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强 住宅不应是“居住的机器”

  • 来源:艺术商业
  • 关键字:韩文强,住宅,四合院
  • 发布时间:2015-08-05 13:15

  “当你越过围墙,看到的往往是割裂和拥挤的现实环境”,与陶磊是同学,同样毕业于中央美院建筑系的韩文强这样形容今天的四合院。他经手的项目更多偏向于房屋改造,特别是北京的平房,这关联到他毕业后的经历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准确来说,天井宅是韩文强的第一个四合院改造项目,在原有的建筑基础上翻新重建一座三代同堂生活的住宅,对当时的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四合院作为北京特有的住宅形式,代表古人理想的居住模式、集合生活方式、社会礼仪、文化传统的建筑形态,由于诸多历史原因,早已被民间实用主义取代,成为杂院。

  四合院环境肌理的再设计

  一座位于东四十一条胡同附近的老宅,周围遍布着由北京传统四合院与后期搭建的平房混合构成的房屋,显得拥挤和杂乱。建筑用地仅为120平方米,原本是两个20世纪80年代后期搭建的矮小、破旧的平房,完全没有保护价值。于是房主希望在原址重建一座住宅,满足四个居室和一个工作室的基本功能要求。改变自身居住环境是人天生的一种需求,特别是在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在回家之后拥有自己独立空间的今天。在政府胡同保护规划的边缘地带,新的居住和消费需求产生了一些自下而上改造建筑的机会。这座老宅由此成为韩文强的第一个项目。

  韩文强把这种改造看作基于胡同四合院环境肌理的再设计,这样的改造也是今天找寻文化传统,重塑当下生活,对接现实环境等设计实践的共同诉求。在2009年接手这个项目之前,韩文强只在中央美院跟着导师时积累过一些实践经验,他会花很多时间在图纸上,施工结果却有些差强人意,但在失败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正式接受这个项目之后,他仅仅用了两周时间,就完成了方案设计,然后就边画施工图,边跑工地,花了一年时间,其中每周至少去一次施工现场。幸运的是,屋主在提出了“一定要有三个卧室、一间茶室、一个办公区”这样模糊的要求之后,对于整个设计没有进行任何干预,让他得以按照自己的构想来完成整套设计。

  “作为设计师,第一次经历了从基础到结构、围护、室内、景观的建造全过程。我发现图纸上的很多设想必须要根据施工水平、造价、工期等因素不断调整,才能找到最佳解决方案,而完成质量是一个设计最为重要的指标。方案概念的优劣仁者见仁,而设计完成度的好坏则关乎使用者的生活品质。这使得我们以后的项目都在努力追寻这一目标,希望在项目现有的技术、施工的基础上去改变一些规则,创造有品质的空间环境。”韩文强觉得在挑战了如此有限的空间和复杂的居室功能之后,自己也找到了未来的方向。

  第一次来到工地时,韩文强发现房子的位置已经开挖一个大坑,用作未来的地下室。用地处在两条胡同的拐角,总共一百多平方米。根据场地尺寸和高度限制可以得到大概长13米、宽9米、高10米(包括地下4米)的建筑体。这是这个房子在胡同条件下所能占据的最大边界,由于邻里关系限制(南侧为公共厕所,东侧为二层临建房),客户要求房子的对外必须是实墙。建筑的剖面关系决定了空间使用计划:二层较为安静,可以安排三个卧室;一层起居和客房,作为家庭的公共空间;地下室做展览和书房,可独立使用而不影响家庭生活。

  在这个项目的实施中,韩文强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空间。“如何在外部封闭的状态下创造内部居住的乐趣?我希望把院落空间立体化为‘天井’,以此为媒介,连接住宅内外,引入自然,提升居住品质。中国传统建筑不论南北,都有运用庭院组织空间的意识。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北方水平向的院落到了南方就变成了纵向的天井。天井虽然不大,但对于纵向空间的通风、光线、景观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天井与建筑内部空间的相互嵌套,就构成了这个住宅的基本格局。”天井宅有意经营出几个不同性格和作用的天井空间。北侧的交通天井是公共街道与住宅入口的过渡与缓冲,一层门廊下可以存放鞋具、雨伞、自行车等出行必备;西侧的景观天井地面覆土60厘米,引入绿植作为住宅内部的主要景观,使家居生活与竹林相伴;阳光可以通过南侧的光井直达地下室;住宅中心的楼梯可以被看作一个通风的天井,楼梯踏步尽量通透使空气上下流通。除此之外,改造后的房子从内外两面观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从外看,建筑成为一个简单的物体,封闭甚至略带一点神秘感。外墙全部由胡同常见的灰砖砌筑,利用灰砖砌筑方式的变化产生渐变的空隙,使封闭的墙面产生了局部的半透明感——视线、阳光、微风穿梭墙内外。建筑街边的转角处用不锈钢板门提示出院子出入口的位置。一旦进入住宅,物体的印象立即转化为渗透的连续空间场景。在外部物体边界的限制下,变化的天井结构充分调动了人的感官,产生了轻松、诗意的内向居住体验。住宅不仅是“居住的机器”,更应该是一个可以激发生活乐趣的场所。在将天井发挥到极致之后,韩文强又陆续接到了几个和四合院改造相关的项目,这都要归于天井宅房主的介绍。由于经营书画,房主有很多与画廊和收藏有关的朋友,就像韩文强自己所说的,“很多都是关系的原因,但这些关系的最初是没有关系,因为做了这个房子,然后才有了这些关系。”

  捕捉光线的容器

  另一个让他印象深刻的项目,是一位在美术馆工作的客户,希望家里有更多的艺术品展示空间,于是委托他进行室内改造。对韩文强来说,四合院改造的项目并不适合一般家庭。“像四合院改造的项目都很小,包括居家的项目都很小,但是它要提供很高的施工质量,所以这种设计费最少是一平方米一千元。因为其中包括了建筑、景观设计,一般市面上的公司,一平方米都要收两千元左右。”但他仍旧不能拒绝很多朋友的要求,白房子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出炉了。

  这是位于胡同边一座旧的灰砖房子,二层砖混结构建筑是由前房东留下的,包含一层地下室,总面积160平方米。房子处于一条小胡同的最外边,里面还有四五家住户。胡同的环境杂乱不堪,由于胡同邻里的私密性限制,原来的旧房子开窗很小,内部显得封闭、幽暗。客户希望家里有更多艺术品展示的空间。韩文强灵机一动,觉得不如就把墙设计成全白,和美术馆一样。于是“家庭展馆”的设计策略应运而生——重塑光亮、透明、整洁的室内环境,与老街区灰暗杂乱的印象构成有趣的反差。

  以“白”整合室内界面,使空间回复到一个纯净、抽象的初始状态,在完整的白背景下,原建筑室外窗景也成了室内的“画面”。在改造中他发现,阳光是这个室内改造中最可利用的资源,设计的任务就是捕捉光线,把光线物体化。原建筑楼板被部分切除,使楼梯空间变成一个穿越纵向空间的阳光通道。透过天窗,富于变化的自然光可直达地下室,成为室内环境明亮的视觉中心。楼梯踏板采用2厘米厚的钢板,使楼梯尽量虚空,游走其中,如腾空于一片光影之海。在改造了众多房屋之后,韩文强觉得未来人和居住的关系会变成类似日本人的方式,当土地私有化之后,一个非常小的空间依然能做得非常有意思,对他们来讲,房子代表了一辈子。他也曾为影视明星王丽坤设计过房间,这次经历也让他对人和空间的关系有了更多思考。

  “我觉得居住的本质,不是到底装什么,墙上弄什么的问题,它与你的生活方式、文化习惯,与你喜欢的东西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当时给王丽坤就做了一间卧室,这个卧室里面做了一些没用的墙,但这些墙会产生一些层次,会让光线更好一些,我觉得对空间来讲最重要的是光和景观。至于室内,仅仅是一个界面和背景,人的生活是最重要的,各种各样的生活都在里面,你在其中会觉得稍微有点不一样,会有一些新鲜的东西,这就够了。现在我们很多室内是过度装饰,最后变得很闹。”

  “本来人和人的关系就很挤了,然后又弄得很闹,所以心就不安定。为什么现在有很多设计师开始重新追求传统的东西,比如香道、茶道,其实与社会环境有一定关系。一是社会变动太快,人找不到自己;二是手里有点钱了,可以去追求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些条件都具备了,我觉得才有这些新的趋势。”

  文/本刊记者 杨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