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磊 需要一些轻松的建筑

  • 来源:艺术商业
  • 关键字:陶磊,建筑
  • 发布时间:2015-08-05 13:09

  北京798建在一个倒塌废弃的旧仓库上—在2007年,有为数不少这种看似废弃的空间—建筑几乎没有进行任何空间与形式上的改变,只是在正立面全部装上U型玻璃及可开启的玻璃窗,这是空间中唯一的采光面,希冀可以给室内提供充足的采光及通风需求。这座节约用地与工程造价的三层钢结构小建筑,是陶磊在798的工作室。透过空间唯一的一扇窗户,你看到的不仅是陶磊的现在,还有他从年轻建筑师一路走来的所有。

  以人的需求为基本准则

  陶磊幼年时长期与土地、庄稼和农舍为伴,对美有非常自我的、更深的体会。人对美的追求是亘古不变的主题,在做这期和居住美学有关的选题时,我曾担心陶磊是否觉得这个主题有些大而化之,但他的回答打消了我的疑虑:“我的设计意图很简单,就是以人的需求为基本准则。我所采取的策略,也是在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我多年的绘画经历使得我对建筑有很好的基础,并以自己建筑师的身份、我的责任心,寻求我对各种问题的答案。这应该是建筑师成长的第一课。”2007年之前,陶磊和大多数刚刚毕业的央美建筑师一样,在一家知名建筑事务所工作。回想起来,陶磊觉得那段经历并没有让自己失望。“我的工作室是逐渐形成的,作为一个独立的建筑师,愿望是想设计有设计感的建筑。基调定了,就坚持做一些有性格的设计,我不会去做房地产楼盘的项目,因为那样的项目不可能真正做得有意思。虽然现在很多事情还没做成功,但是这个态度和这种坚持一直都在。”

  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出现在他的面前,国画家冯大中的儿子与陶磊是同届校友,大学时期就彼此熟识,经过数年的相交,冯大中怀着对陶磊一直以来的信任,将其艺术馆项目委托给了陶磊。在国外,很多建筑新人可以通过在郊区盖一栋建筑来展现才华,但在中国的环境中,建筑师能得到这种方式的机会并不多。冯大中艺术馆项目对一位在设计圈工作十几年的建筑师而言,可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陶磊把握住了这次机遇,并开始获得圈内的认同。

  这就是“凹舍”的由来。位于辽宁本溪的冯大中艺术馆项目是一个集合居住区、美术馆和学术工作室于一体的功能集合建筑。陶磊将这一作品的3个功能区通过3个院落彼此连接,而不是通过具象的墙体来分割,这一手法显然来自于对传统园林的理解。陶磊表述他的内院设计时说:“很多人进入到内院以后,觉得很东方。我想说的是,设计师应该用什么方式来体现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将它诠释为一种意境,或者翻译为‘场所感’。尤其是几个内院之间的相互连接,有天景、内陂和院落。我将3个院落安插在大房间之间,以此来界定空间,而不是使用墙体。这3个院子之间有联动关系,人们可以在建筑间游走,既营造了虚空间,增强了空间的丰富性,也使功能区相互之间的连接不生硬。我没有用游廊等具体化的事物,游走的情景推移产生的移步换景、曲径通幽的效果所营造的空间体验,是东方人的一种喜好。这是一个很丰富的内部世界。”当他拿着冯大中艺术馆项目的展板去清华大学报名WA建筑奖时,内心是忐忑的,他并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否正确,但看到自己的作品时又产生一种莫名的自信。被通知获奖时,他第一次感受到在建筑领域被一群自己仰慕的建筑师所肯定的喜悦,这些恰恰给了他更坚定的信念。

  陶磊说:“冯大中每天都会在场地边看施工。随着建筑面貌的慢慢呈现,这位老画家也逐渐理解了建筑的本意,喜欢上了这个作品。”我们通常理解的意境是诗意化的,同时也是轻盈的,这种轻盈总是附着于一种诗意美学的抽象性中。但是陶磊将其作品定义为意境的,也是厚重的;安静的,也是内敛的。

  建筑师和艺术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你不知道的地方,建筑师总将他所观察到的一切默默付诸在细节中,有些像神经质的艺术家在创作一幅作品,陶磊觉得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我的学习经历决定了我比其他建筑师更接近艺术家,也更了解艺术家,实际上我一直认为我自己也是半个艺术家。建筑师和艺术家的最大不同是专业技能不同,建筑师拥有建筑技巧,艺术家拥有艺术领域的技巧,没有一点建筑技巧盖房子就会出问题;很多艺术家对色彩、材质甚至对空间都有很深的理解和判断,可光有这些是不够的,对于艺术的理解,建筑师可能会偏理性一些,艺术家更为感性。二者并没有那么绝对,但是话说回来,二者都是人,本质上对待事物的看法并没有什么本质不同,只是角度和方式不同罢了。”

  “凹舍”之后,陶磊又相继完成了悦·美术馆、全城热恋钻石商场、互生三院等建筑项目,“凹舍”使陶磊声名鹊起,但他一直在尝试不同风格的作品,并不只擅长建造传统文化建筑。他最在意的,还是建筑中美的真意。“很多人在理论层面上探讨建筑,我觉得最有意义的还是实践。建筑应该怎么样,选择什么样的批判方式,这些讨论没有错,只是我的长处是通过项目去试验。我关注的本质问题是,什么是使用建筑的真实目的。现在,很多建筑都停留在表面效果上,呈现出的面貌不是建筑本质。漂亮也很重要,但虚假的漂亮没有意义,重要的是解决人与建筑之间使用的关系问题。”

  陶磊曾受邀为沙溢与胡可这对明星夫妻设计卧室主题空间,他以“东方式的现代设计”为主题进行。在他看来,设计的逻辑在于功能性、尊重自然、回归人性,最后美感也会水到渠成,不必去追求那些浮夸且没有意义的符号,这样的理念也与沙溢和胡可的追求不谋而合。

  陶磊常常将造建筑比喻为拍电影,建筑师就像导演,懂摄影但是不扛摄影器械,不负责道具和演戏。然而这一切都在建筑师的统筹之内,需要去判断和取舍。建筑的形式要有真实的理由,这也常常体现在他和甲方的沟通过程之中。

  “我所面对的甲方形形色色。我认为,甲方在选择建筑师时,多少对这个建筑师在某一方面是认同的,只要双方达到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沟通就很容易。反之,我们很难产生沟通的契机。”甲方和建筑师所追求的,一定都不是“投其所好”,而是“一拍即合”。就像他在做“凹舍”的时候,冯大中最初希望盖一座三层的小洋楼,但陶磊说服了他,最终通过设计内庭院的方式,达到了气场很大的效果。

  “当然,这也需要不断沟通和协调方向。而我需要做的,是理解甲方的动机和需求。我并没有开始就从一个缥缈的宏观概念出发,而是从每一个局部细节、一个形而下的原因着手,分析扩大,进而建构整个项目的框架。未来我会尝试从更多角度和更多方式去探讨建筑的未来价值,无论是建筑,还是景观或室内,或者是商业类型的项目,都可以去尝试和创造出设计应有的价值。不变的是,我会坚持以人文的角度和应有的责任感去建造未来。”

  未来的建筑设计会是什么样子?陶磊说他自己也不太清楚,但是时代在进步,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在不断超越前人,和前辈建筑师相比,陶磊觉得自己除了年龄不同之外,并没有一些本质上的差别。在陶磊看来,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的扎哈·哈迪德所创造的流行样式是利用参数化的技术来实现。“我比较认同参数化设计这种思维方法,未来必定是用数字方法设计建筑的时代。”但在此之外,他希望可以将建筑做得轻松一些,因为建筑可以让人感觉到快乐,真实的建筑正是基于既有文化对其环境的反映,建筑师是真实的个体,而不是某种意志的一部分。

  文/本刊记者 杨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