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国:开展健身跑发展体育产业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健身,马拉松,跑步经济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29 15:35
在城市规划中,一定要考虑无障碍绿道建设。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相比,我们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春天鲜花盛开,跑步成为了中国人健身的新项目,甚至于以前听上去遥不可及的马拉松比赛,也成为大众广泛参与的运动。跑步人群呈现爆炸式增长,无疑为这项运动在商业上的加速爆发提供了更多可能,“跑步经济”悄然成型。
跑步为什么会突然火起来?其背后的市场潜力有多大?借助跑步热,如何激活中国的体育消费?为解答诸如以上等等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绿色休闲健身的积极践行者,曾担任过国家队教练、领队,国家体委小球中心和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主任的胡建国先生。在他看来,通过“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不断深入发展,加之人们对生态文件建设必要性的认识,“小康为健康,健康奔小康”,成为大家的共识,以健康为目的的简便易行的如跑步、广场舞等各类项目迅速普及开来,由于参与人多,规模大,已经成为绿色GDP新的增长点。
跑步热:天时地利人和
《小康·财智》:近一两年,跑步好像突然成为了热门、受推崇的运动,为什么枯燥跑步会突然火起来?
胡建国:跑步为什么这么火?这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首先,跑步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人们要聪明、健壮,跑步是项好的途径,正确的跑步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很有好处。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工作压力及生态环境的挑战,人们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对健身的必要性认识越来越科学、理性和紧迫。
其次,跑步的门槛较低,包括技能、装备。如果你能走,就能跑步,只是体能及技术的差距,跑到快和跑得慢的区别。它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老、少、男、女皆适宜。并且它也不需要太多的专业装备,或者活动场所,只要有双合适的跑步鞋子,不管在公园、公路,还是在操场、健身房,人们都可以进行。
此外,跑步热兴起,还和一些相关赛事的推广宣传有关。近几年,我国各地举办的全程、半程、迷你各类马拉松,乐跑以及国际级马拉松赛事越来越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吸引世界各国很多优秀马拉松运动员参加,我国运动员也越来越多走出去参加各类越野跑,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大众关注这项运动。而且,现在很多城市举办各种马拉松越野跑,门槛也在降低,更加注重市民的广泛参与和全民健身理念的普及。
《小康·财智》:其实,说起这波跑步热潮,还有一个背景因素值得关注,那就是互联网因素,现在已经是互联网时代,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也在积极介入跑步领域,您怎么看互联网对跑步的影响?
胡建国:互联网实际上是信息互动高效、便捷的纽带,它与体育项目结合,发生了新的发展趋势和业态,推动了体育健身新发展。对跑步而言,一方面,跑步原来是一项枯燥的运动,在跑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也较少,赛前、赛后更少交流,更谈不上互动。但现在通过社交软件,人们赛前互相鼓励,赛后交流参赛心得、体会、经验,或者提供帮助,这给整个氛围带来了正能量,推动了这项运动的发展。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一些赛事的组织者、参与者也可以更好地进行互动,包括借助互联网,进行赛事报名、推介、互动评分等,使这项古老的运动,焕发出新的活力,更加有趣味性。服务大众,满足不同人的需要,成为组织者努力的新常态。
考验:常态化
《小康·财智》:如今,跑步消费已经初显峥嵘,有机构预测,中国跑步经济市场或达300亿,对这个数字,您怎么看,跑步经济的产业空间有多大?
胡建国:全民健身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国家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推动,我国各类跑运动,尤其是有众多爱好者参与的项目发展空间不容小觑。一是,中国跑步人群广,并且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即便人均跑步消费水平暂时较发达国家低一些,但总体而言,是一个不小的蛋糕;二是,在一些较为发达的城市中的中产阶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跑步行列中,他们不仅拥有追求健康的强烈欲望,还拥有更强的消费能力;三是,各类马拉松越野赛在中国也越来越多,对举办城市而言,如运营得当,无论是从传播运动精神、引导全民健身,还是从获取社会和经济利益、提升城市形象来说,都是一笔划算的“生意”。四是,各类马拉松越野跑是项参与人数众多的群体活动,品牌赞助商对这样一个平台的魅力也是非常认可,乐于参与其中。
不过,虽然现在国内的各类马拉松比赛看着很多,但其实这是与过去相比而言,如果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现在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使之常态化的问题。
《小康·财智》:常态化问题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于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您有什么建议?我们的城市需要做些什么?我们的企业又应该做些什么呢?
胡建国:其实,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些城市就举办马拉松赛事活动,但多年来,仍没有形成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所以,是否适合举办马拉松活动很重要。通过体育活动,培育城市品牌,能否成功是很多因素决定,还要看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等条件,还要看老百姓是否认可、支持,是否广泛参与,要对自身条件科学分析,没必要去模仿、跟风。
另外,关于跑步常态化的问题,我认为,在城市规划中,要考虑安全无障碍绿道建设。通畅的、安全的绿道不仅能供市民跑步锻炼,还能为自行车、轮滑、滑板等非动力交通,提供条件,节约能源,净化空气发挥作用,对城市环境也是一种美化,可谓一举多得。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绿化功能单一,绿道一是少,二是在绿化、非动力交通、健身、休闲等功能兼容程度低。
《小康·财智》:那么,对于跑步常态化问题,我们的企业又需要做些什么呢?
胡建国:近年来,我国的体育用品制造商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随着人们不断增长的包括跑步、越野、球类等健身锻炼的多样性、广泛性、专业性、科学化发展,还不能满足不同人群,体育用品市场今后会朝着系列、细化、专业方向发展,有着巨大的空间。
前景:政策利好风口待飞
《小康·财智》:其实,提到跑步经济,还有个大背景,那就是去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意见》)。近期,为了贯彻落实《意见》,北京、上海、山东、江苏等地纷纷出台了实施意见。请问,促进中国的体育消费,难题在哪里?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发展跑步经济有什么指导意义?
胡建国:体育消费涉及面广,归根结底是健康产业,牵涉到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家庭生活社会化程度等问题。人们要有时间,有经济能力,有条件才能消费。体育消费也是如此。促进体育消费,其实就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意识问题,二是设立组织。近年来,各地重视把体育设施建在小区旁边,建在群众身边,重大国际赛事设施赛后利用,极大促进了人们体育锻炼健身,但这些设施仍无法满足群众需求,全民健身、体育事业发展、体育产业培育,这不是体育部门一家的事,需要多部门,多系统联动,互动,形成合力,相互兼容,综合性、多功能的利用和推动。除硬件设施建设,还要大力发展公益性社团体育健身组织,在组织活动指导活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要有积极的政策引导,如税收及购买公共服务等措施,这样才能有助于体育健身生活化,常态化,有助于健身健康消费意识的培养和产业培育,才会形成绿色常青产业。
《小康·财智》:聚焦到发展跑步经济的话,解读这个文件,您有什么建议或意见?
胡建国:这个《意见》对于各类健身项目体育事业发展、体育产业培育都很重要。要把产业做大,首先要将事业做强,不断创新,不断满足不同人群健身和身心健康的需求,要领会和理解落实文件的精神。《意见》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进行扶持,强调向改革要动力,向市场要活力。这对一切从事体育事业和产业的人们都是极好的机遇和挑战。锻炼、健身是手段和措施,人民的身心健康才是目的。健康奔小康,小康为健康,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健康的生活,健康的工作,健康文明的社会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前提。人性化的健康文化服务业将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文|《小康·财智》记者 刘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