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需要简政放权

  • 来源:中国扶贫
  • 关键字:放权,扶贫,简政
  • 发布时间:2014-12-04 15:09

  精准扶贫全面铺开一年了,氛围浓厚。当然,氛围不完全等于效果,回首这一年,理一理,想一想,我们是否还有些关键性的措施没到位,比如简政放权。

  一位扶贫办主任说了一件事:有个洋葱扶贫项目已经完工了,一亩地葱头卖7000块钱,而同类普通地的收入不到2000块。但这个项目最后被评了个不合格项目,被拍死了。问评审团为什么没评上,他们说因为项目材料上报的不全面。通常,一个村上报一个项目得经过五道关,这五道关哪道都不会白过。

  一位驻村干部说了一个现象:农村去银行容易贷到款的农民有两种:一种是能说会道的,还得花钱请客送礼;另一种是有背景实力的,家里有亲戚在银行上班。

  这两位所说,反映的就是关于扶贫的权力、项目和资金问题。显然,简政放权是贫困地区的需要,是贫困群众的期盼。

  本期杂志的主打文章《草原“放”歌》,追踪内蒙古自治区实施扶贫简政放权,结束近20年来扶贫项目由自治区审批的历史,实行资金、项目直接到村到户,激活了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带来了贫困群众的致富活力,引来一片赞誉。

  其实,类似的放权举措在很多贫困地区都有程度不一的表现,只不过有的羞羞答答,有的畏畏缩缩,局限于试点试行,没能适时普及。为什么会这样呢?简政放权核心是“放权”,涉及“该不该放”“愿不愿放”“会不会放”三个问题。

  先说该不该放。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是长期困扰扶贫部门的一大难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各地做了许多探索,也动了不少脑筋,但是在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上还是屡有问题发生,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扶贫资金使用的无偿性,不仅贫困群众没有资金使用的知情权、决定权,而且资金使用效果也不高。还权于市场,还权于群众,把资金使用的决定权真正交给群众,人民群众真正有了当家作主的权力,才是堵塞资金跑冒滴漏,防止权力寻租的治本之策。

  再说愿不愿放。简政放权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得有一定的思想境界,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有些手握资金、项目审批权的部门,习惯了有人来求自己,这样显得有“价值”“地位”,甚至还有不菲的“收入”,打心里不愿放弃这种“享受”,感觉简政放权会让自己的既得利益丧失,对下放扶贫权力持反对态度,迷恋权力的“滋味”。

  三说会不会放。扶贫部门长期以来习惯于分资金、批项目,一下子把资金、项目的审批权、决定权、实施权交给了市场,交给了农民,思想和行动都出现跟不上形势的现象,个别地区甚至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什么。简政放权要解决“会批不会管”问题,放管结合,部门转职能,扶贫转方式,干部转作风,当好协调员、指导员、服务员、裁判员,真正把该放的放掉、该管的管住、该扶的扶好。

  改革进入深水区,扶贫攻坚面临硬骨头,简政放权是扶贫改革的题中之义。一些地区的扶贫改革实践已经在证明,简政放权需要智慧和勇气,是精准扶贫的关键一招。

  □林鄂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