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峰上头条的秘密武器
- 来源:经理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汪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28 13:21
实在地说,汪峰并没有个性。即便有,他也藏得很深,而不会像多数摇滚人那样,时刻把它们张扬起来。更多时候,汪峰一直在等待时机,只要能生存,随时应时而变。但不可否认,汪峰把摇滚从小众拉向了大众,因而也获得中国摇滚“新爹”的称号。
说到上头条,第一联想就是汪峰。有心的网友甚至详细罗列了汪峰十六次上头条被截胡的盛况。为什么总有明星和汪峰过不去?据网友猜测,原因是明星有个秘密的群,群名就叫“汪峰一有动态我们就往死里爆大料”,也是这个群一再对汪峰上头条进行惨无人道地阻拦。出于人道主义关怀,热心肠的网友将“帮汪峰上头条”吹捧成互联网热词,还彼此心照不宣地不断帮助汪峰。结果呢?那就是汪峰和上头条结了不解之缘,每有娱乐圈头条发生,汪峰总是会被大家或多或少提及。
创始人汪峰
提起汪峰,你肯定会想起他那标志性的黑眼镜和恨不得冲上云霄的飞机头。你能从他的外形中看到什么?炫、酷,还有那抑制不住的野心。
汪峰的头发细而软,本来并不适合做这种发型,就算不停地喷发胶,也只能坚持半天。但为了和他越发强大的音乐势力相匹配,汪峰坚持用这种酷、猛的造型来突出自己。
除了发型,汪峰对成功的渴望从出道伊始就一展无遗。汪峰曾是乐队“鲍家街43号”的主唱。乐队成立在摇滚黄金时代,汪峰作为初生牛犊,一方面很尊敬唐朝、黑豹乐队,另一方面渴望超越他们。2006年,汪峰连续求了7个人,辗转找到许巍的电话,在电话里告诉许巍:“你是我认定的唯一对手。”
到现在,汪峰和许巍制作的音乐品质见仁见智,但在知名度和商业赢利上,汪峰大获全胜。出道以来,汪峰发了十七张专辑,有20首左右大众传唱的作品。你要说汪峰有何特殊之处?我认为那是因为汪峰拥抱了商业。
有别于其他摇滚歌手对商业、主流的“水土不服”,汪峰从来心安理得地拥抱商业。正如他自己所说:“好像摇滚乐一商业化了,所有人就会觉得特别特别失望。可是如果一个国家这个领域不商业化,那才是真正走向绝对的悲哀。”
拥抱商业表现一:金钱是成功的应有之义
汪峰与乐队鲍家街43号曾签入京文唱片公司。有一天,公司特高兴地对汪峰说,公司把乐队的唱片卖给了一个香港公司,唱片可以发行到除中国内地外的整个华语地区。汪峰就问,他们给了多少钱?老板说,5000美金。
汪峰一下子就怒了。他当时就对老板说:“如果你卖了5万美金,我还会和你合作,说明你有本事把我的专辑卖到这个价钱。恰恰因为你告诉我,你就卖了5000美金,我才觉得特别悲哀。”
言下之意,汪峰认为金钱是成功的一个尺度。对汪峰来说,那两张唱片其实等于是他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至少出道10年对生活所有的梦想和理解,而这一价格明显和付出不相匹配。换句话说,这不是挣不挣钱的问题,而是商业对音乐价值的评估过低。
作为音乐学院毕业的歌手,汪峰比出于内心渴望的摇滚歌手更加主动、积极地拥抱商业。也是这一原因,汪峰与乐队成员分道扬镳,选择单飞。当年,合同放在汪峰面前,汪峰问能不能一块把乐队签了?许晓峰说不能,只能签你个人,你同意的话就马上出专辑,要签乐队的话就拉倒。结果是汪峰想了一个礼拜,还是签了,单飞。
拥抱商业表现二:把音乐当事业
汪峰将音乐当作事业来打拼,而毫无艺术家一意孤行的拗脾气。他身上毫无玩世不恭的姿态,甚至他的文艺气质、勤奋认真都与“摇滚”这个词的通常意义不搭调。
做音乐一般都习惯晚睡晚起,但汪峰却是里面的奇葩。每天都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几乎不去夜店,生活方式接近白领。
把做音乐当工作,除了要按时上班,还要能完成“命题任务”,这方面汪峰一向让人惊叹。据说,陈戈曾为电视剧《黄金时代》的主题曲《琴岛之恋》写了歌词,他要求汪峰谱曲。几天过后汪峰把陈戈叫到家里,打开钢琴,一边弹琴一边演唱。你看,汪峰一下子就触到了合作者的痒痒处。
拥抱商业表现三:全能老板
汪峰有个外号叫“老板”。汪峰偶尔到自己出资建立的官方网站,也爱用这个外号潜潜水。了解汪峰的人,都说这个外号契合他。一场晚会,从舞美、乐手、编曲,甚至音箱摆放位置,汪峰都要亲自过问。
比比摇滚乐坛歌手许巍、朴树、崔健,汪峰的理念和行动力甩出他们几十条街。在“摇滚已死”的时代,作为曾经的鲍家街43号乐队的主唱,汪峰将摇滚走出了主流化气息。你可以说他背叛了摇滚,也可以说他是摇滚的幸存者。
励志偶像定位
要说汪峰的绝招,还得是励志偶像定位,以此打听众七寸,那可是招招稳、准、狠。这一励志元素不仅给成功人士供应情怀,也给受尽盘剥的底层奋斗者供应麻醉剂,其商业价值实在不容小觑。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汪峰对旭日阳刚的“禁唱”事件。2011年,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靠翻唱汪峰的《春天里》走红网络,并靠登上春晚舞台变成受追捧的草根歌手。有一天,汪峰电话告知旭日阳刚今后不能以任何形式演唱《春天里》。“禁唱”消息传出后,网络上一片争议,但很快保护知识版权的意见逐渐占据主流。
这件事让汪峰从旭日阳刚的幕后一跃而出,不仅吃掉了旭日阳刚的大规模粉丝,还让自己成为新一代草根阶层的代表。汪峰还借着这件事的热度开始巡演,发新专辑。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汪峰实在是步步为营的高手。
实在地说,汪峰并没有个性,即便有,他也将之藏得很深,而不会像多数摇滚人那样,时刻把它们张扬起来。更多时候,汪峰一直在等待时机,像是摇滚界的变色龙,只要能生存,随时应时而变。要不怎么说,汪峰实在是饿不死的。
当然,对汪峰背离摇滚乐的批评从未停止过。但不可否认,汪峰把摇滚从小众拉向了大众,更多人因为汪峰了解了摇滚,汪峰也因而获得中国摇滚“新爹”的称号。
文/金错刀 知名科技商业观察家,微创新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首席培训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