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焦虑

  • 来源:商周刊
  • 关键字:暑假,培训机构
  • 发布时间:2015-10-13 13:44

  有一千个家庭,就有一千种教育孩子的方式。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诸如“孟母三迁”一类的故事不胜枚举。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的教育都带有着异常功利的目的。

  在古代,科举考试曾是一种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学而优则仕”,是很多家庭和个人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在现代,倡导素质教育的背后,依然难抹应试教育的烙印。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也依然被看做是成功者的最好标签和改变个人命运的最佳出路。

  在通往大学的道路上,中国的家长们焦虑不已。周末和假期反而成了孩子们更加忙碌的时间,并催生出了多种多样的假期经济。

  除了平常的课业补习,画画、击剑、围棋、游泳、古筝……凡是可以在升学考试中加分的项目都要尝试,有的孩子在一个暑假要报五六个班。家长们被高昂的费用所累,孩子们被沉重的学业所压,原本的兴趣爱好也变成了一种负担。

  对此,中国式家长的一致措辞是: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句话应算得上是各类培训机构最好的广告语了,在家长们心中,它不仅是一个共识,更是一条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正是在这类“真理”的感召下,唯恐落后的家长们,采用各种方式抢跑或奋起直追。

  于是,暑假就火了各类培训机构,加重了家长和孩子的负担。没有家长不希望平时5点起床,课业做到晚上10点的孩子们能睡睡懒觉、出去玩玩、好好休息。但在社会教育环境的“胁迫”下,他们却又不得不让孩子们继续着以往的作息方式。

  事实上,在我国,“减负”已喊了很多年。尚且不论教育部发出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个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是在60年前的1955年7月。仅就最近几年来说,国家就减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

  2009年4月22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再一次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2010年,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将“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写入教育规划纲要;2011年全国两会,“减负”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8月22日,教育部拟定《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公开征询意见。规定要求:阳光入学,均衡编班,零起点教学,不留作业,规范考试,等级评价,一科一辅,严禁违规补课,坚持体育锻炼,强化监督。但当下中国教育的真实现状是,国家一边在倡导让孩子们减负,家长们却一边在悄悄加负。

  不是家长们不支持国家的政策,其实他们比谁都更拥护这一系列政策。内心与行动之所以背离,正源于他们将“起跑线”看得太重,将教育看成了一场比赛,将成绩的高低视作成败的标准,无法超脱于外。这正是中国式家长的焦虑,唯恐自己的孩子在学习成绩、特长发展等方面落后于他人。

  在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看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是有问题的,教育被当做了一场竞赛,并极大加剧了家长们的集体恐慌。但即便因为在现代社会里,各级各类教育存在竞争性,从而把教育视作一场比赛,它也不是一场短跑,而是马拉松,不需要分秒必争。“要知道,在马拉松比赛中领跑的人,往往并不是最后的胜利者。”

  事实上,当我们过于关注孩子的成绩时,往往忽视了其人格的教育,忽视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教育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有人将培养出一个大学生看做是自身教育的成功,但更多的答案还是指向“育人”。也就是说,大家都明白教育不只是比成绩第一,而是培养一个优秀的人。但却总是言行不一、南辕北辙。

  所以说,造成中国式家长焦虑的原因,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根源还是在于家长自身。对待教育和教育的方式,家长们首先要改变观念。

  还记得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说过的那句话吗?“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我们不要曲解了读书的意义,更不要扭曲了教育的目的。

  文/宋鑫陶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