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的猪也不能飞,论伪智能健康硬件

  “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这是雷军说的。如今智能健康硬件俨然成为又一个“风口”。而风口之上,如过江之鲫的诸多厂商?如果将硬件设备戴上“智能”的高帽后,仅仅是能为人们增加了认知上的新鲜感,那么,这无疑是一种形而上的“智能”。

  继2012年4月谷歌眼镜发布以来,诸多大佬将目光投向智能设备领域—尤其是智能健康设备,只要新出来的健康设备都要冠以“智能”二字才显得高大上。可这些智能健康设备,真的智能吗?

  无病呻吟的伪智能健康硬件

  以智能水杯举例—提醒你喝水,有灯显示烫不烫,但是,估计是硬件的原因,拿起来半天才能通过灯光显示温度是否适宜。那么问题来了:“APP提醒喝水有用?烫不烫我不知道尝尝,非要等十秒钟让你来显示?”

  智能硬件事实上首先应该定义为一个终端,一个帮助人类更便捷、更即时地沟通未来的智能终端,其本质是服务于人的工具,或者时髦地讲,是处理一些分支任务的“最强大脑”。然而现实中往往陷入这样的误区:很多硬件不断在设备本身上大做文章,眼花缭乱的“功能控思维”在不断干扰用户思维,却忽略了背后可为用户提供的服务。按照等价交换或“能量守恒”的原则,在大数据面前,一定首先要明确你能赋予用户什么,你能提供的服务少,那么索取的也一定会少;你为用户提供的是一堆垃圾、甚至干扰他们的设备,那就别想从用户身上获得大桶黄金。So,为了智能而智能的伪智能健康硬件是不能成功的,缺乏市场调查、拍脑袋想出来的玩意儿终登不了大雅之堂。

  智能的进阶:是颠覆,不是延伸

  具备普遍应用意义的智能设备,其进阶必须是颠覆,而不是延伸。所谓智能的进阶也是如此。打个比方,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的进化革命,你以为靠的仅仅是触摸式人机交互或大屏幕?无论是iPhone或是三星,其带来的颠覆性在于其将传统意义上手机用来“听”的功能升级到“看”的功能。请注意到这个词语—“看”。你也能在现实中验证这点:每天上下班的地铁上有多少人在讲电话,又有多少人在用手机上下翻新闻、左右打飞机……

  顺着这样的思路,用在智能健康硬件上,如果能以智能的名义真正颠覆设健康领域,那想必是极好的。而在此之前,很多硬件似乎还要摆脱对于智能手机的依赖。前段时间业界有人说“宁可做智能手机的凤尾,也不当可穿戴设备的鸡头。”其实也隐含了目前可穿戴设备在同智能手机的对峙上缺乏底气。所以,很多智能手环、手表,包括大牌GALAXY Gear,都逃不出同智能手机或PC端“同台唱戏”的魔咒。

  想要飞,先要沉下来

  除上文所提出的几个问题,智能硬件还需要培养哪些与健康契合的气质?比如……

  1.便捷性。未来,智能终端要更方便地采集数据、更方便地提供医疗服务。在将来,更多的测量仪器会向小型化、移动化发展,不仅仅是血压、心率的测量,还会有其他功能的加入(如体脂测量)。

  2.交互性。与眼球的交互、与鼻子、耳朵的交互……。当然,在健康医疗方面更高级的交互绝远不止现在如此:比如同样是“健康”类设备,既然能实现人体指标的西医式检测,为什么不能尝试下“把脉问诊”的中医式看病?

  3.专业性和大数据支持。很多硬件更多地是在玩可穿戴方面的科技元素和炫酷概念,在性能方面还存在缺口,缺乏健康医疗应具备的专业性和大数据平台的支持。没有它们,成不了事儿。

  王小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