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赶集十年对决 一场耗掉90%精力的竞合之战

  • 来源:经理人
  • 关键字:58同城,赶集网
  • 发布时间:2015-07-28 13:39

  十年殊死搏斗,消耗彼此90%的精力,这是分类信息市场两大玩家58同城和赶集网过去十年缠斗的真实写照。这场旷日持久博弈的背后,是两位70后创业者姚劲波和杨浩涌的智慧、意志和价值追求的较量。但2015年4月这对让彼此头疼的老对手最终选择了合并来结束昔日的常态化对抗。

  竞争对手从竞到合渐趋成常态,由此演绎了一幕幕悲欢离合式的商战故事。这是一家通吃的单赢思维向大家共享的双赢或多赢思维的升华。催生这种竞合角色转换的深层次因素,是为利益诉求服务的市场竞争思维的转变。但合不是归宿,而是新的战略起点。凝成合力,还是催生内耗,这是对58赶集未来发展的全新考验。

  58赶集十年竞合:不打不相识!

  双方对决了十年,打得太厉害了,超过90%的精力都花在竞争上,很多新业务都不敢想。而在两家企业进行市场博弈的背后,是两位70后创始人姚劲波和杨浩涌的智慧、意志和价值追求的较量。两者由竞到合关系的转变,昭示着迈入了新的战略转折点,未来整合之路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各占一半。

  最近几年,行业中的主要竞争对手从竞到合渐趋成常态,由此亦演绎了一幕幕商战传奇故事。有句话说,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催生这种竞合角色转换的深层次因素,便是这种利益所趋,以及为利益诉求服务的市场竞争思维的转变,即单赢思维向双赢或共赢思维的升华。

  58同城和赶集网就是这种竞争思维转变的又一佐证。在国内分类信息市场,58同城、赶集网占据数一、数二的市场地位,都创始于2005年。国内分类信息行业亦起步于此时。58同城于2013年在美国上市,实现了一次华丽转身;赶集网亦不甘示弱,勇往直追,官宣目前每月为超过3亿人次提供生活服务信息。

  在这两家企业进行市场博弈的背后,是两位70后创始人的智慧、意志和价值追求的较量。58同城董事长兼CEO姚劲波出生于1976年,赶集网联合创始人兼CEO杨浩涌出生于1974年。在外界看来,姚劲波重市场与营销,杨浩涌偏产品和技术,一个更外向,一个更内敛,但他们都有自己的坚持,互不相让。

  58同城和赶集网之间的十年殊死博弈,用杨浩涌的话说是:“我们打了十年,打得太厉害了,超过90%的精力都花在竞争上,很多新业务都不敢想。”姚劲波亦坦言:“杨浩涌是让我每天晚上睡不着觉的人。赶集网是我们非常尊重的对手,也是非常头痛的对手。”

  尽管在商场上58同城和赶集网历经十年过招,但彼此都在竞争与博弈中不断壮大。博弈过程带来了很多烦恼甚至痛苦,但痛并快乐着,这是姚劲波和杨浩涌两个老对手握手言和后的共同心得。正如杨浩涌所说:“我们其实要感谢彼此,更要感谢过往的竞争。没有过去的竞争,就没有两家公司今天的规模。”

  真可谓不打不相识。当58同城、赶集网计划在2015年投入20多亿元进行火拼时,却突然峰回路转。4月17日,双方宣布:合并!按当天股价计算,其市值达百亿美元左右,位列中国互联网企业在美国上市公司中的前五名,仅次于BAT和京东。由此,两者亦由直接竞争关系转变成合作伙伴关系,十年缠斗史迎来战略转折。

  当回溯58同城和赶集网历经十年的立体化商战过程时,当事者姚劲波和杨浩涌都有很多感慨。作为看客的局内外企业或许亦能从58同城和赶集网的市场博弈中获得诸多启迪。

  第一季:十年缠斗

  过去十年间,58同城与赶集网之间在市场上的竞争与博弈可以用缠斗来形容。比如,58同城和赶集网在SEO(搜索引擎优化)、SEM(搜索引擎营销)、导航等领域打斗激烈,争夺流量话语权。当然,双方缠斗不止于此,其维度是立体化的。现在回眸也许感觉十年弹指一挥间,但双方的缠斗情境依然历历在目。

  博弈维度一:业务布局竞逐

  作为分类信息平台,58同城和赶集网的在线业务结构是在竞争和自我创新过程中逐步完善起来的,而且非常丰富,涉及招聘、房产、二手车、生活服务、二手市场、团购、宠物、交友、游戏等众多信息类别,并通过PC端及移动互联网端力图实现全平台覆盖。

  赶集网的官方说法是,为用户提供招聘求职、房屋租售、车辆买卖、二手物品买卖、宠物票务、教育培训、同城活动及交友等全方位的本地生活及商务服务类信息。截至2014年12月,有近1033万活跃商户在赶集网平台上为用户提供生活服务信息,其中付费商户超过百万。2009年,赶集网用户粘性在国内分类信息网站中处于领先地位。

  58同城亦声称,自身为信息交互平台和一站式生活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房屋租售、招聘求职、二手物品、二手车、二手房、商家黄页、宠物票务、旅游交友、餐饮娱乐等诸多生活服务。为强化自身服务优势,58同城2012年在业内率先推出“消费者保障计划”,并使之在各业务版块落地,目的是构建从消费者看见信息到完成交易的全过程,并保证信息安全、资金安全、可信赖的一套标准化系统流程。

  尽管分类业务面很宽,但无论58同城还是赶集网,其主营业务和最大流量的业务项都主要集中在招聘、房产、二手车、生活服务等核心领域。比如,杨浩涌表示,招聘业务收入曾占到赶集网整体收入的40%~50%。2014年7月姚劲波说,招聘、房产、二手车是58同城三个最重要的品类,它们贡献的流量比例几乎为1:1:1。这些业务是两者在商业化运作上做得最成熟的领域,亦是过去十年间双方角力最激烈的地方。

  招聘:角逐蓝领市场

  在线招聘市场,曾有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三分天下格局,三者曾占据70%市场份额。由于同质化竞争严重,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等出现式微态势。对在线垂直招聘市场,若简单划分的话,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等偏中高端市场,猎聘网等偏高端市场。作为后来者,为避开与这些垂直招聘网站的同质化竞争,58同城和赶集网均锁定蓝领阶层,即所谓的基层人才市场,并展开激烈角逐。

  58同城和赶集网都向招聘细分业务领域延展。比如,58同城根据企业批量招聘的需求,推出差异化产品和服务,并推出“同城速聘”,定位于招聘基层岗位精英,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整体招聘解决方案。赶集网2013年5月开通了残疾人求职平台等,以拓展自己的招聘细分市场。赶集网披露,2013年招聘业务收入增幅达180%,而前程无忧的增速为10%~15%。

  在招聘活动领域,58同城和赶集网亦针锋相对。比如,针对蓝领阶层每年春节前后为换工作的时节,58同城于2014年2月12日推出了“快找好工作”招聘季活动;2月13日,赶集网亦启动了首届大型网络招聘节活动,以图打造春节后蓝领换工作的首选平台。杨浩涌声称:“赶集网的目标是两年内将在线招聘的营收做到15亿元,超越前程无忧,彻底改变中国在线招聘行业的市场格局。”姚劲波则表示,58同城结合互联网及蓝领市场特点,要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在线招聘模式。

  期间,58同城推出“48小时必应”服务承诺,即只要通过58平台投递简历,48小时内就会收到相应回复。其做法是,严格审核参与活动的招聘方资质,从会员中筛选出无投诉记录的公司,且若招聘方不履行48小时回复义务,其活动资格就被取消。

  赶集网也毫不示弱,推出了代言人谢娜“骑驴找工作”的系列广告助阵,同时推出了代号“天驴专列”的诚信机制。其做法同样是,对参与活动的招聘方资质进行严格审核、筛选和认证,以确保招聘岗位的真实可靠性,且若求职者因受招聘方欺诈而造成经济损失,赶集网负责赔付。

  与此同时,赶集网还推出“好工作送上门”服务。这种运作方式被叫作C2B模式。其做法是,通过赶集网的“橄榄树”把工作机会精准、实时推送给求职者,求职者可自选中意职位;帮助招聘方筛选出符合条件并有意向的求职者,并为其提供漏接求职者来电的查询服务。杨浩涌亦设想,赶集网在多数城市建立人力资源中心,直接对接求职者和招聘方,以此打造蓝领招聘闭环。

  58同城则把包括流量和求职者资源在内的线上资源与招聘方共享,为企业提供广告位和会员等服务,从中获得广告费和会员费收入。同时,58同城将招聘业务营收努力朝效果付费模式转变。基于此目标,58同城力图使其招聘流程闭环化。

  无论赶集网还是58同城,都在将招聘业务向移动端渠道迁移,以适应技术手段的新变化,同时双方在移动端渠道展开竞争。杨浩涌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蓝领找工作的习惯随之也在发生变化。为此,赶集网的招聘业务自然向移动端推进。58同城则利用自身的大数据和移动端平台,精准定位求职人群,为企业批量招聘提升效率。当然,双方在此渠道领域还得与其它垂直招聘网站进行市场争夺。

  而58同城为提升自身竞争筹码,还采取收购垂直行业招聘网站的策略。比如,2014年11月18日,58同城宣布,已全资收购“魅力91”。魅力91成立于2004年,自称为中国最大的全国性营业员网络招聘服务平台。2015年5月8日,58同城又宣布完成对中华英才网的收购。这笔收购虽然在58同城和赶集网合并后完成,但此前就已经洽谈收购事宜。据悉,58同城与中华英才网经过数周谈判才确定下来。完成收购后,中华英才网继续独立运营。同时,58同城给中华英才网分享平台流量等。中华英才网定位为中高端职场人群,其有助于58同城打通招聘全业务环节,进一步增强58同城在招聘领域的竞争力。

  尽管58同城和赶集网竞争激烈,但双方都获得到了相应发展。姚劲波表示,在招聘业务上58同城的付费企业覆盖量达到100万,而且其招聘平台的简历存量达1.5亿份,超过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三大招聘网站总和。赶集网的战绩也不俗。赶集招聘的企业级用户数达到548万,其中10%为付费用户。其在线招聘业务的简历量超过1亿份。据杨浩涌2015年3月10日公布的在线招聘板块业绩,2014年赶集网营收达到7.68亿元,招聘总营收增长160%,预计2015年在线招聘营收将超过15亿元,试图赶超目前占据市场第一位的前程无忧。与58同城合并后,赶集网号称“中国蓝领招聘第一网站”,双方将覆盖招聘各细分市场。

  房产:二手房和租房业务成为争夺焦点

  在房产业务板块,二手房、租房是58同城的主要业务,而这些业务同样是赶集网的主攻领域,因此除了面临垂直行业网站竞争外,58同城和赶集网的直面竞争亦在所难免。后来,双方又延伸到新房业务领域。

  除了强化自身在线房产业务的争夺力之外,58同城和赶集网都在加强各自在此领域的资源整合力度。

  在赶集网方面,2013年5月,与搜搜地图达成战略合作,向用户提供“小区地图”服务,通过三维立体形式来展示房源周边环境信息;11月,又携手百度Openmap,借此用户可从百度地图上获取来自赶集网的房产信息。2014年3月,赶集网推出首届找房节活动,并投入2亿元用作广告费用以及对用户的补贴费用,以图加大与58同城对市场的争夺力度。

  在58同城方面,同样在业内物色资源性“猎物”,以增强自己与赶集网间的对抗筹码。比如,2015年3月2日,姚劲波确认58同城收购安居客。官方资料称,安居客专注于房产租售信息服务,以出卖二手房互联网房源端口点击量为商业模式,旗下业务网站每月独立访问用户超过6600万。58同城采取了现金加股票的全资收购方式,交易金额为2.6701亿美元。尽管这起收购引发了争议,但58同城借安居客进入新房市场,并向房产O2O领域发力,利于58同城在房产信息服务垂直领域进行资源整合。另外,在租房、二手房业务上,58同城也在国内100个城市落地布局。2015年3月,58同城对公司组织架构进行调整时设立了房产事业群。这些都给赶集网形成竞争压力。

  合并前,58同城与赶集网在二手房、租房领域的竞争很激烈。当然合并后则是另一番图景,按姚劲波的说法是,58同城、安居客、赶集网三块房产平台加起来,“在二手房、租房领域没有任何人能跟我们比拼了”。

  二手车:交易模式与扩张策略对决

  二手车业务成为58同城和赶集网各自的主营业务之一,也是双方角力的又一重要业务领域。58同城和赶集网都是利用自身用户数和流量入口优势而介入二手车业务市场的。从发展过程来看,58同城经由二手车信息展示,到二手车交易,再到发展新车业务,然后再到介入汽车后市场发展;赶集网经由二手车信息展示,到二手车交易,未涉足新车业务和汽车后市场。

  二手车与招聘一起成为赶集网的两大最重要业务线。在二手车领域,赶集网先是做二手车信息展示业务,后延伸至二手车交易业务。

  2008年,赶集网开始设立供用户发布车源信息的二手车频道,当时其只是二手车信息发布平台,没有介入二手车交易环节。随着其二手车频道流量不断增长,赶集网才开始介入二手车交易业务。

  2014年12月2日,赶集网宣布“赶集好车”项目上线,正式进入二手车O2O领域,以加快其二手车交易业务发展。杨浩涌说,赶集网2015年将在O2O领域投资1亿美元,包括二手车业务和汽车后服务业务。

  赶集好车采用C2C交易模式,并结合线下服务,以省去中间交易环节,可为买卖双方节省约15%的交易费用。杨浩涌希望赶集好车发展快,尽快做到业内第一,以阻隔58同城与人人车联手阻击。可见杨浩涌对赶集好车在二手车领域寄予了很高期望。赶集好车的做法是,只推广100%个人车源,并确保每辆车都经过259项严格检测,承诺若不满意,14天可退货,以充分保障用户权益。

  事实上,赶集好车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冲击着58同城等对手。杨浩涌说,2015年3月赶集网的二手车项目要进入全国二线城市。不过,赶集网目前尚未进入新车业务领域。

  对于二手车交易业务,58同城2012年就开始发力。2015年3月,58同城对公司组织架构进行调整时,又成立了二手车事业部,以进一步巩固其二手车流量。

  在汽车O2O领域,58同城似乎比赶集网走得更快。58同城采取的策略是,在汽车后市场领域进行投资和并购,以快速整合相关资源。2015年2月27日,58同城确认全资收购国内最大驾考平台驾校一点通。收购后,驾校一点通运营依然由原有团队负责,58同城则协助其开发新服务类别和完善线下营销网络。58同城还投资273二手车、宝驾租车、卓杰行(汽车拍卖平台)、e代驾、呱呱洗车等。比如,2014年10月,58同城宣布投资e代驾2000万美元,持其股份7.8%,并将原有代驾业务的司机和流量将导入e代驾。58同城又与二手车估值平台车虫网进行战略合作。同时,58同城自身还发展了陪练、违章代办等相关业务。针对二手车领域的不诚信经营问题,58同城推出包括代办过户、检测与延保、诚信车源、原厂质保、认证二手车等在内的二手车消费者保障服务。这样,58同城打造出二手车全产业链,进而实现汽车O2O全链条服务。

  2015年4月1日,58同城上线新车频道,提供新车业务服务平台,并利用其二手车领域的流量作为切入口,以带动其新车业务发展。

  有意思的是,针对赶集二手车C2C模式项目,58同城曾采取借力人人车的方式对其加以牵制。人人车是二手车交易平台,在国内最早采取C2C交易模式。显然人人车与赶集好车是竞争关系。而且,人人车创立者李健是前58同城产品副总裁。李健说,起初人人车流量来自百度、赶集网、58同城以及线下渠道。

  但2014年底赶集网停掉了人人车在其平台上投放的广告。由于与赶集网的合并关系,为配合赶集好车,58同城也停掉了人人车在其平台上投放的广告。不过,李健说,好在人人车已走过了起步阶段,从赶集网和58同城那里获取的流量并不多,所以对人人车所造成的影响有限。

  生活服务O2O领域角力

  除了在招聘、房产、二手车三大主战业务领域进行激烈对抗外,其实在业务布局竞逐方面,58同城与赶集网在其他各业务领域也展开了全方位争夺战。

  58同城和赶集网都力图在品类差异化上进行比拼,但打开两者的网站可以看出,其实两者业务同质率很高,似乎难以形成明显区隔。

  赶集网和58同城都转向了生活服务O2O领域,围绕家政服务、教育培训、婚庆服务、商务服务、汽车服务、装修建材、医疗健康、旅游酒店、餐饮美食、休闲娱乐、招商加盟、批发采购、农林牧副渔、公共服务等生活服务业务展开激烈竞争。

  杨浩涌说,赶集网未来将在生活服务领域发力,开发本地生活相关O2O项目。作为本地生活O2O的延伸,赶集网推出了即时通讯客户端“赶集叮咚”。赶集网的设想是,赶集叮咚主要为商家打造,包括手机赶集、懒人找房及工作通等在内。简单回顾一下,赶集网O2O领域的发力,比如:2011年7月,推出O2O业务赶集婚恋;2011年12月,“瓜子社区”上线;2011年11月,O2O业务蚂蚁短租上线,2012年3月蚂蚁短租与蚂蜂窝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3年1月赶集网将蚂蚁短租业务进行分拆,同时蚂蚁短租宣布获得近千万美元融资;2013年11月,赶集网宣布携手百度Openmap,用户可在百度地图上方便获取来自赶集网的本地生活服务信息;2013年12月,赶集招标上线;2014年11月,推出O2O项目“赶集好车”,而58到家在线上提供信息服务,在线下控制交易环节,以此打造O2O闭环。

  在移动端,赶集网和58同城也展开了角逐。按照赶集网的说法,赶集网是国内最早一批起步移动化战略的互联网公司,目前近80%的流量来自移动互联网,居行业之首。比如,2009年5月,赶集网手机版就上线;2010年9月,赶集网推出的“赶集移动客户端”覆盖手机全平台;2011年7月,发布了赶集手机客户端“赶集生活2.0”。而58同城于2014年6月与腾讯达成战略投资合作,借力腾讯资源,在移动端发力;11月推出的O2O平台“58到家”,用户通过58到家手机端就可实现家政O2O服务。

  同时,双方采取收购与战略合作并举的策略。赶集网寻求战略合作为主,收购策略为辅。在收购方面,2010年1月,赶集网收购分类信息网站263在线。在战略合作方面,2006年1月,赶集网成为谷歌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合作伙伴;2007年8月,赶集网与TOM网达成战略合作;2010年3月,赶集网启动面向全国范围的区域合作与渠道招商计划,与千龙网、北方网、东方网、丁丁网、南方网、大洋网、深圳新闻网、奥一网、华龙网、四川在线等网站达成战略合作;2010年4月,赶集网与大众点评网达成战略合作;2012年4月,赶集网与窝窝团达成战略合作,联合运营赶集团购。而58同城更多地采取了并购和投资方式。这也许与58同城上市后的融资能力有关。58同城进行了系列并购和投资。比如,收购安居客、土巴兔、驾校一点通、魅力91等,投资e代驾、273二手车、卓杰行等,以打造各O2O垂直业务平台。

  无论58同城还是赶集网,都在布局线下业务和服务,因此都有由纯轻资产化的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向重资产化的O2O平台型企业转变的趋向。在姚劲波看来,58同城在大城市的直销体系做得很优秀,赶集网在中等城市的渠道体系做得不错。杨浩涌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线上与线下融合成为现实,向O2O领域拓展变成可能。

  双方在2015年4月合并时,杨浩涌说:“应该庆幸58和赶集合并了,否则今年O2O市场肯定会打得很惨烈。”

  藏着新业务以免被对方抄袭

  其实,58同城与赶集网在产品业务类别上比较相似,双方难以拉开差距。而且,分类信息网站的业务面宽又单薄,每个业务发展都需要线下团队和广告等做支撑,这无疑给企业带来很大负担。

  杨浩涌说:“我们每个方向都拼杀,两家公司人力物力都受到巨大挑战。每个业务看上去都很大,但每个项目投入1亿美元都不够,因为玩家太多,个个都是硬手。”他坦言,赶集网做任何一个创新品类,最担心的是对手抄袭。“我们藏了很多新业务,老姚不知道。”

  姚劲波亦表示:“我们也藏了很多业务,不敢公布,直到不得不公开时才公开,怕他抄我们。”他承认,杨浩涌在产品细节上做得比自己好,也佩服杨浩涌在做产品上的专注。

  实际上,58同城和赶集网在商业运作模式上也类似。58同城定位于为商家提供整合营销推广平台,赶集网定位于为商户提供互联网营销推广平台和做生意全面解决方案,“会员+竞价”是两者的主要商业模式,会员费和广告费是两者的主要收入来源。比如,58同城2013年财报显示,会员费和在线推广是其两大主要收入来源。

  但在确立这种商业运作模式之前,58同城和赶集网都各自进行了探索。与赶集网相比,58同城一直比较独立。2007年,姚劲波做DM杂志一年多,目的是树立品牌和从线下导流。后来,他认识到,58同城是一个向城市游商提供营销服务的广告平台。所以,58同城2008年推出了会员产品,2009年又开始组建规模级的销售团队,建立完整的销售体系,包括建立客服中心,以配合销售团队的营销工作。

  而赶集网拐的弯似乎更大些。据媒体报道,赶集网在2006年1月与谷歌中国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后来杨浩涌感到受局限比较多,所以在2008年脱离谷歌,寻求独立发展。按姚劲波的说法,当时杨浩涌从谷歌那里获得了一笔资金,所以那时赶集网在理论上不完全属于杨浩涌。但杨浩涌没有放弃,而是坚持在做赶集网,这也是让姚劲波比较佩服他的地方。其实,后来杨浩涌自己也对外表示“后悔去了谷歌”。到2009年,与58同城一样,赶集网也开始组建规模级的销售团队和招代理商,亦明确了向城市游商提供营销服务平台的发展思路。

  杨浩涌说,赶集网在北、上、广做直销,其他地方全是代理,而58同城在28个城市做直营,其他地方采取代理方式。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赶集网年营收约3亿元,同比增速30%~40%,而58同城年营收约5.5亿元,同比增速近110%;2013年,58同城年营收1.457亿美元,净利润1960万美元,而赶集网2013年8月宣布,2012年底赶集网实现持续盈利,预计2013年实现全年盈利。

  杨浩涌作为产品型CEO,对营销的觉醒似乎晚于姚劲波,这也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赶集网的流量和销售额的转化比58同城滞后很多。杨浩涌坦言:“2012年之前,我做赶集网更多是出于个人乐趣,精力更多花在产品上。”直到2013年上半年,赶集网才组建起营销中心。与此同时,杨浩涌认识到自己的营销短板后,半年内三下杭州,在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的帮助下,最后才把阿里巴巴B2B事业群渠道部总经理陈国环揽到赶集网旗下担任COO。在陈国环的主政下,赶集网的营销体系逐渐走上轨道,并逐渐拉近与58同城的差距。

  博弈维度二:隔空对战

  在业务布局领域进行对垒的过程中,赶集网和58同城还打起了隔空对决战。

  广告大战

  2011年12月,赶集网掀起了与58同城的广告大战。用杨浩涌的话说,赶集网的广告打得58同城措手不及。

  赶集网采取了以下策略:策略一:2011年,邀请女演员姚晨做品牌形象代言人。为此,赶集网为其广告斥资千万元做策划。2013年7月,又改签女主持人谢娜为品牌形象代言人。策略二:打出形象口号:“赶集网,啥都有!”策略三:广告轰炸。将姚晨骑着毛驴的广告在央视、公交电视、地铁等大规模投放。策略四:对58同城的销售和市场投放严密监控,以周为单位更新,以实时掌握58同城的动向。

  发现赶集网的广告后,58同城迅速进行反击:策略一:邀请女演员杨幂做品牌形象代言人。在线下,58同城以此反击赶集网。策略二:打出形象口号:“一个神奇的网站”。策略三:广告轰炸。58同城在各大卫视、地铁等大规模投放广告,在郭敬明的《小时代3》和韩寒的《后会无期》两部热映影片中植入广告。策略四:花几千万元在百度购买流量。

  这中间有一个插曲让赶集网始料未及。竞争对手百姓网抢注的分类信息网站“赶驴网”,从口号到内容与赶集网的广告暗合,比如其口号:“赶驴网,啥没有?”由于赶集网广告中姚晨骑着毛驴的形象过于抢镜,让不少受众将赶集网错记成了赶驴网,赶驴网借此迅速蹿红。后来,百姓网将赶驴网关闭,但其域名自动跳转到百姓网。百姓网花200多元注册赶驴网域名,借此却获得了大量免费流量。百姓网顺势捡了个大便宜。这也导致后来赶集网改换谢娜做代言人,并重拍广告片。据传,赶集网市场公关副总裁邓漫、主管SEO副总裁吕英建、主管SEO总监郭彦景的离职与此失误有关。不过,百姓网也邀请过导演冯小刚当形象代言人,并在全国投放广告,但市场影响欠佳。

  再回到赶集网和58同城的广告大战。杨浩涌说:“赶集几乎全部兵力都扑在和58的战争上,牵涉了太多资源和精力。双方是恶意竞争,比如在某个网址导航投放广告时,两家抢同一个广告位置,要竞价。我们为了打掉58,出了六倍的价格才拿到那个广告位。如果继续这样打仗,很可能利润都被打没了。”

  赶集网与58同城2011年在线上线下媒体全面打广告。赶集网2011年广告费近3亿元,2013年超过2亿元,2014年近7亿元。而58同城2011年营收4153万美元,投放广告7000万美元,用于销售及市场支出费用超过1亿美元,2013年广告费2270万美元,2014年广告费7340万美元。杨浩涌说,2015年两家公司的广告预算都超过2亿美元,加起来20多亿元。

  杨浩涌对外表示,广告轰炸让2011年赶集网的流量和销量增长了400%,其中收入达到2.3亿元左右,但利润率只有10%,而且一个月的市场费就是两三千万元。再加上赶集网的营销团队能力偏弱,所以2012年58同城很快反超上来,赶集网业务线收缩,放弃团购业务和筹划剥离蚂蚁短租等,同时营收增速大跌,多位高管离职,甚至被外界认为其面临倒闭危机。由此,赶集网2012年不得不将广告投入全部转到线上,而放弃线下。当然,58同城也备感财务压力,亦做了相应调整。

  口水战

  与此同时,赶集网和58同城还打起了口水战,相互指责。

  2013年12月,赶集网痛斥58同城造谣。赶集网发布声明称,58同城有销售员工正对客户散布关于赶集网的不实谣言,同时58同城主要负责人也在媒体上公然发表诸如“上市后对手的增长基本坍塌了”等不实言论。“58同城上市后面临强大业绩压力,我们对此表示理解。但这些谣言与现实情况严重不符,我们不能接受。”

  同时,赶集网反击称,根据艾瑞数据,赶集网的流量2012年以来一直处于迅速增长状态。以2013年Q3为例,赶集网整体流量是2012年同期的104%,而58同城整体流量仅为2012年的85%;出于上市业绩压力,58同城预期2014年客户量翻倍,但其流量却在快速下滑;赶集网2013年连续3个季度销售额增速超过58同城,一至三季度58同城销售额同比增长61%,而赶集网实现3位数的增幅。

  杨浩涌表示,听到姚劲波那么说很不高兴。他还揶揄地说,期待58同城使用各种营销手段,看看58同城2014年到底能不能达到“客户量翻倍”的目标。

  姚劲波回应称:“那是我在创业家论坛上说的话,其实只是一个内部交流的场合,并不是要打击竞争对手。”他还认为,赶集网的回应挺无聊,而且这样做只会让更多人知道其在坍塌。他举例说:“从我们通过百度指数、Alex以及各种第三方软件下载量的监控来看,2013年10、11两个月,赶集网流量的下降幅度都在50%至60%,确实在坍塌。”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14年7月,姚劲波被媒体问到58同城是否考虑收购赶集网时,说:“赶集网的用户是我们用户的子集,商户也是我们的子集,产品也是copy我们的,收购这样一家公司没有任何意义。”

  姚劲波再次激怒赶集网。随后,赶集网发表了《给58同城公关部的一封信:论一个CEO的自我修养》,谴责姚劲波诋毁自己,并为其“支招”:愿为姚明星先生(即指姚劲波)做一次系统的新闻发言人培训。一般这种培训在10万元左右,不过作为58这样节衣缩食挤利润的上市公司,每一笔花费都会影响其公司财报,如果因为这10万元影响股价,那就不好了。“互联网同行竞争再激烈,每次靠CEO黑对手上头条的公司也很少见。这是个公司文化问题,所以赶集永远都不会收购58同城,我们不是一种人,做不到那样的无节操。”赶集网还向58同城反问道:“技术产品抄袭赶集的速度跟上了吗?销售份额还好吗?无线化谁更快?谁又是老百姓心里生活服务的第一品牌?”

  像这样的口水战,赶集网与58同城间发生数次,双方经常隔空对骂。

  博弈维度三:资本场角力

  在58同城和赶集网的竞争过程中,资本领域也是双方的角力场。其具体呈现在两大层面:一个是双方的融资领域,另一个是上市环节。赶集网方面称,其融资过程曾遭58同城多次干扰。

  融资领域的摩擦

  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至今,赶集网已有过六轮融资行为。

  2009年,赶集网获得蓝驰创投800万美元投资。从此轮融资开始,赶集网创始团队就约定:管理团队在董事会上永远比投资人多一票,以保证创始团队对公司的控制。

  2010年5月,赶集网获得诺基亚成长伙伴基金和蓝驰创投近2000万美元联合投资。

  2011年5月(全部到账),赶集网获得今日资本和红杉资本7000万美元投资。在这轮融资过程中,杨浩涌做得霸气侧漏。据报道,当时赶集网启动C轮融资。红杉资本向杨浩涌释放出投资信号,但迟迟没有实质性动作,为此杨浩涌感到有疑虑。后来,与红杉中国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及合伙人周逵首次见面时,杨浩涌便拿出了拟好的投资条款协议书给他们看,并说:“现在很多人想投赶集网,就这个估值,就这个条款,一个字也不能改。我们聊完了,你马上打给我300万美元定金。如果你们最后不投,钱就归赶集了。这算无息贷款,一年后我还给你。你不接我就跟别人聊去了。”此时,沈南鹏和周逵迅速举行约20分钟的公司内部连线电话会议,之后果断把这笔投资确定下来了。而今日资本总裁徐新得知赶集网要融资的消息后,便跟杨浩涌说:“估值你说了算。”这轮融资就在就这样敲定了。同时,58同城也获得了4200万美元融资。为此,杨浩涌说,那些挤不进来的投资机构转而投向了58同城。当然,姚劲波也曾这样回敬过赶集网。

  2013年8月,赶集网宣布2012年完成共计9000万美元的两轮融资,其中一轮来自中信产业基金,另一轮来自安大略教师退休金基金(OTTP)和麦格理。

  2014年8月,赶集网宣布获得老虎基金和凯雷集团总额超过2亿美元的投资。杨浩涌透露,在融资过程中,遭到58同城的干扰。此前,姚劲波通过投资银行给杨浩涌传话,叫赶集网别融资了,可以见面聊聊,因为58同城可以用同样的估值合并赶集网。杨浩涌拒绝了姚劲波的提议。为此,姚劲波告诉与赶集网接触的投资人:“赶集不行。”赶集网宣布完成融资时,姚劲波又给杨浩涌发短信说,双方可以谈谈,别打了。杨浩涌依然没有理会姚劲波。之后,姚劲波说:“那就往死里打。”由此,双方的市场角力更加白热化。

  当然,58同城在融资方面也毫不逊色。从公开信息看,58同城进行了以下多轮融资。

  2006年,58同城获得软银赛富500万美元投资。2008年6月,58同城获得软银赛富追加4000万元投资。2010年3月,58同城获得DCM和软银赛富1500万美元投资。

  2010年12月,58同城宣布融资6000万美元,由华平集团领投,姚劲波个人参投500万美元。2011年下半年,华平集团投资4200万美元,姚劲波跟投1300万美元,共计5500万美元。

  2014年6月29日,腾讯宣布战略投资58同城。6月30日,姚劲波在公司内部发邮件称:“腾讯以7.36亿美元入股58同城,获得19.9%股份。这是目前为止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和O2O领域最大的一笔投资。这次交易进展很快,从开始谈判到结束总共10天搞定,但由于保密的需要,没能和内部哪怕是大部分高管沟通。”腾讯拥有约15%投票权,但与华平、DCM、软银赛富等投资方一样不干预58同城的战略决策。同时,姚劲波还说服华平、DCM、软银赛富等投资机构,并回购了他们持有的部分股票。至此,姚劲波及其管理团队仍保持着对公司的绝对控制。

  而在此次引进腾讯投资时,58同城与老冤家赶集网又杠上了。姚劲波的解释很有意思。他发的内部邮件说:“巧合的是,其实腾讯是先和我们行业另一同行谈了很久,最后迅速选择了入股58。腾讯7.36亿美元和资源也许可以控股行业第二名,而他们最后毅然选择58。我想这是他们对我们团队和我们绝对领先的市场份额的认可。”可见,腾讯最早本来是与赶集网在洽谈这笔投资,结果被58同城抢走了。可以想象,那时杨浩涌的心里肯定不是滋味。但是,这就是现实的商业战场。

  上市路上的光与影

  赶集网与58同城在资本领域的角力还没有完。

  2013年10月31日,58同城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募集资金2.28亿美元。58同城成功IPO,显然已抢先赶集网一步,这自然给杨浩涌造成了无形压力。

  为此,杨浩涌公开表示,赶集网之前也符合上市条件。“那时我们考虑到华尔街预期可能带来的巨大业绩压力,还是决定坚持暂时按自己的发展节奏去走,并没有选择IPO。”他透露,已与投行接洽,但赶集网不会以“第二”的身份上市,而是要等做到三个“第一”,即分类信息行业营收第一、分类信息行业移动化第一、招聘行业第一。他的设想是,如果业务发展好,将在一年内把IPO提上日程。“如果未来有合适的时间出现,我们没有不上市的理由。”

  赶集网的上市之路的确有些曲折。其实2012年赶集网就曾谋求赴美上市,据传本可成功上市,但其中一大因素亦影响了这次上市计划,这就是赶集网总裁杨浩然与前妻王宏艳之间的财产纠纷诉讼案。据媒体报道,当时杨浩然和前妻王宏艳的离婚案因财产问题悬而未决而已持续了三年,核心问题是涉及赶集网的股权。王宏艳说,杨浩然为左右股权纠纷案进展,向法院递交假证据要求确认“婚姻关系无效”。杨浩然与王宏艳于1995年结婚,后因王宏艳认为杨浩然“变心”,于是2009年1月开始诉讼离婚并分割财产。2010年3月,杨浩然提出要在离婚协议上加上:鑫秀伟烨公司的股权系杨浩涌赠与杨浩然,归杨浩然个人所有。而这家公司就是赶集网的运营公司,股东为杨浩然及其弟弟杨浩涌,二人分别持股50%。这时王宏艳意识到,赶集网股权可能是夫妻共同财产,于是向法院申请调查。有关股权纠纷案由此纠缠不休。这是赶集网上市路上的一个插曲。

  而到2014年8月,赶集网获得老虎基金和凯雷领投的投资时,杨浩涌说,有人曾在赶集网上市征程上下绊子,宣传得让海外华尔街的人以为中国国内分类信息网领域58同城一家独大。显然,其中所指的下绊子者就是58同城。同时,杨浩涌公开宣布,赶集网于2015年6月启动IPO进程。

  2015年3月10日,杨浩涌再次表示,赶集网的上市准备工作已全面启动,将寻求合适时间点上市。但仅隔1个月后,赶集网却又放弃了上市而选择与58同城合并。对此,杨浩涌的解释是,2014年三、四月份,赶集网已选好了投行,8月份拿到融资后估值比58同城还高,但后来觉得上市就是一个仪式,而且从公司发展阶段来看,赶集网已经过了上市阶段。他说:“如果今天不合并,赶集也可能不会上市,团队干劲大,做事也更灵活。”不管杨浩涌说的是否真心话,但后来赶集网与58同城的合并变成了既成现实。

  第二季:九九归一

  当回首赶集网与58同城十年商战之路时,杨浩涌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双方在攻守上都犯过错误。他说:“如果2012年赶集的运营团队更强,可能后来就没有老姚什么事了。老姚也犯了错,他过早选择了上市。在上市前后的一年时间里,为了财报的好看,58都不敢做大规模营销,这就给了赶集喘息的机会。”他认为,2012年和2013年是58同城的黄金时间,如果没有上市而选择在市场营销上坚定地回击,姚劲波很可能早就一统江山。

  但事实没有如果。虽然姚劲波没有走上彻底击溃赶集网之路,但选择了另一条双赢之路,那就是最终让58同城与赶集网走上了合并之路。

  传闻与“天意”

  一朝握手言和,但这一刻却花了十年时间。事实上,58同城抢先上市后,业内就有传言说赶集网将被58同城收购。后来,赶集网融资受阻,又有传闻称,赶集网未来或者被58同城收购,或者投入阿里、百度等大佬怀抱。

  当时坊间传言,58同城成立了并购赶集网的专项小组,而且聘请了投行来推动这件事。而杨浩涌对此则持否定态度。他公开表示:“所谓的被收购,是58的一厢情愿,我们过去没有,未来也没有打算开始这一方面的谈判。未来我们坚持独立IPO,也不会寻求阿里、百度的收购。”

  也许在杨浩涌看来,赶集网与58同城是两家旗鼓相当的公司,不可能落得被老对手58同城收购的境地。然而,这种传闻并没有因为杨浩涌的极力否定而消失。尤其在腾讯对58同城进行战略投资后,这种传闻愈发显得有存在的可能。

  另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巧合”。2008年11月4日和2008年12月10日注册的58ganjin.com和ganjiwang.com两个域名,由姚劲波买下了,所有权均归58同城。从今天来看,姚劲波似乎早有“祸心”。当58同城和赶集网合并时,姚劲波戏言:“6年前我就预测到这个结果,买了58ganjin.com的域名,这说明是天意。”

  利益平衡下的博弈

  其实在彼此耗尽财力、人力、精力的十年缠斗中,姚劲波一直在思考如何尽早结束这场恶斗。在这个新战场上,姚劲波扮演着主动的“求和者”角色。

  姚劲波不轻言放弃

  58同城IPO后,即2014年三、四月份,姚劲波去找赶集网方面和杨浩涌,希望能洽谈合作事宜,但杨浩涌觉得合并没有意义,就拒绝了,不想见面。为此,姚劲波还感到难受。不过,姚劲波并没有死心。杨浩涌说:“后来一直联系我们,但我们一直没有回应。我们虽然体量没有他们大,但我们增速比他快。憋着一股劲,还觉得有机会超越,所以不大愿意谈。”现在看来,当初也许姚劲波根本调动不起杨浩涌真正的兴趣来。

  时隔半年后,姚劲波再次去找杨浩涌。姚劲波自我反省地认为,当初想通过投行找杨浩涌的方法有错。于是,这次他要曲线入径,通过与赶集网的股东见面,一个个地加以说服。当然,姚劲波这次想做的不是吞并赶集网,而寻求双方合并交易的方式。结果这次比较顺利,赶集网的股东很支持。杨浩涌得知姚劲波的真实意图后,终于答应与姚劲波见面。

  很多问题确实需要坐下来谈,包括合并方案。杨浩涌觉得,双方停止打仗,对双方及投资人都有好处,关键是具体怎么合并的问题。据媒体报道,双方从2015年4月13日晚间开始谈判,一直谈到第二天凌晨4点多,并在4月14日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走到这一步,前后经过了一年多。姚劲波坦言,其间主要是58同城在推动这件事,在追求赶集网,杨浩涌直到今年才开始接受这个现实。显然,杨浩涌最终还是选择了改变自己。

  多重因素促成合并

  无论对赶集网还是对58同城来说,最终选择了合并来结束双方十年恶战都是不容易的。归结起来说,以下多重因素成就了这起合并案。

  首先,双方基于减少营销成本、扩大平台优势、资源优势互补的考量。

  杨浩涌在内部信中的解释是:其一,减少营销成本。分类信息行业正在从纯信息模式向服务和交易模式升级,持续过度竞争不利于双方在招聘、汽车、房产和生活服务领域的深度布局,而合并后可最大限度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损耗。其二,扩大平台优势。在分类信息领域,合并后的新公司将成为行业内占据绝对竞争优势的大平台。其三,资源优势互补。赶集网在招聘和汽车领域的优势与58同城在房产和生活服务领域的优势相结合,将迅速产生协同效应。

  姚劲波也认为,合并将产生很多协同效应和好处:可停止一些短期市场行为,协调一致以提升整体收入和利润水平;可提高信息发布门槛和审核标准,促进整体网站的信息质量水平,更好地保护用户利益;可加大在创新产品和模式上的投入,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

  简单说,合并有利于保证双方利益最大化。这才是双方愿意放下身段,最终选择合并的根本因素所在。

  其次,双方投资者的推动起到催化效应。

  在这起合并事件中,各自的投资者在其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赶集网的投资者对扭转杨浩涌的想法起了很大作用,因为之前杨浩涌及其管理团队对姚劲波伸出的橄榄枝一直持抗拒态度。

  据报道,包括赛富基金、老虎基金、今日资本等投资方都参与了促成这件事。对此,姚劲波和杨浩涌都不否认资本方在这起合并事件中的积极作用。姚劲波透露,两边的投资者更着急推动这起合并。杨浩涌甚至深表感激地说:“徐新才是这场合并的关键人。局中人各有心思。局内有各种博弈。徐新在其间中做了大量沟通,甚至帮助解决了很多问题,平衡了多方利益,才使得合并可以快速推进。”

  姚劲波还透露,期间有部分投资人选择卖掉58同城的股票而退出,因为他们认为两家合不成,而且58同城的股价已到顶,所以到了套现的时机。

  最后,对等合并条件成为双方最终达成合并事项的最佳博弈注脚。

  “对等的合并”方案的达成,是双方妥协的结果。双方为了未来而都放弃了过去。按杨浩涌的说法是,原则是对等,通过制度形成对等,包括两家公司的股权结构、董事会构成等。比如,两家公司估值一样,按5:5的方案进行合并;在两家公司中,相互之间的董事席位一样。姚劲波说:“我们两家扣除58的现金、对外投资以后,核心部分基本上是对等合并,是我们充分尊重了赶集过去的成绩,我们甚至也愿意付一部分溢价。”

  建构平等的运行机制

  主要事项确定后,58同城和赶集网于2015年4月17日正式对外宣布双方合并。这为曾为死敌的58同城和赶集网未来的发展正式开始新纪元。

  采取5:5换股形式

  杨浩涌说:“去除58同城的对外投资,两家公司合并采用约5:5换股的形式进行。”根据协议,现阶段,58同城以现金加股票的方式获得赶集网43.2%的股份,具体代价为3400万份普通股(合1700万份ADS)和4.122亿美元现金。腾讯以每ADS52美元的价格,认购价值4亿美元的58同城新发股票。

  而此前披露的信息是,58同城向赶集网开出的换股收购邀约,换股方式可能是7:3、6:4甚至5:5。显然,最终是58同城或赶集网作出了某些让步或妥协。

  实行联席CEO制度

  双方合并后组成58赶集有限公司,实行联席CEO制度。姚劲波与杨浩涌出任新公司的联合CEO,并同时担任联席董事长,共同向董事会汇报,共同拥有新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权。

  在业务层面,招聘、好车由赶集网负责,58同城把这方面的资源给赶集网,房产、到家服务由58同城负责,赶集把这方面的资源给58同城。房产、生活服务、车、招聘四大板块的创新业务由杨浩涌和姚劲波各分管两个。分类信息各自分管各自业务。杨浩涌说:“业务分给谁就由谁说了算,不需要和另一个人请示和汇报。”

  合并后的相当长时间里,采取双品牌战略,58同城和赶集网两个品牌独立管理和运营,原有管理体系和员工体系基本保持不变。

  推出“四加一百”战略

  合并后,姚劲波和杨浩涌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四加一百”战略,也就是四个万亿市场和一百个O2O行业。他们认为,招聘、好车、房产、到家服务都是万亿大市场,而且目前已成为行业第一。至于要发展的100个O2O行业,他们的设想是,有些选择自己直接做,有些选择投资控股,有些选择投资。

  按照杨浩涌的说法,将采取生态链做法,就像小米对硬件生态链的投资。雷军说,要投100家智能硬件企业,“小米手机+金山云服务+小米电商网”等于“用户互联+IT基础设施+互联网销售渠道”,为被投企业提供平台型支持。

  尽管姚劲波和杨浩涌对合并后的新公司发展充满期待,但要真正有效整合起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毫无疑问,未来的整合之路依然存在诸多风险和险滩。因为这在互联网行业并不是没有先例。比如优酷和土豆,双方合并之前,优酷市值40多亿美元,土豆20多亿美元,而合并之后,优酷土豆集团市值却不到20亿美元。同时,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未来新公司内部难免出现各种分歧和矛盾,这对姚劲波和杨浩涌来说都是未知的挑战。合不是归宿,而是新的战略起点。凝成合力,还是催生内耗,这是对58赶集未来发展的全新考验。所有这一切都只能等待58赶集去重新演绎。

  文/黎冲森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