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亟须加强风险评估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 发布时间:2015-03-05 13:05

  风险评估是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科学基础和技术关键,该技术在我国刚刚起步,需要逐步构建一支具有专业前瞻、创新思维、国际视野的风险评估技术队伍

  食品安全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大一环,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社会民生、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食品安全不仅关乎公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涉及我国食品及农产品的国际声誉,同时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密切相关,影响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食品安全屡屡发生问题不仅严重损害了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危害社会保障和民生,更成为社会突发事件的焦点之一,也成为考量各级政府公共治理和执政能力的重要标杆。

  面对这种形势,必须探索一条具有协同效益的监管控制道路,运用风险分析框架,为实现生态环境治理、食品安全监管和健康管理政策协同共治构建技术支撑体系。以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为抓手,全面改善和提升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新局面,这既是国家食品安全战略所遵循的主题,也应是食品安全技术支撑部门进行机制研究探索、技术改进革新、能力不断加强所依据的方向。

  食品安全的协同治理属于社会协同治理的一种,是食品安全各相关主体在认识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的基础上,调整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和维持食品安全秩序的过程。我国2009年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及相关配套制度确立了分工负责与统一协调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但是经过五年多的实践,证明监管部门越多,监管边界模糊地带就越多,既存在重复监管,又存在监管盲点,难以做到无缝衔接,监管责任难以落实,食品链条的自然属性与分段监管体制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2014年启动的《食品安全法》修订,将整合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和职责,从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分段管理,改为食品安全实施统一监管,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但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为进一步加强我国食品安全协同治理机制建设,有必要对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多元参与模式进行研究,探索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层面的协同治理机制,实现职能上的良性互补、政策上的紧密衔接、管理上的互相支撑。针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生命健康的内在联系,有必要研究有利于巩固食品安全制度基础的联动机制建设、有利于保障我国食品安全技术支撑的协同治理机制。

  探索具有协同效益的食品安全治理模式,关键还是在程序建构,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高效法治实施体系,需要明确实体上的规则和一般法律原则,不管是哪一个层面的协同治理,都应该有透明清晰的程序,尤其是风险评估环节。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管理理念值得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管理理念是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的,核心内容则基于科学、风险管理、全程管理,并依此为依据制定食品安全法规、条例和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我国可在以下方面重点进行突破,一是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将监测风险控制口前移;二是借助信息化技术和大数据给食品安全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基于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构建食品安全溯源体系;三是加强风险监测预警,探索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风险监测“四统一”的工作机制,即统一计划实施、统一经费渠道、统一数据库、统一结果分析;四是做好风险评估研判,从产业政策、监管效果、疾病风险等全方位开展持续深入的研究。

  风险评估是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科学基础和技术关键,涉及食品、微生物、化学、流行病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对评估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然而该技术在我国刚刚起步,需要加强多学科知识能力的培养,广泛参与国际组织的各种评估技术交流,逐步构建一支具有专业前瞻、创新思维、国际视野的风险评估技术队伍。

  (作者系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部副主任、副研究员)

  文|张英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