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不可承受之“轻”

  刚刚落下帷幕的南非世界杯让人们在领略全球最顶级的足球技艺之外,也充分地感受到比赛的严酷和无奈。特别是进入淘汰赛之后,平局的队伍要进行点球大战,对于进行120分钟鏖战依然势均力敌的双方来说,这样的对决犹如用射门的方式来决定上帝到底将幸运赐于何方一样残酷。

  点球的结果难以预料,并且与技术和实力无关。因为除12码前的守门员之外,没有其他任何人的干扰,可以说发球的球员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但这种在平常训练中鲜有挑战的简单射门方式,却让很多足球巨星也黯然失落于门前。比如,1990年阿根廷与南斯拉夫的1/4决赛,球王马拉多纳居然也罚失点球;1994年世界杯决赛点球大战中,巴乔罚失点球后的落寞背影曾令无数的球迷心碎。

  在本届世界杯中,总共判了15个点球(不含互射点球决胜),只罚进了9个,点球射失率已高达40%。主罚点球的都是非常优异的运球员,之前弹无虚发的射手们在世界杯这样的比赛中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失误率呢?那些才华横溢的精英为什么会在关键时刻失手于驾轻就熟之事?

  时运不济的巨星

  影响点球结果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踢球的技术、强对抗带来的生理疲劳、对守门员移动方向的预测以及心理因素(如对压力的应对等)。然而,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运动心理学专家尤尔德(GeirJordet)指出,踢球力量与点球进球与否呈现负相关,即力量越大越不可能进球,而踢球技术和疲劳与结果几乎没有相关,只有心理因素才是影响点球结果的重要因素。

  实力超群、赛前呼声很高的优秀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不能表现出应有竞技能力的现象被称为“克拉克现象”(ClarkePhenomenon),这是运动竞赛中经常出现的情况。这些时运不济、未能折桂的天才运动员常常令人扼腕叹息。

  “克拉克现象”是以澳大利亚著名长跑运动员罗纳德.克拉克(RonaldClarke)命名的。克拉克是本世纪最佳田径运动员之一,他18次刷新从2000米到20000米各种距离的长跑世界纪录。1966年他创造了13分16秒6的5000米世界纪录,并保持了6年之久。1987年国际田联在庆祝成立75周年之际,将他1965年在奥斯陆第一个突破10000米跑“28分钟大关”评选为世界田坛75年来“100个金色时刻”之一。

  虽然克拉克是世界公认的“创纪录之王”,但遗憾的是,这位天才运动员从未在重大国际比赛中夺得过金牌。他在参加过的三届奥运会中仅夺得过一枚铜牌,尽管他的最好成绩都远远超过这三届奥运会的冠军们。田径界随后将这种现象称为“克拉克现象”。

  参加世界杯比赛的球队在面临点球,特别是能决定胜负的点球时,一定会把它交给队中技术高超且心理素质过硬的球员主罚,但这种策略未必就能获得成效。本次世界杯西班牙与巴拉圭的1/4决赛就是证明。比赛进行到第59分钟时,主裁判判给巴拉圭一个点球。当时比赛处于胶着状态,谁罚进点球,都会将对方推入地狱,极有可能提前取得比赛的胜利。点球由巴拉圭前锋卡多索主罚,他曾在与日本队的点球大战中最后出场,充分表明了他在队中有着良好的能力和素质。

  但他主罚的点球角度过于保守,被西班牙守门员牢牢抱住。

  随后的1分钟内,西班牙获得点球。之前,西班牙队最佳射手比利亚一直是该国第一点球手,在俱乐部有着出色的点球命中率,但自从在小组赛对洪都拉斯的比赛中射失点球,就再也没有勇气站在12码前。临危受命的是一直表现稳定的阿隆索,他站在点球点前,稳稳将球罚进。但裁判示意西班牙球员犯规需要重罚。连续两次罚球,承受巨大的心理负荷的阿隆索,也出现了心理稳定性降低、技术动作不稳定的状况,随后射出的球既没有角度也没有力度,被对方门将轻松扑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专家们对重大足球比赛中罚点球的情况作了统计研究,发现由点球决定胜负时命中率仅为65.9%,研究者认为造成运动员如此高失误率的最主要原因是由压力引起的心理紧张。点球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不仅令在场的球员难以承受,而且连旁观的普通球迷也承受不了。英国医学专家研究了1998年英格兰队的世界杯之旅后发现,当英格兰与阿根廷必须通过点球大战来决定胜负后,球迷的心脏病并发率增加了25%。

  厄运的必然逻辑

  心理学家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体育竞赛过程中,许多运动员,尤其是优秀运动员,在竞赛的关键时刻,由于对竞赛胜利的期望增加,常常会出现心理压力骤然增大,如同生理上的Choking(突然窒息)现象,导致技术操作发生劣性骤然变化——运动过程受阻、技术发生衰变。在当前的重大国际比赛中,越来越多的运动员因为“Choking”而失去了比赛的胜利。

  在本届世界杯上,人们对非洲球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是,随着非洲球队相继出局,唯一杀进八强的加纳队被寄托了改写非洲足球历史的唯一希望。如果在1/4决赛战胜乌拉圭,这支“黑色之星”将成为历史上首支进入世界杯四强的非洲球队。他们的前锋吉安表现非常突出,在四场比赛中攻进3球,是加纳队闯进八强的最大功臣。在加时赛的最后一分钟,加纳队获得点球,如果罚进,加纳队将以1:0淘汰乌拉圭进入四强。这次机会理所当然由吉安主罚,因为在小组赛上,吉安曾经两次罚进点球,其中就包括最后时刻绝杀塞尔维亚的点球。而这位之前百发百中的射手,在面对本可以改变非洲足球历史的点球,却将球打在了门柱上。

  运动心理学家丹尼尔(DanilM.)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压力下的‘Choking’”现象。随着现代竞技运动的竞争性增强,运动员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在比赛关键时刻失误的现象屡屡发生。这是因为,对足球之类运动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逐渐忽略技术具体执行的过程。在技术学习的过程中,运动员对具体动作的注意会随着技术熟练而减少,最终技术的执行变成一个潜意识的行为。所以,球员在赛场比赛的时候,运动自动化是保证成功完成任务的基础,而额外的努力通常会产生负作用。

  在比赛关键时刻或在重大赛事中,运动员为了获得胜利,会增加对比赛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付出更大的努力来完成任务。对于世界杯赛场上的球员来说,射门已经是一个不需要意识去干预的自动化过程。然而,在比赛时,特别是在对手的技术水平与自己相当或比自己高出一点时,运动员通常会对自己的某些技术细节产生怀疑,并积极控制这些细节动作。但由于他们的技术已达到自动化程度,运动员对技术具体执行成分的信息已被长期忽略,当意识重新回到技术具体执行上,就会产生信息空缺现象,引起运动执行过程发生紊乱。这样,运动员在比赛中所完成的技术动作就很容易产生失误。

  在本次世界杯上,像吉安这样的球员如果在一个较为宽松的情景下,主罚点球一定会百发百中,他们不需要对踢球的技术动作加以特别注意和控制。但在关系到国家甚至整个非洲的荣誉时,必进的压力迫使他用意识重新控制具体的踢球动作,这也就如同一种外来干扰,破坏技术执行的流畅性,使得之前百步穿杨的射手直接射失。

  移走心头巨石

  压力下的“Choking”现象不仅仅发生在体育赛事中,它更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例如,好学生在高考中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水平,资深的演员在舞台剧表演中也会发挥失常,决策者在危机中无法展现平时的深谋远虑等。所以,运动员如何在压力条件下进行适应性训练,预防“Choking”现象的方法,也值得人们用作其他领域的借鉴参考。

  这就需要在日常的训练中,让运动员在压力条件下进行适应训练,这样可以增强心理坚韧性,减少过度注意任务执行过程的负效应。本届世界杯上,五星巴西的失利是一个典型的负面教材。

  邓加执教的巴西队在之前的比赛中取得辉煌战绩,赛前夺冠的呼声很高。但邓加并没有借鉴2002年韩日世界杯成功的经验,为球队配备专门的心理专家,进行压力适应性训练。另外,他独断的做法和与世隔绝的训练方法给球员们带来了无形的压力。

  更严重的是,这位主教练自己在比赛时过于焦躁不安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场上球员的情绪。在小组赛中巴西队员就表现得过于急躁,而这个致命的因素显然并没有引起邓加的注意。这些都为与荷兰队1/4决赛的失败埋下伏笔。巴荷大战下半场,梅洛的乌龙球彻底打垮了巴西队的心理防线,让巴西队员与上半场判若两人,失误频繁,流畅的配合也销声匿迹。气急败坏的梅洛在第73分钟由于对罗本恶劣踩踏,被红牌直接罚下,这成了比赛的转折点,五星巴西再也难以挽回败局。

  能正确地运用应付压力的策略应是解决“Choking”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任务的特征和人们的技术水平以及经验,运用适宜的压力应付策略。对于新手来说,为减少心理压力,鼓励运动员注意技术的动作是可行的;但对于高手,应指导他们加强对整体节奏的注意,避免注意具体过程。对于技术含量高的运动,相比较低含量的运动,比赛中应强调运动节奏,低调鼓励努力。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过高的压力有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如“Choking”现象和身心疾病等,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压力。压力很多时候是人们高峰表现的驱动力。如果你并不因为即将到来的重要比赛、考试、演讲等而体验到压力,你就会对其漠不关心,也就不会做出充分的准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