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之成都策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新常态,成都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3-05 12:38
怎样认识新常态,怎样适应新常态,怎样引领新常态?面对发展历程中的关键抉择,成都站在“万亿级”的新起点,在调整,在转变,在前行
2015年初,中国“万亿元俱乐部”迎来首个西部城市--成都。
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公共财政收入超千亿,2014年全年成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3.9、2.6个百分点,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一位--1月28日《小康》记者从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获悉上述数据。
面对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成都市经济仍逆势上行,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率先达到全面小康社会主要指标。
在跨越万亿门槛的同时,成都经济和全国一样,正同步迈入新常态,发生着一系列具有趋势性、转折性的深刻变化。GDP高速增长将难以为继,中高速增长将成为常态。成都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2014年GDP增长8.8%,而2013年的增速是10.2%,成都经济增速10年来首次滑落到个位数。以消费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为主的多元拉动将成为常态;三产融合、高端高质、区域协调发展;依托城市群和经济圈抱团发展等也将成为新常态。
一面是新的万亿门槛,一面是新常态下的“稳中求进”。成都将如何破除“GDP崇拜”、“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站在万亿级的新起点,再出发?
成都市委提出,中央“四个全面”战略部署提供了治蓉兴蓉的基本遵循。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和全省首位城市,成都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自我加压、高位求进,加快实现从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跨越、从副省级城市第二方阵向第一方阵跨越,努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繁荣成都;坚持以发展为牵引、以问题为导向,相继启动7个方面284项具体改革,建设活力迸发、动能强劲的成都;成都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对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市作出系统部署,真正使法治成为最鲜明的城市特质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建设公平正义、和谐有序的法治成都;同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建设风清气正、崇严尚实的成都。
成都策一:扭住产业升级这条主线
新常态既是一个主动作为的过程,更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发展方向,以提升产业素质为核心,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都市现代农业为基础的高端产业体系。” 从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在年初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不难看出,一个突破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城市正在发力。
“2014年整车产量增幅3倍于全国平均水平,成都经开区汽车产业首次迈上千亿台阶,2015年瞄准汽车产量百万辆目标……”2月5日,成都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桦在成都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这一系列数据。他的说法得到了一汽-大众成都工厂分公司总经理Peter Bohling的印证。Peter Bohling向《小康》透露,“目前大众成都工厂每天生产 2000辆汽车,到2016年产能将进一步放大,计划每天生产2400辆汽车。”成都,成为德国大众在中国西部设备最先进的生产基地,保持了A+级轿车市场的全国销量冠军。
同时,成都也成了其他车企纷纷抢滩西部的重要市场。2014年8月25日,四川省发展改革委核准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乘用车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79.05亿元,建成后将形成年产24万辆乘用车的生产能力,产品包括东风标致、东风雪铁龙、东风汽车3个品牌的轿车和SUV等车型。8月28日,一汽-大众宣布其成都分公司四期扩建项目将开工,项目总投资达21亿元,根据规划,该项目投产后新增年产能15万辆。4个月后的2014年12月18日,位于成都高新区的特斯拉成都体验中心正式投入运营,该中心也是特斯拉全球第二大、亚洲最大的销售及服务中心。
盘点成都市万亿级经济总量,离不开电子信息、机械汽车和食品3个千亿级产业以及金融近千亿产业的支撑。面对下一个万亿级,除了培育更多更强的产业集群,成都提出将沿着“产业链全景图”补链强链,推动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协调发展,进一步做强已有千亿产业集群,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全国辐射力、西部带动力的产业“航母编队”。
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孕育,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广泛“联姻”,三次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越来越紧密、外在边界越来越模糊,这些都将对现有生产方式和市场格局带来颠覆性变革,必将重塑全球生产分工体系和区域经济版图。成都将进一步做优产业业态,坚持“一业一策”,集中发展节能环保装备、信息安全、航空与燃机、新能源汽车等高端成长型产业和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养老健康服务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大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购物天堂,统筹抓好都市现代农业,推动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成都服务业占比稳中有升,占据了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其中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了5000亿元。
成都策二:当“蓉漂”也要留下来创业
“北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项目说得很大,不提个百万用户张不开嘴,成天都在说我认识谁,打算什么时候上市。”成都彩程设计的CEO沈学良向《小康》记者吐槽,与之前在北京的创业经历相比,成都要踏实得多,作为一个公司创始人,在成都不会受太多影响。就在2013年,彩程拿到了美国最大投资集团红杉资本的200万美元投资。
有创业者这样评价成都“火锅”一般的热度--“同样的资金和能力,在北京允许你失败1次,在成都可能允许你失败10次。”
越来越多创业团队的到来,成都市高新区开始展现其在培育创新企业方面的能力--截至目前,创业园已累计入驻项目600余个,成功孵化包括咕咚网、品果、尼毕鲁、鲁大师、移花互动等20余家知名企业。
而这些充满活力的创新产业,也以不小的经济增长量回报这座城市的慷慨--最新的数据显示,2014年成都市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将达到3300亿元,具备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潜力。
当前,全球范围内创新创造日新月异,创新驱动已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成都在新材料、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和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领域,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处在相近甚至领先的创新起跑线上。成都将以高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进一步制定完善面向未来和全球竞争的“技术路线图”,明确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力争取得一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科技成果,在更多领域由“跟跑”转向“抢跑”和“领跑”。
2月8日,成都正式启动“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及每月一场的“创业天府 菁蓉汇”品牌活动,尤其关注青年创业。计划包括激励青年大学生创业,支持高校院所人才创新创业,聚集海内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鼓励企事业单位离职高管人员创业;整合各类创新创业资源,鼓励建设创新型孵化器、专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支持领军企业、高校院所建设创业孵化平台等,力争成为全球创新要素聚集的新高地,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新标杆,国家自主创新发展的引领区,建成全国领先、国际知名的创新之城、创业之都。
在首场“创业天府·菁蓉汇”上,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表示,“我们要把成都打造成这样一座城市,大家宁肯在这里蓉漂也不愿意离开成都,要坚守在成都,等待创业机会。”
成都策三:改革组合拳
2月3日,捧着“新鲜出炉”的营业执照,李阿松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节省了一大笔费用。”原本执照上公司住所的地址与另外一家建筑材料销售公司地址为同一处。在这位从事建筑材料的老板看来,平时器材都放在仓库,生意也就在那里做了,没有必要再去寻觅一处地方作为住所。
“实施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最大的好处是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在放低准入门槛的同时,也能有序释放创业的场地资源。”成都市工商局注册分局副局长周光元介绍,最新发布的《实施方案》及《成都市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办法》规定,企业的住所和经营场所可以实行分离登记。
自2014年3月全国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启动以来,成都市政务服务中心每天都在发生工商注册便利化的事情。“一址多照、一照多址”不过是《实施方案》中具有成都特色的五项改革内容之一。成都打出的组合拳还囊括了 “先照后证”、“放宽名称登记限制”、“小额备案”和“信用监管”等方面。
2014年1月至10月,成都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近15万户,新增注册资本2500亿元,分别较2013年同期增长20.6%和24.3%。数据背后,是成都在改革中不断地探索前行。
在成都市工商局副局长陈春建看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此事起步于商事制度改革,但不能止步于此,应进一步明晰责任与机制,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新一轮改革启动以来,成都相继启动了7个方面284项具体改革,工商登记、清单管理、财税金融、国资国企、简政放权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出台了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的“55条措施”,改革红利加快释放,激发了各类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
成都策四:立良法 施善治
2月5日,《小康》记者在成都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看到,交易中心的大型LED电子显示屏上,实时滚动着交易动态。从大宗土地招拍挂、建设项目招投标到定向设备的政府采购等等,各类公共资源在这个公共平台上展开交易。
按照“应进必进”的原则,除国有产权交易按照规定放在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进行外,成都市几乎所有的公共资源交易都在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进行,确保交易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这是成都依法治市的一个缩影。2014年12月5日,成都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市的决定》,提出了“真正使法治成为我市最鲜明的城市特质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法治城市”的奋斗目标。
从起草到表决通过,起草组反复斟酌修改,《决定》前后易稿23次。这份1.4万字的《决定》分为三大板块八个部分,以加快建设法治成都为主线,沿着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和法治城市、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逻辑线索,重点围绕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关键环节展开布局。
《决定》部署了251项依法治市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法治成都”“怎样建设法治成都”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今后一个时期成都依法治市工作下达了任务书、明确了路线图。
文|《小康》记者 屈一平 成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