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瘦,你先要了解那些让你胖的心理问题,瘦才成为可能。
让你胖的心理效应
把麻烦留给以后的“管他的”效应
当你摄入超过预定量的卡路里时,会不会说“管他的,明天再减好了”?但“明天”从未真正到来,体重在一次又一次的“管他的”中增长……节食当然是自我监督的过程,但很多节食者真正做的监督只有一个:设定一条热量界线,一旦越界,就“管他的”。
越不能吃越想的“白熊效应”
越是压抑自己、告诉自己不要想某个事物时,它反而会变得更迫切。尤其当“某个事物”已经足够清晰时——比如,从“不要吃”变成“不要吃提拉米苏”。而你知道,“不吃”需要意志力维持,保持意志力却需要消耗葡萄糖,需要吃。这充分说明了减重是个悖论。
骗吃骗喝的“蔡格尼效应”
有时候饿极了,你就去准备第二天的早餐,然后告诉自己“明天就能吃了”。即使没有吃光,这一整套过程下来,大概起码也会吃点儿。这就是“蔡格尼效应”:当事情已经做到一半,你会想反正已经准备完了,干脆吃一点儿好了。
不如不减的“犒赏效应”
犒赏心理可能是运动者未能瘦身的主要原因。运动后身心都会出现疲劳,这时,人就有犒赏自己的想法,同时还伴有一丝侥幸,猜想你消耗和摄入的热量,哪一个更高?有趣的是,当你认为自己是在“锻炼”时,犒赏心理会被启动,而当你认为锻炼是“乐趣”时则不会。
瘦不下来的“悲惨”事实
奥普拉效应
靠节食减重的人,大多数会被打回原形。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即使是意志力非凡的人,也很难持续控制体重。
食物并不能安慰你
心理研究发现,吃了自己最喜欢的食物的人,从坏情绪中走出来的速度,并没有比什么也没吃的人快,可见,食物并不能真的让人变开心。
大脑说:美味>健康
巧克力与胡萝卜,你会怎么选?你明明很理智,却还是选了巧克力。最新研究显示:相比抽象信息(如“是否健康”),大脑处理具体信息(如“是否美味”)时的运行速度要快得多。面对这样的选择,你选择美味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大脑说:卡路里最大
大脑会不自觉地让你喜欢高热量食物,即便它们并不好吃。“高卡路里”对大脑造成的影响,可能远远超过“口味”。因为基于动物本性,大脑总是倾向于让我们不断补充身体能量,以便更好地生存下来。
有时胖是因为你觉得自己胖
不管真实体形如何,女人“自我认知”的自己比实际要胖。这种想法可能会让我们更胖。如果你深信自己“胖”,大脑会将这个指令传送给身体,身体以此为依据进行调整,以便平衡你的想象与事实。
从这个角度来说,想减重似乎也很简单,把“我很瘦”的信息真正输入到潜意识中(你可以尽量想象瘦身后的幸福:将一条S码的裙子穿得千娇百媚,周围人惊艳的眼神,以及自己内心的窃喜……想象得越细致,效果就越好)。即使一开始会觉得很奇怪,当你骗过了自己的“理智”,身体就会自动开始“平衡行动”,走向一个瘦子。
你不是饿,只是寂寞
感到饥饿时,先问问自己:想吃,是因为真的饿了,还是因为情绪不好?很多情况下,饿是情绪紊乱的征兆(并不一定都是消极情绪)。所以,饿了,不妨先喝杯水,给自己点儿时间确认“饥饿类型”。真是生理上的,就安心去吃吧。如果不是,哄哄“内在的自己”,问问他今天是怎么了,紧张还是孤独,好好地安慰一下他,慢慢地,你会变得更平静,冲动饮食也会越来越少。
越是人际压力大的人,越容易想吃东西。一方面,吃东西本身会降低孤独感;另一方面,“吃”会带来社交机会,所以有时饥饿感是为了告诉你,你希望有人能来陪你。
最实用减肥法
想吃零食时,去玩小游戏
人对零食的真正渴望只会持续几分钟。下次想吃零食时,给自己3分钟时间玩小游戏,它们会让你分心,短时间内阻碍大脑产生关于零食的诱人图像。3分钟后,你对零食的渴望会减缓不少甚至消失不见。
充分利用色彩的力量
颜色能影响人的情绪、大脑电波、皮肤感应能力等。黄色倾向于“不让身体或心灵积存废物”,所以,运动时穿黄色运动衣。紫色能刺激副交感神经、延缓消化,所以,把餐具换成紫色。此外,下半身穿红色衣服,有助于体温上升、促进新陈代谢,继而燃脂瘦身。
甲戌
(摘自《女友·校园》2015年8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