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也“视听”

  昔日,当拥有世界上近半影音播放核心技术的日本消费电子巨头们,发现自己居然输给了在他们看来简直不忍卒听的MP3技术时,不由得感叹:人们为了便携、可复制、易分享这些小小的需求,竟然愿意放弃那些洪钟大吕、赏心悦目之大美。

  但在数字影音娱乐正在从MP3进入手机、电视甚至眼镜和鞋子之中时,消费电子和智能终端厂商们逐渐发现:消费者对于简陋的影音效果的忍耐越来越有限。互联网电视的初衷虽然诱人,但假如网络提供的影音娱乐的画质和音效无法达到电视的水准,那么把画质粗糙的电影和网页强行拉大到40英寸的电视上有何意义?

  面对层出不穷的数字娱乐视听新设备和新服务,很多消费者干脆采取很不互联网的双重系统来解决:一边使用以电脑、手机、iPod等智能终端设备为主的一套系统,来欣赏互联网世界提供的源源不断的信息、视频、音乐、电影等,在享受便捷和分享快感的同时忍受画质粗糙的无奈;一边保留原有的电视、音响、家庭投影播放设备等一套“网络史前时代”的系统,用来享受几个小时高质量的对眼睛和耳朵的终极震撼。

  在这两套系统之间,又催生了各种连接转化作用的外设,你可以把心爱的音乐存放在iPod当中,在机场等候时忍耐一般的音质来打发闲暇,但到了酒店便可以将iPod放置在北欧音响厂商出品的专用播放器中,享受近乎高级音响的播放效果。

  在这个超便携的时代,画质和音质这些本质性的要素再度成为创新潮流的新风向。

  GoogleTV的出现引发业界众说纷纭,对其未来市场前景臧否不一,但GoogleTV在功能设计上所体现的对娱乐体验质量的重视是值得关注的。诚如Google的CEO施密特所说:“20年前人们就试图将电视与网络相连接,但是,将一个具有50年历史的技术与新技术相结合比单纯提出一个新技术构想还要困难。”

  互联网电视的初衷是想通过融入互联网功能让电视成为个性化的娱乐体验,但在传播分享优先的互联网世界里,影音效果永远是第二位的,为了第一时间目击世界某角落里面一件真实事件的现场,人们甚至愿意忍受一部手机拍摄的30秒的摇晃和模糊的画面。消费者有什么理由非要在一台大号液晶屏上观看这些呢?

  曾几何时,让电视成为更大号的显示器,成为大多数试水互联网电视的厂商理所当然的思路。做为传统的电视制造大国,日本的电视厂商很早便尝试在电视上中加入浏览网页和收发邮件的功能。随着电脑的普及,电视浏览网页的必要性十分令人存疑。

  2009年在传统电视面临着市场瓶颈之时,中国的家电厂商们也将互联网电视看成了“救命稻草”。但许多42英寸的互联网电视,在线看电影时,却只能显示到25英寸左右,而且在线观看竟然不能快进和快退。更令人失望的是下载速度极慢,2M的带宽,同样的资源,用计算机下载可以达到每秒300KB,而用电视下载则只能达到50-60KB。

  是听凭电视台推送给我们画面精美的节目,还是自主选择画质粗糙的视频?个性化数字娱乐成了一个荒谬的两难。

  GoogleTV的功能设计显示出一种回归本真的意愿:电视最重要的功能是带给消费者更好的娱乐视听享受,互联网是对内容不足的补充,它是无法取代电视的视听核心功能的。

  而传统的“高品质声音”提供商杜比则将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提供好声音作为公司发展的战略性契机。从最早的卡带机,到Walkman,CD,再到现在被广为使用的MP3等数字音频格式,随着播放的便捷,音质却每况愈下,很多音乐播放提供商已经把降低音质以满足便携性和易传输做为常态。

  但杜比认为消费者不会永远忍受那些劣质的声音,当易得性被广泛满足之后,人们必然转向追求优美的音质。因此,杜比着力研发出一系列新技术,帮助数字格式的音乐可以在较小的文件下实现音质优化,以及在低带宽和普通立体声耳机条件下就可以实现立体环绕声音效果。

  这与其说是一种进步,不如说是一种回归,一种对于数字娱乐本真的自我回归。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