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时代全面开启

  • 来源:互联网经济
  • 关键字:跨境电商,阿里巴巴,苏宁,聚美优品
  • 发布时间:2015-02-15 14:45

  海淘“热潮”涌动

  “全球市场”已成为第三方平台卖家的下一个风口。在风口争夺战中,互联网“大腕”纷纷有所动作。阿里巴巴、苏宁、1号店等电商平台均展开与跨境购物相关的业务,聚美优品更是押宝“急速免税店”,拿出10亿元进军海外购物市场。近日,又有消息称,京东向海淘网站“洋码头”提出了收购意向,表明其发力跨境电商的决心也很坚定。甚至包括门户网站网易也加入了海淘大军,悄悄上线公测了“考拉海购”。而在“考拉海购”宣布合作的第二天,顺丰也强势进入跨境电商领域,宣布旗下进口电商网站“顺丰海淘”正式上线。老牌跨境电商亚马逊则推出“直邮中国”模式,并在中国市场引入“黑色星期五”狂欢节,举办首届“亚马逊海外购物节”,进一步将跨境电商推向高潮。

  根据海关总署2015年1月发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试点进出口额已突破30亿元。2013年7月底至2014年12月底,上海、重庆、杭州、宁波、郑州、广州、深圳等16个试点城市先后展开跨境电商出口业务,累计约20.4亿元,出口覆盖181个国家和地区。同期,上海、重庆、杭州、宁波、郑州、广州、深圳先后开展了跨境电商进口业务,共验放包裹411万余件,价值约10.1亿元。在如火如荼的跨境电商发展之下,机遇与挑战并存。

  通常来说,跨境电商(Cross-border Electronic Commerce)是指通过电商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行为。在传统的进出口贸易之外,利用跨境电商等新模式发展对外贸易,日渐成为稳定外贸增长的新动力。而2014年中国消费者对海外商品的热切追捧,也见证了中国“跨境电商元年”的诞生。

  推动消费升级

  跨境电商的兴起,其背后不容忽视的是供需曲线中的“消费者需求”。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十年间,中国消费者的庞大购买力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持续增大,与此同时,中国消费者对商品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国正进入“消费升级”的窗口期。消费者对境外商品尤其是欧美高端商品的需求呈井喷之势,中国人打“飞的”赴海外采购已不是新鲜事,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进行“代购”来过一把“血拼”瘾,亦成为常事。

  对于消费市场而言,外商的进入、中国电商企业扩展跨境贸易,将给国内消费者带来更为丰富的商品选择,更好地刺激国内消费需求。价格方面,有消费者曾分享,在美国梅西百货所购买的葛莱牌儿童安全座椅,算上运费和预缴关税,一共只需支付680多元,而同款商品在国内至少要卖到1300元。随着跨境电商市场的逐渐成熟与快速发展,出口商品的品类不断扩充与丰富,从原有的服装、鞋帽、饰品、电子等到现在销量上升的家居、汽配、户外等,产品数量、质量均在有效提升。

  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随着上海、广东、福建、天津自贸区的逐步开放,在给跨境电商带来无限机遇的同时,也已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增长最快的领域。2013年,中国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其中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额达到3.1万亿元,同比增长31.3%;商务部预测,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将增长至6.5万亿元,年增速超30%。跨境电子商务30%以上的增速,无疑成为中国外贸进出口新的增长点,更有分析预测,到2018年,中国电商在跨境电商领域交易额将达到全球的50%。

  在加入“国际元素”、中国消费者可以“海淘”国外商品的同时,中国商品借助电商渠道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随着诸多电子商务企业进军国际市场,中国正逐步走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跨境电子商务将成为中国参与世界贸易的新亮点,也将转变中国的贸易结构和消费方式,整体经济由此从消费经济过渡至信息经济时代。

  多种模式并存

  目前中国的跨境电商平台主要有保税进口、海外直邮等模式。以天猫、聚美优品等为代表的电商企业,通过与自贸区合作,在各地保税物流中心建立了各自的跨境物流仓库。天猫在宁波、上海、重庆、杭州、郑州、广州6个城市试点跨境电商贸易保税区、产业园签约跨境合作,全面铺设跨境网店。据中国跨境电商网监测,2014年“双11”期间,天猫国际一半以上的国际商品均以保税模式进入国内消费者手中。聚美优品则在2014年9月与河南保税物流中心完成对接,在河南保税物流区开建上万平方米自理仓。保税物流模式的开启能大大压缩消费者从订单到接货的时间,加上聚美优品海外直发服务的便捷性,可使得聚美优品常规的“海淘商品”购买期由15天压缩至3天,并保证物流信息全程可跟踪。

  以亚马逊“海外购”、洋码头等为代表的电商平台以海外直邮模式,加速占据中国海淘市场的扩张步伐。亚马逊“海外购”商店是亚马逊中国在2014年底推出的跨境购物业务,消费者可以在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海外购”商店购买与亚马逊美国网站上同质且实时同价的商品,所购商品可从海外直邮到家。而洋码头平台上的卖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买手,模式是C2C;另一类是商户,模式为M2C。洋码头帮助国外零售产业与中国消费者直接对接,海外零售商可直销给中国消费者,中国消费者可直购,中间的物流则为直邮报关入境。

  跨境电商的机遇与挑战

  政策环境整体利好

  1月13日,工信部发文称,将在上海自贸实验区试点放开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经营类电子商务)的外资股权比例限制,外资股权比例可达100%。此举被视为政府为外商做电子商务业务进一步“松绑”。

  而在近两年内,跨境电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政府各项扶持政策先后出台。自2013年始运行的上海自贸试验区,给跨境电商带来无限期待。自贸区的建立,实质推动了跨境贸易在信息流、物流、资本流等方面的融会贯通,降低了产品进出口成本,提高了通关效率。保税试点也为跨境电商大开便利之门。目前,经由海关总署批准的跨境电商进口试点城市已有7个:上海、广州、重庆、郑州、杭州、宁波、深圳,海关总署针对这些试点城市陆续发布了多个进出口零售电商政策文件。

  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更为跨境电商带来新的曙光。《意见》提出,将创新和完善多种贸易平台,出台跨境电子商务贸易便利化措施,鼓励企业在海外设立批发展示中心、商品市场、专卖店、海外仓等各类国际营销网络。随着广东、福建、天津自贸区获批,跨境电商将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内一些传统进出口贸易公司正积极布局自贸区商品展览展示中心,通过直接将海内外优质产品引进自贸区,来开展跨境电商业务。

  2014年8月,海关总署发布第56、57号公告,即《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和《关于增列海关监管方式代码的公告》,此两份公告的正式实施,预示着通过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实现跨境交易的企业和个人都成为“正规军”。

  201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进口的若干意见》,强调实施积极的进口促进战略,加强技术、产品和服务进口。其中特别要求合理增加一般消费品进口,支持具备条件的国内流通企业整合进口和国内流通业务,减少中间环节;鼓励国内商业企业经营代理国外品牌,同时要求大力发展进口促进平台;加大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的政策支持,支持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完善进口贸易平台;抓紧总结试点经验,按照公平竞争原则,加快出台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监管场所的作用,扩大相关商品进口;组织和支持举办进口展览会、洽谈会;发挥进口促进电子信息平台作用,交流市场信息,加强进口政策宣传。这些措施,无疑为跨境电商的进口业务发出了强烈的政策鼓励信号。

  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王喜文曾发表个人观点文章指出,中国贸促会是国内最大的贸易和投资促进机构,具备广泛的国际联系,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贸促会与全球5大洲200多个国家的工商界建立了广泛联系,与300多个对口组织签订合作协议。同时,中国贸促会已经或正在开展的服务体系非常适用于跨境电商行业。这一体系基本涵盖企业经营全过程,包括考察调研、对接洽谈、宣传推广、出证通关等,为跨境电商所涉及的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提供专业服务。

  扶持政策先后出台,行业参与者积极推动,亦提升了“海淘”者对跨境电商的进一步认知。2014年底支付宝宣布推出海外直购服务,将海淘操作流程简化为三步,使海淘如淘宝购物一样简单。在电商平台多方发力的背景下,中国“海淘族”也不断扩大。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近期发布的《2014跨境电商调查分析报告》数据,预计到2018年,中国“海淘族”人数将达到3560万,“海淘”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

  击中痛点,破解难题

  2014年,跨境电商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凸显。跨境物流(清关)、跨境支付等问题,正愈发受到各方的关注与热议。

  通关瓶颈。网络经济引发的长尾效应导致小额进出口集聚增长,完全放开小额进出口不利于海关控制;对小额进出口管制过严,又会阻碍跨境电商的发展,也将出现更多非正规地下交易。通关方面,目前国内缺乏适应新业务模式的大量、小额、多批次的产品归类、商检资质、报关流程;缺乏整体有效的跨境进出口通关、结汇、退税方案。如何在国际规范和海关监管下,尽快打通小额交易便捷性通道,是跨境电子商务亟须解决的瓶颈问题。

  物流瓶颈。在跨境电商企业以燎原之势迅速占领市场的同时,也给相关物流服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跨境国际物流配送费用高昂,多依靠空运;跨境物流体系建设不合理,信息化程度不足,多处于半人工状态。2014年,跨境电商物流频繁出现货件投递延误,除了海关严查、快递爆仓、香港地区排仓等与往年相似的原因之外,中国寄往海外包裹量的短时间内递增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而这背后,体现出跨境物流滞后于跨境电商发展的现状。

  支付安全瓶颈。目前,在跨境电商领域,银行转账、信用卡、第三方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都各自占据相应的用户群体和市场份额。目前美国的第三方支付系统Paypal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跨境交易在线工具,拥有超过1.32亿活跃用户,支持25种货币付款交易。我国的第三方支付企业目前也陆续进入跨境支付领域,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主的企业均获得了跨境支付业务试点资格。一项有关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中国和巴西六大市场的6000多名跨境在线购物者的调查数据显示,在2013年跨境消费中,90%的人担心支付安全性,中国和巴西的消费者尤为担心。一些电商平台已经在着手破解此问题,如阿里巴巴除了使用visa、万事达,通过支付宝担保交易之外,正逐步与俄罗斯第三方支付平台Qiwi、中国香港“缴费灵”达成合作,促进境外消费者本地化便捷支付。但总体收效如何,还需要假以时日。

  信用瓶颈。假货、仿货、冒牌货横行,仍是跨境购物网站不可治愈的顽疾。即便多家网站宣称100%保证正品,但由于多数网站采取类似淘宝的C2C模式,集合众多个人买手、代购到网站发布产品信息,网站从交易中提供支付担保和交易分成,对个人买手、代购身份和产品来源的审核与认证不可能依靠自身力量做到完全保障。货源问题依旧是跨境电商能否实现规模性增长的核心问题。

  售后瓶颈。与国内购物相比,消费者在跨境购物时只能通过网站获得品牌和产品信息,从下单到拿到货物要经历7至30天的等待,拿到货物后退换货又要经过同样时间的处理和等待。如果不是购买必需产品和高价值产品,这样一个耗费时间和精力的过程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国外消费者从商场或网站购物,一般都享受半年甚至一年无条件免费退换服务,但境外消费者却无法享受到同等的服务。这些因素都制约了跨境电商在更大范围消费群体中的接受程度。

  下一个十年:跨境电商黄金时代

  目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平台已经超过5000家,企业超过20万家。未来一年,跨境电商还会出现较大增长,这也是各家电商争夺的重点领域。越来越多的大卖家、传统外贸企业将进驻这一领域,跨境零售出口主体也将进一步多元化。品类更加丰富、新兴市场买家崛起、跨境交易本地化的趋势增强,成为2015年跨境电商出口业务发展的新趋势。

  卖家多元化、平台化。据敦煌网介绍,过去在敦煌网平台上多是草根型的企业,而现在,很多人成长为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企业的管理者,开始反向整合供应链,收购工厂,改进设计、专利,打造自己的网络平台。这种质变的产生原因,是传统“价差”生意模式的乏力。利用价差产生利润的销售模式规模通常很小,随着中国世界工厂的优势逐渐消失,单靠商品本身的价格优势来竞争,就会很困难。

  跨境交易本地化。2015年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国外建设产品展示中心,采取前店后仓的模式开展经营。通过线下展示,让消费者直接体验到与国外大牌产品相比,中国品牌制造的高性价比优势。未来跨境电商交易将提高本地化服务质量,提升本地化服务能力,本地化服务竞争将成为未来跨境交易的关键点。

  产品定制化。跨境电商的发展将使得平台上的商品品类日益丰富健全,但在移动互联时代浪潮之下,用户的购买行为正迅速由PC端转移至移动端,受限于手机屏幕大小,如何帮助用户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满意产品,将成为所有电商平台都应关注的地方。日后,更精准的用户分析,基于用户日常的购买习惯、喜好等对用户进行分类,提供产品推荐及定制化产品服务,将成为大势所趋。

  下一个10年是跨境电商黄金发展的10年,经过过去10年的积累,跨境电商开始由量变转向质变,格局再造成为必然。随着中央和地方政策细则的不断出台,跨境电商有望成为推动外贸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无论是电商平台,还是外贸企业,能否借着政策春风大干一场,事关未来。

  文/胡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