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为何值得我们纪念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抗战,二战
  • 发布时间:2015-03-05 13:06

  二战对全人类、对中国都是惨痛的回忆,国家衰弱易招致外敌入侵,战争会造成巨大创伤,在和平的岁月里,纪念过去的战争,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中俄双方将共同举办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今年我国还将破例举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这将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在非国庆节举行的阅兵,可见国家对抗战胜利纪念活动的重视。虽然当今的中国,已经几代人“耳不闻兵戈之声,眼不见征伐之事,身不受鞍马之劳,心不悬胜败之扰”,但在和平的岁月里,纪念过去的战争,铭记历史、警钟长鸣,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

  二战的种种细节毋庸赘述,但我们有必要在放大了的历史维度中回望这场战争。二战夺去了全球超过7000万人的生命,约三分之二在欧洲。在东方,中国人民被法西斯侵略战争蹂躏的时间要远早于欧洲,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仅在中国就造成3500多万军民伤亡。

  在如此沉重的历史面前,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国家记忆”。作为二战重要组成部分的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则具有特殊的意义。从过去久远的东亚历史来看,中国长期居于周边无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地位。但中国自从闭关锁国、错过了十七世纪的主动投身近代化的窗口期,并于1840年鸦片战争被动卷入全球格局以来,在近代化浪潮中明显落伍,被明治维新的日本赶超。清朝腐朽政权和蒙昧的社会无法适应近代化浪潮,造成了对内对外两方面的恶果并贻害百年。而这一延续百年的“文明衰败”恶果,最终使历史走向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代不少国人很难理解当年中日国力对比之下中国的窘境。单比较人口和国土幅员,日本侵华是“蛇吞象”式的野心。但从综合国力来看,力量对比却彻底反转。中国在抗战前还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军令、政令尚不统一,对外御敌难以形成合力。同时,在决定战争潜力的经济实力、工业水平和人口素质方面,中国居于绝对劣势。1936年日本GDP相当于中国的1至3倍,人均则约为6至20倍。中国和日本的工业总量比值约1比4,其中对军事工业至关重要的钢铁产量为1比145、煤产量为1比2、石油产量为1比129。两国人口素质也差别巨大,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就普及了义务教育,中国在1949年建国前,大部分人口仍是文盲。“落后就要挨打”虽是老生常谈,但回顾上述数字后不难理解,为何日本军部当初敢狂言“三个月灭亡中国”。

  日本轻启战端,对战事估计得过于乐观,却未曾想过该如何收场。时人已有“中国不败则胜、日本不胜则败”的评论,中国只要坚持抗战不言弃,日久国际局势必有变化。日本则“开弓没有回头箭”,既不能灭亡中国又不甘弃战言和。为了解决“中国事变”这个麻烦,日本军国主义者走向了继续发动侵略直至在世界大战的战火中自取灭亡的不归路。中国抗战八年,虽抗战极度艰难,胜利来之不易,但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中国最终站在了战胜国席位上,3500万军民的浴血牺牲赢得了战后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国际地位。

  在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决不允许军国主义卷土重来,决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日本因黩武的军国主义而败战亡国,并于战后通过了“和平宪法”。但近年来,随着战败记忆的远去,新一代日本政客中屡屡出现否定历史的言论和尝试突破“和平宪法”的小动作。在中日关系因“钓鱼岛”问题而持续紧张的情况下,作为过去日本军国主义最大受害者的中国,怎能不对此感到忧虑。

  正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诗人拉迪亚德·吉卜林的著名诗句“我们不能忘记”(Lest we forget),我们这一代不曾经历过战火的人们隆重纪念先辈们遭遇的战乱与不屈抗争的历史,正是为了让悲剧不在未来重演。

  (作者系青年时事、军史评论员)

  文|阎滨

  本栏目所刊发言论,均不代表本刊观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