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超 有些无用功总是要做的

  • 来源:女报•时尚
  • 关键字:李毅超,毕加索中国大展,艺术,设计
  • 发布时间:2014-12-01 13:04

  年轻时把热情当天赋

  对于艺术来说,“看不懂”和“没感受”无疑是最大的灾难。

  2011年上海举办的“毕加索中国大展”,堪称国内有史以来“最高级别的世界艺术大师个展”。可那场艺术大展票房惨淡,寥寥无人。也是在那一年,李毅超的作品获得了有工业设计“奥斯卡”之称的红点设计奖。

  但李毅超却非常明白路人的感受,在他的学生时代,作为美术生,很多人都有偶像,但他没有。“那时候我不懂欣赏。也看不懂他们的世界。坦白说,莫奈和梵高对我并没有很大触动,甚至会怀疑艺术存在的意义。”

  做让路人能真实感受艺术设计,是李毅超学习设计的初衷。他定下了要去国内最好的设计院校的高考志愿。“真正的艺术应该贯通于我们的生活。比如公车、地铁、书包、校服,它们的设计,它们本可以变得更好。”

  2007年,本科还没毕业的李毅超就被海尔全球设计中心招募为设计师。但初到海尔时,每月的绩效考核中,“设计能力”一项,他总是得低分。

  持续低分让李毅超心急不已,但一份索然无味的“作业”却占用了他太多时间:画直线和圆。一张A3纸正反两面要画1千条直线,或五六百个圆,一晚要画10到15张。每晚10点多下班,要一直画到凌晨两点。

  “第二天老师来检查,拿着直尺和圆形模版套来量度,说这不是直线,这不是圆。持续了八个月,我们好几个人都不愿意了。”李毅超笑了笑,“然后他把我们几个人领去见日本专家,让专家画一个直径八公分的圆,拿去量,就是一个八公分的圆;画一条直线,就是一条非常漂亮的直线。”日本专家告诉他们,他大学毕业之后就进入了松下,零薪工作了五年,五年只干一件事——画圆。

  “匠心”和“敬业”这两个词对于年轻的80后来说实在太老派,太不酷了——那是没有天赋的人才会做的事情。直到那一次,他才有所启示——有些无用功总是要做的,只有做好了,才能知道它是否真的无用。

  设计能力的高度并不是取决于你碰巧做好了一个东西,而是取决于你是否有一套很好的设计方法。老师的话,让画了几十万个圆和直线的李毅超明白,在这个过程中,他获得的是从重复工作中总结经验的习惯,对每个细节都精准的要求,以及不依赖一时灵感的稳健心态。

  后来,李毅超永远是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的员工,走时他会把办公桌收拾干净,然后深深地鞠一个躬——这种仪式感曾让刚毕业的他每天都充满感动。

  “大家都开我玩笑说我太鸡血了。但我觉得喜欢一件事,如果没有鸡血,是很难促成的。”

  做设计绝不山寨的铁规

  2009年,李毅超离开海尔,去了国际化的整合创意公司洛可可。对不再满足于为一家公司设计产品的李毅超,这里能提供给他为不同企业、不同产品进行设计的挑战。如果一个客户对洛可可说,“你照着这款产品帮我改下外观”,在洛可可是会被拒绝的。李毅超在这里,立下了不做山寨坚持做品质的目标。

  转换了跑道的李毅超,因为和公司创始人贾伟志同道合的设计理念,在工作上得心应手,设计的开窍加上玩命苦干,仅仅六个月后,李毅超于2010年初被任命为深圳洛可可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负责筹建洛可可深圳分公司。

  25岁的新科老总,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但在为年轻人开放机会的洛可可并不是特例。

  当时,深圳的设计一度以“山寨”著称。定下“不山寨”铁规的李毅超,却在受困于金融危机的南方企业中打开局面。刚到深圳,他没有急着开展工作,“大家都在说市场环境不好,但没有人真正坐下来思考到底哪儿不好”。深圳工业设计公司虽多,但缺少高端设计公司,在差异化定位后,三个月的试营业期间,只有三个员工的李毅超创造了几百万的签约纪录。

  “创新型的公司需要用脑子想问题”。

  在李毅超独自一人选地址、盯装修、招员工、做项目的情况下,这个数字已属惊人。但他却坦言,其实在刚开始时吃了一个很大的教训。

  刚开始时,客户来到公司,觉得办公室的细节做得不够。对他提出质疑:“连自己都设计不好的设计公司,怎么可能帮我们做好产品?”

  李毅超才发现原来清洁工作做得不好。“办公桌椅的摆放杂乱,喝的水杯不干净,厕所有异味……就是这些小问题,给我们带来严重的后果,在前期,我们丢掉了一些客户,损失好些订单。”

  最基本,却毫厘不能差。李毅超又想起自己画了无数遍的圆和直线:即使在他已能独挡一面的今天,无论设计还是管理,他还是觉得离不开那时的“无用功”。

  不山寨、重细节,有这两点,2011年李毅超设计的“阿陀运动健康记录仪”获得德国红点产品设计大奖。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外国工业设计圈对中国工业设计的看法都是“只有copy,没有design,”李毅超的目标是改变这一看法。

  现在的李毅超依然坚持绝不山寨的铁规,但也学会宽容地看待细节。

  即使是那些功能全面到好笑的山寨手机,“虽然粗糙,但其实也涌动着创新元素。”李毅超并没有高高在上地独行,仍然从细节中读出可能的空间。

  设计师不应“设计”生活

  设计师不能去“设计”生活,而应该是生活的“放大镜”。李毅超一向这样认为。世界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不停定义,但这个定义不应由设计师来完成。

  在这个快速更新换代的社会,给设计师提供了更多创造的机会,但李毅超却对这样的快节奏非常不喜欢。“Iphone从商业角度来说,是非常成功的产品,但从社会层面上来看,它塑造了一个糟糕的社会消费观。”曾为设计品得到苹果全球最高级别授权而骄傲的李毅超,如今却有着这种看似矛盾的反思。

  “但在心底,你难道不希望自己设计的产品像苹果一样流行么?”我问他。

  “比起流行,我更希望是在一段时间内的经典,而不是通过频繁的产品迭代速度来诱发人的物质欲望。”

  他脸上的神彩,让我想起Debbie Millman曾经问过著名设计师Paula Scher的那个问题。它验证了很多传奇故事,却和职业规划无关:“你什么时候发现自己有设计天赋的?”

  “我觉得,天赋其实是你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的那种渴望。”

  李毅超,1985年生,水瓶座。全国著名工业设计机构LKK洛可可设计集团副总裁、大工业设计中心总经理及CTO;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业造型设计专业A级。曾获得国家自主创新设计奖,德国红点奖、iF设计奖等国际知名设计大奖。

  文_无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