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晨宇方式

  • 来源:女报•时尚
  • 关键字:华晨宇,梦想,花儿与少年,音乐
  • 发布时间:2015-04-03 09:46

  没关系哪部分都很真实

  2013年夏天,和近十年来每一个夏天一样,充斥着选秀舞台带来的青春、汗水和梦想。即使梦想已经被过度消费,但人们还是不能对它免疫。

  有趣的是,这一年好声音和快男最后的冠军,有着出奇的相似。李琦和华晨宇,同样1990年出生,同样就读于专业的音乐学院,同样戴着黑框眼镜,额前厚重的蘑菇状刘海,呆呆的样子让人想起台湾的音乐怪才卢广仲。有成功先例在前,人们对结果没有太多置喙。毕竟,对于选秀歌手来说,保鲜期大多只有一年,拿不出成绩,便要迎来一代新人换旧人。

  相对于另一个冠军,华晨宇很快地让更多人记住了他的名字。评委陶晶莹说,这样的人,不是有病,就是有才。

  华晨宇的自理能力几乎为零,不会照顾别人感受,缺乏团队精神,吃和睡对他而言比什么都重要。《花儿与少年》中,当张翰在欧洲街头为预算忍饥挨饿,而华晨宇仍大快朵颐时,那样子真是让人讨厌。这样的人不适合做旅伴,甚至不适合做朋友。

  对于有才华的人,人们通常会对他自我的行为有着更多的包容,反正又不用和他生活在一起,就算他把空调调到5度,感冒的那个人也不会是粉丝。

  “随意一点”,“无所谓”,“我还年轻”,华晨宇毫不掩饰他的理所当然——

  “这是部分的我,但没有关系,这部分的我也是真实的。”

  一定还有一部分什么也是真实的,就像节目结束时,队友采访中才说,镜头没在的地方,他帮大家搬着箱子,一趟又一趟。

  给我什么我就拿什么

  自我中心的臭毛病,在他认为自己不需要改变时,其实已经被改变。

  很难把这种改变简单地归为成长,因为它来得被动,生涩,而且太晚。就在2013年那个夏天之前,这个武汉音乐学院大三的男孩,他的人生哲学还是:我不想需要别人,也不想别人需要我。和他非同常人的歌唱姿态一样,他的成长经历也是非常人的。

  他的同学形容他像一阵阴风,上课时在后排打瞌睡,被老师暗暗记住,期末考试时要给他好瞧。他慵懒生活里唯一的兴奋点是组了一支乐队,但排练的时间一定要在下午,因为早上他起不来床。“我很自私的。”华晨宇用这个形容词来描述他让乐队成员迁就自己时间的行为。“但没办法,如果不睡饱,我没法唱歌。”

  仿佛一种奇怪的平衡,华晨宇和乐队成员之间其实相处得不错,他后来红遍全国的花名“花花”,就是这群小伙伴挪用于学校外面的一只流浪狗。人也许真的是太复杂的动物,因为怕麻烦,总有人会觉得天真的人相处起来比较简单。

  在华晨宇的同学眼中,他是在外面“租房子”、“开豪车”的富二代。

  凡故事都有背面,尤其是看起来光鲜的故事。华晨宇的背面是,到23岁这一年,他已经一个人住了9年。

  两三岁父母离异,父亲在他十岁时再娶。儿时因为没人管被同学欺凌的经历,一个人面对空荡房间的害怕,都被他优渥的家境冲淡。“他们给我什么,我就拿什么。父亲不常陪我,但他在物质上并没有亏待我。”

  在长期独自一人的成长环境下,谈体谅他人,谈人情世故,似乎语境都不太合适。就算和父亲达成和解,他也没觉得有必要为自己的成长负什么责任。如果不是喜欢音乐,没有生存压力的他,大概会长成一个浪子。还好他没有,他独自走出黑暗时,身上并无父母离异的戾气和乖觉。漫长的独处中,从长笛到钢琴,从古典到摇滚,他有寻找自己的渠道。

  他有一间没有窗的睡房,与其像他说的,黑暗和孤独中更能找到灵感,还不如说,是更能找到自己。

  不管他以什么方式

  2014年下半年,华晨宇出了自己的第一张专辑。

  他的自我映射是雨果笔下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因为怪异而无法和外界沟通,病态偏执,却最终被灵魂救赎。从心底他不觉得这是个伤感的故事,取的名字是,卡西莫多的礼物。

  香港DJ让他为自己的专辑打分,他说满分——这是节目采访了200多个歌手后第一个为自己打满分的人。你说狂妄,他说真实。

  作为新人,他让林夕将为他写的歌词改了三遍;在知名美国乐团为他写了八首歌的情况下,他舍得弃用,因为觉得自己写的歌更合适;他说,我唱的每首歌都是华晨宇。

  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他参加过春晚,在五棵松开了两场万人演唱会,出了一张在销量榜上排名第一的专辑,在唱片市场一贯低迷的走势下,他的专辑在内地和香港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如果问他的生活和之前有什么不同,他说:没有。不过就是以前的生活是上课睡觉唱歌,现在的生活是工作睡觉唱歌。

  没有红了之后的压力,没有私生活受限的苦恼,没有偶像包袱。

  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华晨宇之前的生活世界实在是太过自闭和狭小了。相对于提起自由就要去“外面的世界”流浪的少年们,他所谓的自由,不过就是自己一个人呆着,不要被打扰。而他对外界的干扰,有着强大的屏蔽能力。

  这几乎是有点误打误撞,他比常人想象的更加适合这个圈子。

  这样的他将走向何方,见仁见智。

  中国首位获得美国艾美奖最佳纪录片的导演范立欣,曾跟拍过华晨宇和他的小伙伴那个改变命运的夏天。范立欣说,这是当下社会的真实存在——在同一个时代下,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在追逐梦想时背后背负着怎样的动力以及原因。

  在纪录片里,华晨宇躺在茫茫雪原上,居然在想如果以后有孩子,要怎么教育他。

  “我会像我父亲对我一样。”不会教他太多东西,让他学会独立思考,但会在关键的时候帮他一把。

  岁月是最好的教科书,他和曾经被抨击的每一代年轻人一样,成长到某个时刻,也许终将学会理解,懂得责任——不管他以什么方式。

  编辑/文_简洁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