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力度远不够

  当前经济状况已经比金融危机期间的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还要糟糕,未来政策需要多管齐下,以更大的力度来稳定经济增长。

  虽然政府已经把2015年经济增长目标下调至7%,但“保七”依然困难重重。一季度经济开局不利,仅增长7%,创下六年来的最低水平,工业、投资和消费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

  实体经济的下降也加大了通缩的压力。GDP平减指数从2014年四季度的同比上涨0.4%变为一季度的同比下跌1.1%;CPI同比增速也从1.5%下降到1.2%,PPI仍然延续负增长而且跌幅在进一步扩大。

  自2014年四季度以来,政策放松的力度明显在加大,降准、降息纷至沓来,房地产政策有所松绑,贷款明显提速,基建投资也持续保持不错的增速。但这一系列的措施并未能止住经济下滑的势头。

  政策刺激不是万灵丹,吃了就会见效。政策发挥作用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仅仅依靠短时间内的政策放松,很难快速起到明显效果。当前中国经济的下行并不是一种短期的调整,下行的压力也比预想的大,目前的政策放松力度显然还远远不够。

  经济比2008年还糟糕

  一季度GDP同比增长勉强保住了7.0%,创下2009年二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从工业、投资和消费多个指标综合来看,当前经济状况已经比金融危机期间的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还要糟糕。

  相比金融危机时期(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虽然工业情况差不多,但投资和消费要差了很多。一季度工业同比增长6.4%,与金融危机期间大致相当。不过从单月情况看,3月工业同比已经下滑至5.6%,接近历史最低水平的5.4%。但投资增长比金融危机期间低了约14个百分点,增速还不到当时的一半;消费增长比金融危机期间低了近7个百分点。

  所以,中国目前的内需要比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糟糕得多。那是什么导致GDP增速仍然稍好于当时呢?唯一能够解释的因素是,目前的出口状况好于2008年。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长4.7%,虽然比2014年四季度下降了约4个百分点,但明显好于2009年一季度接近20%的负增长。

  由于内需大幅下滑及进口商品价格的下跌,导致进口金额急剧萎缩,一季度贸易顺差达到1237亿美元,几乎是2014年一季度的7倍。

  由于统计局还未公布支出法中资本形成、消费和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但根据目前的数字与2014年三季度比较,可能一季度净出口贡献了7%的GDP增长中的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如果扣除外需部分,内需对经济的贡献只有4个百分点左右,非常糟糕和恐怖的构成。即使是2009年一季度,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依然有6.5个百分点。

  基建、信贷发力没能改变颓势

  投资无疑是拖累经济的最主要力量,一季度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5%,比2014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

  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下滑的势头仍在加快。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4%,比2014年下降了3.1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8.5%,比2014年下降两个百分点。

  可能受到3月份房地产政策放松的刺激,3月房地产销售有所好转,同比跌幅从1-2月份的16%收窄至3月的1.6%。不过,从一季度整体看,房地产销售跌幅为9.2%,比2014年四季度5.7%的跌幅仍明显扩大。另外,新开工和竣工面积以及土地购置面积等多项指标跌幅都在扩大。由于大量的库存需要消化,即使短期内房地产销售有所回暖,也不足以使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的势头发生逆转。

  消费的状况可能没有看起来那么糟糕。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6%,比2014年四季度的11.7%和2014年的12%明显下降,但这是名义的增长。如果剔除价格后,一季度实际的消费增速为10.8%,与2014年全年增速大致持平。

  实际上,一季度政策的力度比过去明显加大,不论是从降准、降息等初始工具看,还是从基建投资和新增信贷这些直接反映到经济增长的指标看,都是如此。

  一季度基建投资同比增长22.8%,是2014年二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基建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定下来的主要稳增长的发力点。一季度新增贷款3.67万亿元,同比增长21.8%,虽然比2014年四季度30%的增长有所下降,但也是过去一年来少有的高增速。

  政策需要持续发力

  为什么政策力度在加大,却仍然未能止住经济下滑的势头呢?

  首先,政策作用的时间太短。政策真正的放松是2014年四季度才开始,货币政策上已经两次降息,并下调了一次存款准备金率。而货币政策要发挥效果需要一个较长的传导过程,它通过影响市场的利率水平,最终达到刺激的效果。所以,货币政策从操作到发挥最终的效果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如今操作时间还过短,效果未能充分发挥。比如金融危机时期,美联储实施了好几年极度宽松的政策,经济才慢慢得到恢复。

  其次,政策放松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政策放松的程度多少合适,取决于经济下行的压力有多大。如今的经济显然处于深度调整的时期,经济增速下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济所处的状况已经比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更为糟糕,这无疑需要更大力度的刺激。

  央行在货币政策操作上可能存在一个误区,就是紧紧盯住银行间市场利率。自从“钱荒”以来,央行对银行间利率的控制已经非常得心应手,但这不是刺激的关键,刺激最重要的是要降低中长期的利率水平,只有这样私人投资才会被激活。

  从5年期的国债利率看,目前仍然维持在3.5%的较高水平。虽然比2014年初已经低了近1个百分点,但如果考虑到通胀在以更快的速度下降,实际的利率水平这一年来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

  从中美利差的比较也可以看到,从2008年以来,中美5年期国债利率的利差是在不断扩大的。在2008年和2009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中美利差大致在0.5%以内,到2013年这一利差一度扩大至3%。这充分说明,相对于美国,中国的融资成本在不断增加,这不仅会加大地方债务偿债的压力,也是企业融资难的一个直接体现。

  所以,我们建议政策该出手时就要出手。在货币政策上,央行应该继续加大降息和降准的力度,降准降息的频率可以更快一些,直到中长期利率水平有明显的下降为止。基建投资的力度可以更大一些,不排除把未来的一些项目提前实施。另外,加快债务置换的实施,尽早使地方政府和银行从沉重的地方债务负担中解脱出来,这有利于实施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

  本刊记者 廖宗魁/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