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得不承认,英国是一个先进文明的国家。
二战期间,德军轰炸伦敦,伦敦市民自发将博物馆文物移到一处地铁站,并将该条线路停运,宁愿忍受自己交通不方便,也要保护世界遗产,待战争结束后,再一件不少地搬回去。命都危在旦夕了,文物却不能损坏。
英国没有明显的种族、地域、年龄、健康歧视,每一个人都能在社会里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先说种族。在英国,你随处可见肤色混杂的恋人,以及他们生出的不同肤色的小孩儿。黑人在美国,已经被其他种族在内心与“危险”画上等号。在英国,我不知他们怎样克服了种族的差异,同样是黑人,看起来彬彬有礼,受过良好教育,遣词造句讲究,让你不会心生距离。英国的居住区域,也没有明显的白人区或黑人区,倒是有明显的穷人区或富人区,但富人区里居住的,显然不都是本地英国人。
再说宗教。在英国,你可以看见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坐一起心平气和地讨论各自的宗教教义以及其间差别,好像在做科学探讨一样。在英国你最大的诧异是,这里是个有文化的地方,尤其在乡间,你遇上一个以为是农民的人(人家即便务农,看着也很体面,看上去就是读书人),他可以将附近的风土人文给你介绍详尽,甚至可以背上一段诗句,或旁征博引。
说到地域,英国境内有许多欧盟穷国过来打工的人。因为互相开放的约定,英国接受他们来这里工作。有意思的是,他们设立了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即使这些外来“农民工”或“短工”被其他收留国剥削劳动力,在英国却不会。他们拿着与英国国民一样的高工资和福利待遇,把挣得的钱寄回老家搞建设。
在英国,你随处可见老头老太太为你服务,究其原因是年轻劳动力少。尤其在乡村,几乎见不到年轻人,都去了大都市。这些老人并不因为年纪大而降低服务的质量,越是年纪大,越是兢兢业业毕恭毕敬,而且更多了一些感情关怀。问他们这个年纪还在工作的原因,答曰社会福利不够养老,退休年龄延迟,必须工作到67岁,在这期间要交社保,所以一定要维持工作。我曾经问过他们是否对如此辛苦的工作有怨言,奇怪得很,绝大多数人除了表示有些遗憾,都能接受并理解。我猜想这是英国人的特点:他们理性思考比较多,而且不自私,政府做的每项决议,都是由他们自己投票通过的。他们肯投对自己不利的票,是因为他们客观理性。我一直认为这样的人才是民主的基石。
英国对残障人士的照顾,会让你感动。如果英国有特权,肯定不是达官显贵,而是残障人士。他们拥有最近的车位、单独的通道、特别设置的路线和格外的照顾。我们去爱丁堡的城堡时,有一辆大巴,拉着一车中国来的残疾人士。下车以后有专门的服务人员推着他们直接进城堡,而我们在外头都已经排队俩钟头了。城堡建筑于几百年前,但每一次改造都会为残障人士增加新设施,让他们通行无阻,包括厕所、餐桌和公共休息区域的椅子。在大英博物馆,哪怕只有三层台阶的地方,也安装了残疾车升降机。
英国的先进文明,在我看来,究其原因,是他们的贵族高尚。英国的贵族有一种精神。你很难用言语去表述这是一种什么精神,通过一些事例你会明白。英国内战,失败的一方,按惯例贵族会被斩首或囚禁,但失败者会要求胜利者颁发和平证书给平民、士兵,互不秋后算账。一战和二战中,贵族作为高阶军官,死亡率要远高于平民。
据我看到的资料,英国国王自查理二世起,花园就对公众开放。百姓可随意拜访国王的家。这一习俗延续到今天。詹姆斯公园、海德公园等一系列公园,以前都是国王的狩猎场,后来王室主动交给公众。伦敦大大小小的公园,多数来自王公贵族的慷慨捐献。
英国是最早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直到今天,王室在英国仍广受尊敬。很大的原因是舍得。他们在刀架到自己脖子上之前,就已经将王权归还给人民。那些不舍得的,都经历了整个国家反反复复的革命,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让更多人流血牺牲。有些人就是想不明白,你舍弃的也许是金钱土地权力,而得到的是后世的尊敬与国民的和平。更重要的是,保证了你的子孙后代平安延续。
这样一种分享精神,会被那些受惠的百姓学习与铭记。英国贵族到今天,都愿意回馈社会,像君主那样,活得克己,心怀他人。
六六
(冯国伟摘自《六个脚印,走着瞧》长江文艺出版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