  快问快答

  记者:此项目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

  刘虹弦:2010年9月,我们的“超媒体艺术设计卓越班”获学校批准,并于当年立项建设,同年在艺术设计学院10级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中考核选拔了16名同学组建了超媒体卓越班。经过四年的教学改革试点,同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两名同学考上了研究生,其他多名同学在校学习期间就被武汉电视台、楚天传媒集团等媒体单位直接录用。

  记者:您告诉我们学院引进了国外师资团队,具体是什么情况?

  刘虹弦:2011年6月,“楚天学者”阿泽玛教授受聘传媒学院院长,这把我院教学和科研水平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2013年12月,德国汉堡美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马蒂亚斯教授受聘为我校“楚天学者”。

  记者:项目开展了多次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咱们学院的师生在这方面是否也有一些机会?

  刘虹弦:从2011年至今已有10余位专职教师到国外相关专业院校和企业考察交流,学习到了国外的先进教学模式和项目实践管理方法。

  邵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