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装备热的“冷”思考

  • 来源:商周刊
  • 关键字:数码产品,中国合伙人,黄晓明
  • 发布时间:2015-10-13 13:42

  进入7月末,中考和高考的硝烟已经散去,那些从考试压力中暂时获得喘息的学生们,也开始为他们即将到来的新的校园生活做打算。选择带哪些数码产品去上学,已经是现在大部分学生的重要准备内容。

  数码产品的“暑假消费高地”

  近些年来,随着物质水平大幅提高,家长对子女的无限度投入、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增强,都使得各式各样的数码产品成为在校学生消费的主要目标。从数码产品经销商对暑期虎视眈眈的眼神中,就不难看出暑期学生消费是一块可口的蛋糕。青岛颐高数码广场的联想经销商告诉记者,现在电脑市场基本处于饱和状态,但年度的假期档依然是他们必争的销售期,“暑期的学生会明显增多,好多学生去外地读书都需要买笔记本电脑,而且基本都是中档的产品,暑期算是我们为数不多的销售高峰期。”

  日益壮大的电商自然不甘落后,以京东为例,电脑频道首页上的暑促让人眼花缭乱。“暑价大狂欢”、“魅力暑价”、“暑价大放送”、“盛夏冰极,一大波暑促来袭”、“暑价大聚惠”,各品牌轮番上阵,好不热闹。

  很显然,成长于物质丰富时代的大学生,对数码产品天然的热情成就了这一切。准大学新生魏翔就是其中一员,正在等待录取结果的他来到辽宁路百脑汇选购相机。“买相机是因为我喜欢摄影,以前因为高考家里不同意买,上了大学就好了。”魏翔稍显兴奋地说。

  宋振兴,2014年考取某校播音主持专业,马上升大二的他,依旧记得去年开学时的场景,宿舍里每人一台笔记本,一部苹果手机,还有一些同学有平板,“大部分同学都有这些电子产品,而且都是比较高端的一些型号。”按照他们班级的情况来推算,他们在暑期购置这些设备最低也需要一万元。

  入学装备的“年代秀”

  这样大张旗鼓地为新学期准备“粮草”,并非现在这些准大学生所独创,他们只是将他们“前辈”的所作所为进一步发扬光大而已。这种发扬,表现在类型从当初的生活必需品到现在的各种数码产品,也表现在数量从当初的屈指可数到现在的琳琅满目。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高考刚刚恢复。彼时的中国刚刚走上恢复发展的道路,大学生的生活条件略显艰苦。电影《中国合伙人》开端,黄晓明扮演的成冬青出场时所携带的日常用品便是当时学生的标配:脸盆、被褥、尼龙网兜、帆布书包。

  90年代对于中国来说,是个过渡年代,实行市场经济,努力向世界靠近,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而此时大学生行李中的吉他和录音机等时髦设备,也是当时时代特征的折射。

  进入新世纪之后,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电子产品的消费,同时由于新时期年轻人的消费意识逐渐在增强,电子产品的使用在校园中逐渐成为普遍现象。而且电子产品的种类也不再局限于某一种,随身听、MP3、手机、电脑,数码相机,前仆后继的出现在新世纪的大学校园里。

  校园装备的“变”与“不变”

  纵观几十年的校园装备变化,不难发现,不同时代的校园装备,体现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消费观念,更是和整个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

  在刚刚恢复高考的70年代末,对知识前所未有的渴望掩盖了物质的匮乏。吴明新,湖南邵阳人,1978年就读于贵州大学中文系。“那时候的大学生的物质生活比起现在还是清苦的,不过已经很知足了,之前是怎么也不敢想自己可以走出大山,还考上大学。”吴明新回忆说。而现在,在校学生对物质条件攀比的新闻屡见报端。就在去年,一女生因母亲没有满足自己买苹果三件套的要求,便在商场内对自己的母亲大打出手的新闻,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宋振兴也告诉记者,“其实有很多东西不是必需品,但是不买会觉得没面子。”

  随着时代变化的不止学生的心态,还有学生日益多元的选择。不管是80年代的收音机,还是90年代的吉他,都在学生的娱乐项目上占据着霸主地位。1983年考入南京炮兵学院的周岭在接受采访时说:“听收音机是我们当时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了,虽然军校管得严格些,但在宿舍里还是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机会收听节目和音乐。”跟以往时代不同,生于上世纪末的这一代大学生,有着多元化的需求。颐高数码广场永盛摄影器材的销售商介绍,好多喜欢摄影的非专业学生都会来买一些入门机器。而宋振兴对各种高档耳机情有独钟,“我喜欢耳机,去年‘十一’买的森海耳机就花掉我一个月的生活费。”

  然而,改变的是时代,象牙塔所代表的年轻和希望却从未改变。

  教育,在任何时代都为中国家庭所重视。进入大学的孩子被家人寄予厚望,他们成为全家人的希望,从而举全力为其服务。《俺爹俺娘》的导演焦波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他考取大学的时候,家里用一年半的积蓄为自己添置了一块上海牌手表。从事教育行业的吴老师对家庭教育的投入更是毫无保留,“女儿在英国本来就比较想家,所以她需要什么都会买给她。”

  这些被寄予厚望的天之骄子们,自然也有着这一群体所独有的特点:时刻都走在时代的前列。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部分色彩还是黑白蓝灰的天下,而牛仔裤、花裙子、白衬衫却已在的校园里肆意蔓延。“我们女生都会有一条连衣裙,大部分同学对美开始有自己的看法。”天津大学1986届毕业生王桂芳告诉我们。而现如今,天之骄子们又成为各种数码产品流行的助推手。“我们班有的同学会在手机或者平板发布新款的第一时间购买,人数还不少。”宋振兴说。对此,永盛摄影器材的销售商也深有体会,“可能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比较快,每次有新型号镜头,都会有学生过来看。”

  娱乐,从始至终都是校园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任何时代,学生所追求的流行装备或多或少都在满足他们的娱乐需求。曲顺凯,1993年考入山东大学。他告诉记者:“我们那个时候社会已经比80年代更加开放,所以会追求更多的娱乐方式,有些同学就会买录音机来听音乐。同学们会买一些磁带来交换着听。”而马上读大二的宋振兴,与耳机也是形影不离,来接受采访都是戴着耳机。从周岭时期的收音机,到曲顺凯时期录音机,再到宋振兴的高档耳机,这些曾经流行过,或者正在流行的装备填充了一拨又一拨学生的空暇时光。

  理性消费最重要

  就像六七十年代人的蛤蟆镜、喇叭裤和爆炸头,80年代人的追星族,90年代人的杀马特和非主流被人们议论纷纷一样,热火朝天的入学装备储备大战,也在支持者和反对者的撕扯中不断升温。

  值得争辩双方注意的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独特印记,一代人,有一代人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所作所为,都为他们生活过的时代贴上独有的标签。所以对于日益水涨船高的装备清单,我们不宜单纯地“棒杀”。因为,不断向前才是历史不曾改变的基调。就像我们不能要求现代人像祖先钻木取火那样生活一样,同样也不能苛求现在学生的校园生活只停留在黑白蓝灰的色彩中。但如何理性对待自己的各种装备清单,不攀比,不虚荣,已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学生群体一些不理性消费的例子经常见诸报端,各种胁迫父母购买昂贵数码产品的新闻都曾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随着时代的变迁,装备的高消费是必然趋势,但这并不代表装备越多越好,越贵越好。大学是学生由校园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是人格成型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有远比物质享受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不应该被非理性的攀比和消费所绑架。在自己的消费能力之内合理消费,量力而行,时刻不忘记自己内心的追求,才是最正确的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实习记者/张洪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