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尔苏 永远注重生活的品质

  • 来源:艺术商业
  • 关键字:娜尔苏,别墅,生活
  • 发布时间:2015-08-05 13:20

  娜尔苏自己的住处不是买的,也不是自己盖的,是租别人的。顺义的联排小别墅,两层楼加一个院子。挑高屋顶、大厨房、壁炉、大窗户、小院子符合了娜尔苏对日常居住和呼朋唤友的基本需求,除此之外对诸多的不喜欢进行了简化,去除颜色,尤其是儿童房,原有的桌椅板凳床全部撤换,娜尔苏将窗帘、墙上的画、自己世界各地搜罗来的家居摆件以及自己这么多年来对生活的要求与热爱,都带进了别人的房子里,最终都成为她自己的生活。

  别人房里的自己的生活

  娜尔苏有一半蒙古族血统,性格有蒙古族人的飒爽。“娜尔苏”在蒙古语里是松树的意思,朋友们平时唤她“老娜”。国外生活11年的娜尔苏回北京后,为自己租过不止一套房子,每一次都是翻天覆地。都在顺义的别墅区,豪华软装。娜尔苏毫不留情地将原来的琐碎与高贵的内装修除掉,有一次扔了两卡车东西,包含了原房主一两百万元金碧辉煌的装修。那次她对房主说:“你让我把你的房子收拾了,我住完后一定有很多人愿意租你的房子。”房主非常有勇气地答应了。结果他没有后悔。

  将住处选在顺义,是为了两个儿子上学。北京的大环境不好,这一点与北欧很像。“北欧风景好但天气不好,北京空气不好。所以营造一个舒适的室内环境和一个大空间,对我来说特别重要。”但顺义的小区可选择性也并不多样化,“村子是随便可以盖房子的,可以盖你自己风格的,小区里面的房子都是一样的,狭窄的小窗户,我喜欢实用简单、空间感比较强的。”然而她只租不买,不免令她的一些朋友吃惊,对熟悉国内租房环境的人来说,这是个不可思议的决定。娜尔苏不以为然,觉得没什么可令人担心的,租房就像她祖先的游牧生活,自己所拥有的家人与带有记忆的物件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去到一处,将这些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放妥当,就是安了家。“我对搬家没有任何恐惧感,我对新环境没什么恐惧。我租房是因为我不能盖房子,所以我不如租。我对拥有什么地产不是特别感兴趣,只想把我的小环境改善好。”

  所以娜尔苏不惧怕每一次都大费周章地布置。目前的房子已经租住了4年,里面的每一样家具和配饰都是娜尔苏自己淘来或者自己设计制作的——作为一个曾经在宜家家居工作过的设计师,这似乎就是她的本分。她喜欢定期去北京的几家旧货市场淘货,尽管时光荏苒,如今几家好的市场已然不存在,但之前淘到的椅子、凳子、婴儿车什么的,依然可以在目前的家中大放异彩。壁炉前两套4把旧椅子,娜尔苏在上海古董商店里花3000元淘到,花了五六千元重新将坐垫靠背包上米色软皮,重装内置弹簧支撑,原先框架的旧日时光存留,椅子却已经重获新生。还有一个北京淘到的硬木小板凳,当初制作时一点不吝啬木料,如今已经被磨到油亮,让人感觉敦实又踏实。像这样的东西娜尔苏家里还有很多,中国的,欧洲的,放在一起看着毫不意外,自然而然,就像它们本该放在一起一样。

  “什么样的房子我都住过,小的、大的,我在斯德哥尔摩上学时,我的房子只有25平方米,我也把它弄得很温馨。我觉得家用的东西很重要,家具摆设得有要个性。”

  一个家于娜尔苏的意义,是一段人生旅途。每样东西都有记忆,记忆将人与物件连接成为生活的一个部分。“无论搬去哪里,这些东西都跟我在一起,它们就是我的家。”

  在城里,娜尔苏不能盖房子,她把眼光放到了北京郊外。

  “山里”的生活

  “山里”不是人们以为的山里,“山里”叫“山里逸居”,是娜尔苏自己盖的,位于北京市区扎出去90公里的密云黄岩口村里,5座石头房子,墙内是北京,墙外是河北。四周环绕着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以及入夜后城里少见的静寂。

  山里逸居原本是为自己和两个孩子盖的。“在瑞典的生活和自然很亲近,回到北京后,我也想让孩子们能够继续这样的生活。”于是她找到黄岩口村,盖了一栋宅院,有花草,有果树,出门望得见山,不远就能趟到水。起先自己住,后来朋友住,再后来建个小网站,起个朗朗上口的名字,山里逸居就正式营业了。娜尔苏的朋友们帮她撺掇出来这一切。由这个起点出发,最终娜尔苏逐步拥有了“坡上”“半坡”“老钱家”“山脚下”“石房子”5栋风格迥异的宅院,名字简单直接,即可望文生义。

  房子都是当地的石头老房子,除了“坡上”的新建部分起了两层,其他宅院都保留了当初的房屋结构。所有宅院的室内布置带着娜尔苏熟知的北欧风格,原木茶几、餐桌和椅子,用纯色或图案并不复杂的布艺做衬,所有的门用草席面包裹,一些风格独具的陈设品都是娜尔苏亲自从跳蚤市场淘来的。5个宅院,院院各不相同,根据各自的特点,装饰细节各有侧重。

  山里逸居是生平第一个建筑作品,考虑与兼顾到了她能想到的所有细节。室内软装亲力亲为,石、砖、木头都是当地取材,当地人做。所有的老宅加了上下水,做了厨房和洗手间,请来工匠垒上两米高的石墙;村里有水库、有河流,却没有自来水,她为每个宅院做了储水的水箱。

  “当地人不理解,觉得城里人来这里盖房子,盖得不高级,用的也就是当地的材料。我不想让房子把周围的自然环境给抢了,而想让房子融入到背后的山和石头里面。我在黄岩口这里看到过很漂亮的老房子,有上百年历史,完全用石头做的,在我看来,这种材质是最高级的。”

  山里逸居没有餐厅,需要自带食材,自己做饭。预订房间时,客人会被礼貌地提醒,虽然有河、有水库,仍然要节约用水,也不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这一切都是娜尔苏尊重当地环境所采取的环保举措。山里逸居始终没有成为一个度假村,从为孩子能跟大自然亲近而建的简单初衷,一直到现在,娜尔苏只是把她喜爱和正在过着的生活通过山里逸居传达出去。

  做自己的产品设计

  娜尔苏在瑞典上学时,边打工边读书,没太多钱,但喜欢上了某个品牌的一套餐具。餐具品质好,价格自然贵。娜尔苏想了一个法子,买不起一套,就每年买一样,一个刀,或者叉子,或者甜品勺。结果这一买就买了20年,家里已经有了18套餐具。

  “我比较挑剔,不是个喜欢买便宜货的女人,我买的东西比较保值,我经常穿一件衣服,别人说好看,其实已经穿了十几年了。我从来不关心所谓的时髦,我要了解基本的审美。这个跟产品设计是一样的。”

  娜尔苏其实学的是染美服装,但从来没做过服装设计。她在瑞典宜家建店时接触的是室内设计,设计时找不到中意的家居用品,娜尔苏开始零零星星地做自己的产品设计。

  “做山里逸居是在七八年前,那时的家居产品没太多选择,市场混乱,要不然就贵得要死,还不实用。所以山里逸居里的床单、被罩、沙发、桌子、灯、餐具,包括咖啡杯,都是我做的。

  那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产品,只是对自己的生活有要求,我的要求里就要有这些东西。”

  从“对生活有要求”开始,娜尔苏终于成立了自己的产品设计公司,设计实用、好用,有品质的生活用品。“使用一样东西是会产生相应的记忆的,如果设计师用了心,每次使用你都能感觉到,它是有灵魂、有记忆的东西。这是我做产品设计的一个宗旨,我自己要用,我要琢磨,只有我认可了这个东西好用,才会介绍给别人用。”

  客厅壁炉前的餐几上吊着一个铜灯罩裹着的灯,灯罩是手工敲制的,是娜尔苏早年的设计。晚上一开灯,人会被灯罩发射出的光所温暖。娜尔苏喜欢使用铜做产品,灯罩、烛台、边几、纸巾盒……早年娜尔苏在瑞典生活时,有很多房子是红砖铜顶,日积月累,铜顶被氧化,慢慢变色。不但房子,她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铜质用品。这些生活经历给娜尔苏留下印象,继而体现在了她在北京的生活中。

  “这个灯罩跟庙有关。西藏的庙里会有一些铜制的东西,像铜壶啊什么的,非常淳朴、实用,我可能是受那个影响。我也喜欢铜的东西,虽然是金属,但它看起来是温暖的。我喜欢它温暖的光泽和质感。”

  娜尔苏的家里还收藏了一些艺术品,季大纯、马六明、韩磊、崔秀明、殷朝阳……甚至有荒木经惟的摄影。娜尔苏并不是艺术的收藏家,她单纯出于一种欣赏,并出于对艺术家的支持与鼓励,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购买。她家里还摆着一幅小素描,不是什么名家手笔,只是同学女儿的作品,娜尔苏觉得挺好看,打动她了,就买了。

  “有一点特别重要,我不太在乎你是一个多有名的人,或者是多昂贵的东西,我特别在乎你带给我的感受,我跟你在一起的时间里我的感受和对方的感受。这也是我做人和做产品的一个原则。”

  文/本刊记者 刘向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