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曾经食言的大佬们

  2014年10月底,锤子科技宣布旗下产品全面降价,引发轩然大波,一向以“大嘴巴”闻名的罗永浩被围观群众狠狠地“打脸”。其实,市场永远只会记住成功者,而不会记住失败者。无论是罗永浩还是什么人,他们的言行举止更多的时候应该看作是一种做秀。他们需要市场的聚光灯在他身上,否则他将无法吸引到足够的目光。所以老罗不是第一个食言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情怀贬值,被密集打脸的老罗

  老罗在微博上放出狠话:“如果低于2500元,我是你孙子。”2014年5月20日晚,锤子科技在北京举行新品发布会,正式发布其第一代产品Smartisan T1,各个版本的售价均高于3000元。

  另外,老罗也不忘狠狠地嘲讽同行一把,“我特别反感有的手机厂商在新品上市时定一个高价,之后很快又会降价的做法。我们的这个价格会一直坚持整个产品周期,除非下一代产品上市了,前一代需要清理库存了,才有可能降价销售。”

  遗憾的是,老罗仅仅硬气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变成了自己此前反感的人。2014年10月底,锤子手机官网宣布Smartisan T1手机将进行售价调整,涵盖T1系列3G版16GB、32GB及4G版32GB三个版本,调整后售价分别为1980元、2080元和2480元,较此前的3000元、3150元和3500元平均降幅达1000元。这个天生自带“情怀”光环的品牌,在历经众多争议事件之后,又一次因“自打耳光”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锤子手机的降价不仅遭到网友的密集调侃,巨人网络副总裁吴萌甚至发布用锤子砸锤子手机的视频,“当初我买的是情怀,但是老罗你却深深地欺骗了你的用户”。

  对此,老罗回应称,5月Smartisan T1手机发布时定价3000元,的确没有低于2500元。

  但Smartisan T1手机发布后用了足足4个月才实现正常产能,错过了销售黄金期,而数码新品的关注热度通常只能维持3个月左右,所以现在降价销售是“合乎商业逻辑的唯一选择”。至于为此被“打脸”,他表示“作为企业负责人,被围观群众有理或无理地‘打脸’,是分内工作。”对于接连陷入争议,老罗承认由于性格问题,经常肆无忌惮地发表言论,作为企业负责人“很不得体”,并表示以后将克制,淡化个人形象。

  销量为先,“双十一”见真章

  有意思的是,锤子手机降价事件是由一条微博引发的,至少表面上是这样。有微博网友称:“锤子手机还是不错的!试用后感觉很不错!就是3000多元买个感觉贵了!定价2600的话还能接受!”老罗转发了该微博并表示“明白,我们考虑一下”。很快,老罗就“考虑”清楚决定降价,令很多人怀疑这是锤子自导自演的双簧,以此试探消费者的口风。事实真相当然只有老罗自己清楚,但明眼人都知道降价销售绝对不是一时冲动的决定。

  大嘴低头,跳楼甩卖为哪般?

  在大多数国产智能手机都强调性价比的大环境下,锤子手机却逆潮流而行,将价格定在了3000~4000元的高端价位。老罗及其投资者的底气来源于老罗数年来积累的互联网人气和影响力效应,他们相信几十万部的销量并不成问题。在Smartisan T1发布会后,老罗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向投资者承诺销售目标五十万部,“我觉得这完全没有问题。但是我的投资者觉得有二三十万部就够了,因为这个数量就可以收回成本了,这个品牌也可以站稳脚跟了,赚钱的事可以交给下代产品。”或许正是这样,老罗才毫不顾忌地放出了“如果低于2500,我是你孙子”的豪言壮语。

  老罗在宣传锤子手机时,打出了“东半球最好用的手机”的口号。不过,许多人都认为老罗并不会对任何人形成真正的威胁,因为他销售的远不是“东半球最好用的手机”。Smartisan T1的售价直逼iPhone 5S、Sony Z2、HTC M8T及三星i9500等热门机型,但刚出道的锤子在技术和渠道上并没有任何优势,加上产能的制约,其销量可想而知。不管老罗多么擅长把握每一个互联网事件的切入点,并掐准时机不遗余力地宣传锤子手机,都无法改变销量惨淡的局面。在收回成本、站稳脚跟都成问题的情况下,老罗的情怀又能支撑多久呢?

  也许是投资者已经失去耐心,老罗才不惜自打耳光,选择“跳楼甩卖”以促进销量。此外有种种迹象表明,锤子科技很有可能在清库存,以便为转型做准备。

  双十一,老罗选择的好时机

  作为国内互联网最大规模的商业活动,“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地位毋庸置疑,老罗为何选在10月底宣布降价也就很好理解了。为了赶上这场狂欢,老罗甘愿被打脸,而事实证明他的牺牲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自11月11日零点开始,国内各大智能手机品牌均呈现出了水涨船高的态势,不断刷新各自的销售记录,其中就包括锤子手机。11月12日凌晨,锤子科技公布了“双十一”期间的表现:锤子科技天猫旗舰店共售出12792部Smartisan T1手机,在天猫的手机品牌中排名第五。

  在大幅降价之后,此次“双十一”锤子手机的主要促销手段就是“福袋”,但显然很少有人是冲着装满虚拟商品的“福袋”去购买Smartisan T1,其“双十一”所取得的销售成绩仍然受益于此前的降价行为。不管你“发烧”还是有“情怀”,价格始终是撬动用户购买意向的最主要因素。数据显示,“双十一”当天锤子的交易金额在前40分钟一直都比苹果高,直到临近一点的时候才被苹果超越。看到这个局面,不知道老罗会不会觉得被“打脸”是值得的。

  虽然锤子手机的销量不到小米手机的零头,但作为少数几个依靠单一机型“撑门面”的品牌,取得如此成绩还是值得肯定的。有趣的是,老罗果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利用的噱头—在卖出1万多部手机后,锤子科技就在电梯里打起了“2014双十一天猫购物节销量排名第二”的广告,但其实这些醒目的大字上方还有“2000元以上国产手机”的限定条件,老罗又一次玩起了文字游戏。

  前赴后继,老罗并非孤军奋战

  由于更新换代的速度快,电子产品的降价原本是很正常的情况,几乎所有在生命周期里的产品,都会选择调整价格来增加自己的实力。不过,像老罗这般之前信誓旦旦保证不会降价的情况并不多见,加上老罗的“大嘴巴”嘲讽过许多人,所以才会导致此次降价的轩然大波。事实上,在智能手机领域甚至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里,大佬食言而肥也并非新鲜事儿。

  在国内智能手机领域,老罗、雷军和黄章等人都是风头正劲的人物,向来少不了互相贬损,但几人在“食言”这件事上倒是半斤八两,谁也不输于谁。与老罗一样,黄章也曾表示“魅族M9直到停产也不会降价,如果食言降价会补偿用户的差价”,但之后魅族M9不仅变相降价,黄章也没能做到补偿差价。老罗和黄章在价格上栽跟头,雷军则屡屡在产品设计上自打耳光。在小米手机1发布时,雷军声称“我们一定要把手机宽度控制在63毫米宽,这个宽度是大部分亚洲人可以接受的宽度,而欧洲人的手掌要大很多,他们大部分人使用4.3英寸,如果我们使用4.3英寸的,大部分老百姓会说太宽了”,但此后历代小米手机的屏幕越来越大,最新的旗舰机型小米4就使用了5英寸屏幕。另外,雷军曾义正言辞地表示“小米专注在高性能高性价比的发烧级手机,认认真真把高端手机做好就够了,不考虑中低端的配置”,而此后推出的红米手机彻底推翻了这一言论。

  在其他领域,马云、刘强东、陈年和周鸿祎等大佬也是食言的典型。马云曾说过“饿死不做游戏”,在向温总理汇报时也表示不投一分钱给游戏,另外还坚称阿里巴巴和淘宝“绝对不会做物流”。如今,阿里巴巴不仅全资收购UC并推出手游平台,以及阿里云等服务,还公开表示了与腾讯在游戏行业的竞争地位。在物流方面,阿里巴巴也已大举切入,先后推出了淘宝大物流计划和“菜鸟网络”计划,还将投入1000亿资金建设现代物流体系。

  与此类似,刘强东曾在2010年2月对外宣称京东商城5年内不会涉足在线图书销售市场,但相隔不到一年,京东商城图书频道就正式启动了试营业,并多次与当当就图书业务掀起价格大战,引起业内关注。此外,刘强东在接受采访时称京东不会在2015年之前上市,但事实却是2014年5月京东就在美国上市了;凡客诚品创始人陈年曾在各个场合宣称“凡客诚品坚决不做女装”,如今凡客诚品不仅做了女装,还发展到童装、鞋子、家居用品、配饰、化妆品和箱包等,甚至还有一整个“V+”;2007年,周鸿祎称360绝对不会做杀毒软件。2010年11月,周鸿祎表示360绝对不会推IM,“除非我们有了新的想法”。如今,360已经在杀毒软件领域搅得风生水起,并面向移动终端推出了即时通信产品《口信》。

  如此看来,老罗并不是独自走在食言的路上。对于阿里巴巴涉足物流,马云的解释是“其实我第一天说我们也不想做资金流,但有的时候,你不去做解决不了问题。现在物流又碰上大问题了”,而推出手游平台的解释则是“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需求”。归根结底,大佬们也不是未卜先知的圣贤,都会有考虑不周的时候。不管大佬们此前斩钉截铁地说过什么,也难保以后不会遇到“大问题”,或者“有了新的想法”。这一次,老罗靠食言降价刺激了锤子手机的销量,但在“双十一”这样的促销节点过去后,剩下来的库存怎么办?保持现价拖着卖是尴尬,但再降价就可能不止是“打脸”而已了。

  写在最后

  互联网行业竞争激烈,各大企业根据市场不断变化战略决策是情理中的事。

  对于老罗“被打脸”,有不少人表示支持,他们认为这样的选择是一种无奈的市场选择,根据情况进行调整才是企业经营之道,死扛着不调整才有问题。也有人认为商场如战场,诡诈乃是制胜绝招,真信你就输了。

  大佬们的赫赫名声不是金字招牌,他们的“坚决保证”随时会因为市场的变化而变化,食言而肥并不是新鲜事儿。但无论如何,大佬们都不应该忽视食言的恶果。不管是玩文字游戏,故意让外界误读,还是形势所迫,不得不变卦,从长远来看均非良策。人无信不立,企业亦如此,倘若彻底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任你花招百出也是枉然。

  罗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