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渐入佳境

  • 来源:互联网经济
  • 关键字:移动医疗,马云,健康
  • 发布时间:2015-02-15 14:50

  “火源”何在?

  天气虽然寒冷,但移动医疗在中国的热度却丝毫没有降温,然而,行业中“冬天里的一把火”火源何来呢?

  首先,国务院办公厅去年11月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吹响了商业保险支付方进军移动医疗领域的冲锋号。如果未来能像美国那样催生一批有实力的健康维持组织(HMO)以商保机构经营医疗服务,或是类似于蓝盾(Blue Shield)那样由医生组织经营保险业务的模式,将极大推动医保费用控制、医疗质量改进。《意见》中关于“大力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有机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积极开发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健康保险产品”等提法,为大体量的支付方入场指明了方向。从2013年中央政府关于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以及信息消费、宽带中国等政策性文件,到2014年11月引导商保支付方下场参赛的意见,政策红利不断叠加,市场热度上升便不足为奇了。

  其次,近期业内盛传又有几家移动医疗公司将要收获巨额融资,此前那动辄以数千万美元计数的真金白银已经撩动了人们的神经好几回了。从春雨医生的5000万元到丁香园的7000万元,再到挂号网的1亿美元,融资额的水涨船高让人们对新的融资标的及数额充满期待和想象。

  而马云在乌镇峰会现场关于“未来十年要专注健康”的说法,更点燃了人们对健康产业的热情。联想到阿里近来在医药圈的持续布局:中信21世纪更名阿里健康,未来医院计划持续推进,启动药品安全计划,在医药行业拓展移动支付等,看惯了“马首富”点石成金表演的人们更加坚信移动医疗这座金矿的价值。

  医疗生态圈变局

  移动医疗生态圈非常庞杂,涉及到的相关方也很多。最粗略的区分是以医院围墙为界限,大致分为移动医疗与移动健康。

  院墙内外

  围绕院墙内的医疗、护理、影像、管理等的移动应用,可以理解为移动医疗。这些院墙内的移动应用涉及严谨的诊疗行为,产生大量医疗级数据,其与经典意义的医疗信息化有着大量交集。HIS厂商、远程医疗服务商等是这个领域的大玩家,可以视其为to B模式。

  在院墙之外围绕医疗核心资源所展开的医患互动、健康管理、医健资讯、可穿戴健康设备、医生社区、挂号分诊等模式,不涉及到严格意义的诊疗行为,可以理解为由经典的医疗技术服务衍生出来的医疗信息服务,属于移动健康,可以基本视作是to C模式。

  To C模式所带来的冲击不仅在于改变传统医患交互模式,更重要在于它逐渐动摇医院在整个生态圈中的核心地位,将目前大部分由医院承载的疾病咨询、健康管理、出院随访、药品销售等功能剥离出去。这正是互联网去中心化趋势的重要体现,也是重构生态的重要一环。

  跨界融合

  移动互联时代会将个体健康数据的归属及使用权真正还给个体,人们用健康数据交换健康服务并在云端共享,最终全生命周期全健康链条的管理成为可能。传统的看病就医环节逐渐会演进为预防、治疗、康复一体的健康干预全流程,医院的时空边界也将无限延展,实时监测、交互、评估、干预、康复等都成为可能,从而改变医院这一“超级大国”的地位。

  因此,移动医疗与移动健康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互相渗透、消融曾经坚不可摧的医院围墙,释放出更多优质资源,也会改变现有医疗健康圈的生态结构。

  多方求变

  未来,医生在多点执业乃至自由执业政策的推动下,将会有更大的树立个人品牌的内驱力,而面对单位人到社会人的巨变,将催生出医生中介组织、日间手术中心、新型商保医疗产品、“小而美”的HIS产品等一系列创新空间。医生将越来越依靠自己的专业背景与市场化生存能力去立足,在视触叩听、开刀开药等经典医疗技术服务之余,还要在医疗信息服务、个人品牌管理、社交与连接等多个维度快速提升水准。

  患者将通过个体健康数据赋权、病友社区等“抱团取暖”的策略,对医疗机构等行使主动选择权,极大改变自己固有的弱势地位,成为医疗生态圈的重要一极。

  作为传统的“大哥大”,医院则会更加注重内部客户、外部客户乃至保险支付方的感受,在持续提高医疗技术服务之外,还要全面改善各项延伸性服务,与医学济世救人、以人为本的关爱本质渐行渐近。

  未来可期

  以支付宝“未来医院”为代表的流程再造,其实质依然是为滞后的医院管理与医院信息化补交学费。挂号网、健康之路等非现场挂号分诊、医院分级转诊等尝试,也是为缺失的线下流程补课。因为,传统医院在经典医疗技术服务之外,其他服务方面欠账太多,如信息服务、客户关系服务、院外交互服务等都鞭长莫及,从而给移动健康的创新带来巨大机遇。但从本质上理解,移动医疗仍是增量层面的累加,而非利益关系的调整,即存量的调整。

  在未来几年内,随着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与落地,大量医生资源实质性进入市场,商保等支付方逐渐成熟,个体消费习惯累积培养成熟,前期资本投入的累加效应等诸多因素将汇聚成一股暖流,推动第二轮的移动医疗热潮到来。以政策推动与利益关系调整为特征,将在存量层面也会爆发一轮甚至比眼下这轮热潮更加持久更加澎湃的效率革命。

  未来或许是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实质性爆发阶段。人们对于医疗健康大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应用与预测在这一阶段将达到“指数原则”的爆点,推动众多极具未来色彩的医疗健康创新相继问世,这将是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的新革命。在此阶段到来之际,也许人们将要面对的就是《超验骇客》、《超体》等科幻巨制中的图景了,需要考虑的也许已不再是商业模式、健康福祉,而可能会是“奇点时代”迫近后的人类、生命与宇宙的伦理问题了。

  掘金跨界之变

  如果上述判断实现,那么互联网与医疗行业的跨界其实才刚渐入佳境,“颠覆”与“蜜月”将交替主宰未来若干年的行业旋律。

  从互联网中杀将过来的“野蛮人”笃信用户第一,圈用户上规模是第一要务,典型的如春雨医生,“羊毛出在猪身上”的互联网必杀技应用得非常成熟,“颠覆式创新”的彼岸似乎就在前方不远处。从互联网跨界、降维攻击的角度看来,也有一定道理:医院人满为患的场景,就医的各种血泪史,医保支付方粗放的管理,数据的孤岛化破碎化,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巨大痛点,也就意味着巨大的潜在市场机会。

  而医疗行业出身的“被颠覆者”严谨踏实,保守低调,对于新事物有一种近乎本能的质疑与审视,这源于与互联网出身者截然不同的风险偏好。但拥有独到的行业眼光和充沛的行业资源,以及对行业的深入理解,则是他们手中的绝对王牌。他们对于所处的行业爱恨交加,但面对“入侵者”依然心有不甘,反而会激发出捍卫行业尊严的勇气和决心,迸发的革新意志也许会超乎想象。

  因此,跨界中也许要努力厘清几个很纠结的关系,它们也许就是影响到未来行业发展的变量:

  宏伟蓝图与骨感现实。目前以中老年为主体的患者人群对移动互联多为漠视,可穿戴健康设备拥有一时风光却少有用场,面对这诸多现实问题,“云”、“空中”、“未来”等承载光荣与梦想的辞藻在现阶段依然有些无力。健康报移动健康研究院联手尼尔森完成国内样本量最大的消费者移动健康认知调查,也佐证了现阶段消费者认知不足、消费意愿偏低、隐忧不少等情况。

  行业管制与充分竞争。医疗行业追求差错概率最小化,面对一旦出错个体将承担100%的生命或健康损失的情形,其风险偏好可想而知。当医疗行业用汗牛充栋式的政策规定、管理规范、操作指南、专家共识等去约束医疗行为时,不可避免地会与崇尚收益大于风险即可为的互联网行业发生碰撞,后者快速试错的先天基因能否适应医疗行业的稳健节奏,尚需磨合。

  安全质量与效率性价。评价医疗新技术是否可行,通常有几个原则:安全性、有效性、效率和性价比。安全与质量是医疗服务永远的核心,而高效和拉低成本是互联网的优势,两者如何有机整合,未来怎样互相渗透,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既能确保医疗质量,又会降低社会成本,还可延长预期寿命,这是梦寐以求而难得的目标。在互联网的图景下,这一切能否成真,还需假以时日。

  济世情怀与商业模式。医生与钱的关系大概是当今纠结的一个话题:医生本该只为医疗技术负责,却常常要纠结患者属于何种医保、怎样付费。这种固有价值观与在商言商的观念,总有一天会发生冲突。

  这样看来,移动医疗健康领域的跨界应该是互相借鉴与颠覆的态势。当然,目前移动医疗健康还没有实质性地介入到经典医疗行为中去,未来随着远程医疗、重度垂直、病友社区等有潜质的领域迎来更多资本、政策、技术的红利。

  结语

  移动医疗行业是充满激情与梦想的领域,也注定是纠结与冲突频仍的行业,但它值得从业者全情投入。跳上这部上行电梯,与不同背景但同样优秀的人同行,一起开创出承载成长、情怀与价值的未来。

  文/罗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