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彩虹部落的土族盘绣

  一千多年来,土族盘绣以母女相传为主,亦在姊妹、妯娌、婆媳间传承。土族盘绣传承至今,其文化与艺术的价值不可低估。

  院子里拉了几道麻绳,上面搭满了新娘的手艺,金边毡帽,绣花的腰带、枕头、头巾、荷包……婚礼上种种的喧嚣热闹都笼罩在这一片五彩斑斓之中。土族女儿在婚礼上用这样的摆针线仪式来展现自己的针线女工,以此为婆家获得巧媳妇好福气的好口彩。摆出来的新嫁衣包含了头饰、服装、鞋袜、佩戴饰物,是土族女孩从七八岁开始学习的手艺结晶,她们为之倾注了青春和心血。在炫目的五光十色中,引人注目的是传统的土族花袖衫,一件彩虹袖的嫁衣可谓是土族盘绣技艺的集中体现。土族盘绣是独具特色的土族刺绣艺术,是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是土族妇女一生的必修课。盘绣是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复杂巧妙,汇集着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勤劳、朴实的土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刺绣艺术,她们的刺绣技艺精湛,做工精细,巧夺天工。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距离青海省会西宁市35公里,人口38万,是一个有土、回、藏、蒙等11个少数民族的自治县,其中土族人口12万。互助县位于祁连山麓南侧,据说土族最早的祖先是居住在辽东的鲜卑族慕容部,是以狩猎和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少数民族。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支鲜卑人逐渐向外扩张,在青藏高原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建立了强大的吐谷浑王国,长达350年之久。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这里是中国惟一的土族自治县,土族,这个古老而又传统的民族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土族是个能歌善舞、酷爱美的民族。在土族服饰文化中,最引人注目、最美丽的算是土族花袖衫。这是土族女人的传统服饰,土族语称作“秀苏”,是一种用红、黄、蓝、白、黑、紫、绿等七种色料的布或者丝绸制作成套袖,缝于长衫上。由于土族女人喜欢穿五颜六色的花袖衫,所以,人们习惯称她们为“穿彩虹衣衫的人”,土族之乡也因此而得名“彩虹之乡”。这些花袖衫是土族刺绣,尤其是盘绣技艺最集中的反映。土族盘绣的操作方法为一针两线,一根线盘,一根线订,特点是针法细腻,用面料、选丝线的颜色搭配讲究,结实厚密、耐于保存,图案主要有石榴、五瓣梅、太极图等等,蕴涵着家庭兴旺、幸福长久等吉祥含义,有着千余年的历史。

  1700年前,在青海广袤辽远的土地上,活跃着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王国——吐谷浑。吐谷浑部族是游牧在我国辽宁省彰武、铁岭等地的鲜卑族后裔,因为部落同族的纠纷,吐谷浑被迫西迁来到了青海。

  从遥远的辽东来到青海后,吐谷浑曾以柴达木盆地为中心,在南至昂城(今四川阿坝)、龙涸(今四川松潘),西到白兰(今果洛扎陵湖、鄂陵湖)的广大区域里,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这一点,在历次考古发掘中,均得到了印证。吐谷浑存国350年。似乎历史真的要印证“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一度叱咤风云的宏大帝国,终于在公元663年被吐蕃所灭。吐谷浑土崩瓦解,吐谷浑创造的文明却没有消亡。不少学者认为,生活在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等地的土族就是吐谷浑的后裔。

  青海土族研究会会长鲍义志曾撰文说:“公元七世纪,吐谷浑被吐蕃所灭后,一部分吐谷浑人东迁并融入汉族,一部分则降服于吐蕃,并融入藏族,而留居在祁连山、浩门河流域和河湟流域的吐谷浑人,便是土族的先民。”

  土族共有近二十万人,今天他们主要生活在青海省大通、互助、乐都、民和、同仁和甘肃省的天祝等地,他们的生活方式依旧保留着吐谷浑的古朴遗风,而盘绣正是这种遗风最为显著的体现。

  保广元先生是青海省著名的土族民俗研究专家。他说,1984年,在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出土的吐谷浑时期的丝织品上的几何图案,和今天土族盘绣常见的几何图案如出一辙,这或许就是吐谷浑和土族血脉相承的一个物证。2002年,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地区出土了一副吐谷浑时期的彩绘棺椁,其所表现的三杯酒的敬酒风俗,依然被土族所保留。

  据考古发现类似盘绣的刺绣品,可以推知在公元四世纪左右,盘绣工艺已经发轫。土族盘绣在一千多年的传承中,形成了民俗学、美学等多种价值。与国内其他刺绣相比,青海的土族刺绣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对一名土族女子来说,刺绣是她们一生中的必修功课。土族女子出嫁前,首先要在娘家办一个土族刺绣个人展,将自己绣制的衣服、佩饰、鞋袜等向娘家人一一展示,然后还要在婆家利用新婚庆典之机,给婆家人、庄邻和亲戚朋友们展示自己的绣品,并向婆家亲人赠送自己亲手绣制的物件。土族女子有了自己的儿女后,又会花费十几年的时间,把刺绣技艺悉心传授给女儿。如此岁月历经上千年,形成了土族刺绣特有的“气质”。

  土族刺绣的种类按其针法分为盘绣、拉绣、堆绣等,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土族盘绣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绣法多样。主要表现在对服饰的精心装饰上,土族人的头饰、衣领、衣胸、辫筒、腰带、围肚、鞋袜以及枕巾、针扎、荷包、烟袋、背包等都有刺绣。

  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用料考究,加工精细,以黑色纯棉布做底料,再选面料贴上。盘绣是丝线绣,有红、黄、绿、蓝、桂红、紫、白等七色绣线,绣时一般七色俱全,配色协调,鲜艳夺目。

  土族盘绣的针法十分独特,操针时同时配两根色彩相同的线,一作盘线,一作缝线。盘绣不用棚架,直接用双手操作,绣者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针,作盘线的那根线挂在右胸,作缝线的那根线穿在针眼上。上针盘,下针缝,一针二线,虽费工费料,但成品厚实华丽,经久耐用。

  土族盘绣的图案构思巧妙,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包括法轮(土语称为“扩日洛”)、太极图、五瓣梅、神仙魁子、云纹、菱形、雀儿头、富贵不断头、人物、佛像等几十种样式。最常见的图案有“八宝”、“云气”、“太极图”、“富贵不断头”、“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鼠拉葡萄”、“寒雀探梅”、“石榴花”以及十二生肖等。运针细密均匀,图案紧凑大方、生动形象、疏密得当、融叠自然、色泽鲜明流畅、平整干练,十分优美。每件绣品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一千多年来,土族盘绣以母女相传为主,亦在姊妹、妯娌、婆媳间传承。盘绣的用途十分广泛,它几乎涵盖了土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服饰到生活用品,从家居装饰到生产器具,盘绣的影子几乎无处不在。土族盘绣传承至今,其文化与艺术的价值不可低估。土族盘绣色彩缤纷,图案逼真,在形、色、质、意等方面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态度和价值判断,为民族学、美学等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材料。在2006年。土族盘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 朱晓婷)

  ■文 江上月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