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库存进入相持期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通胀,国际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9-14 15:25
一、PMI有限反弹,“圣诞节”仍显遥远9月1 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公布:7 月份中国的PMI 为51.7%,比上月回升0.5 个百分点。
我们认为,PMI 预期之中的小幅度反弹,主要是由于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历史上除08 年之外,作为类环比指标的PMI数据8 月份平均较7月份反弹0.9 个百分点,然而本次仅仅反弹0.5 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表明,本次反弹主要是由于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表明,去库存阶段进入相持期,决定了PMI 反弹幅度有限。
一般认为,8月份PMI 所遭遇的季节性因素,主要是指西方11 月初的“万圣节”和12 月底的“圣诞节”的消费会给中国企业带来大量的订单。然而我们发现,8月份的出口订单指数反弹1.0 个百分点,依然小于07 年和0.8 年的反弹1.7 个百分点的水平,反弹幅度有限;且从细项来看,我们发现轻工业的订单并没有出现“想象之中”的那般反弹。
我们注意到,随着传统的为“两节”备货的季节的来临,中国轻工业所收到的订单并没有出现大范围回暖的迹象。
8月份的烟草制造业、食品饮料业、医药制造业的出口订单确实出现了大幅度的反弹,然而更加重要的纺织业、服装鞋帽制造及皮毛羽绒制品业、食品加工及制造业的跌幅却非常明显。这似乎意味着,万圣节的订单潮已经过去,而圣诞节的订单潮仍未来到。这种结构性的错落,反映出在本国消费疲软的背景下,欧美贸易和零售企业的经营亦步亦趋,非常谨慎。
二、去库存进入相持期,企业谨慎经营
我们一贯以PMI 的11个分项指标的变动,来判别本轮金融危机之后的二次去库存行为所处的进程———在我们看来,11个分项指标宛如7个音符,根据音符组合的变动,可以判断歌曲是处于前奏、高潮还是结尾。毕竟,对于去库存力度的判断,由于数据的不可得而变得计算困难,颇有点Mission Impossible。
事实上,过去我们对于中国去库存进程的判断,基本结论如下:(1)5 月份,中国制造业开始进入库存阶段;(2)6 月份,属于去库存进程的深化期间;(3)7 月份,中国开始进入“去产量”时期。而到了目前,我们观察到:产成品的库存,因去产量化进程的推进而持续减少,然而原材料库存却仍在继续减少———应该注意到,在我们的逻辑中,所谓的“去库存”,狭义地讲就是指去原材料库存,因此我们判断:目前的去库存阶段已经接近于底部,并进入相持阶段,企业的经营趋于谨慎。
具体来说,对于PMI 的11 个分项指标,我们发现其变动趋势和上个月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表现为,沿着企业的经营脉络自下而上地看:
(1)营销环节:订单指数(包括新订单指数、出口订单指数、积压订单)不再持续下降,转而全线上升;而产成品库存则继续下降,且降幅扩大。
(2)生产环节:生产量不再下降,转而小幅度回升;不过,从业人员指数已经开始小幅度下降。
(3)采购环节:原材料库存空耗(原材料库存指数继续下降并持续小于50%),采购量继续回落,不过购进价格指数出现大幅度回升。
我们发现,由于季节性因素的影响,目前大部分分项指数的变动趋势都出现了逆转(即有的从正转负,有的从负转正),不过仍然有部分数据和上个月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这包括:(1)产成品库存指数继续下降;(2)进口、采购量、原材料库存这三个属于采购环节的指数,继续保持下降。
显然,产成品库存的下降是去产量化进程持续而终端消费弱势维持的结果。与此同时,采购环节的指数继续下降,原因在于:在终端销售略有起色的背景下,企业的采购意愿仍然较低,而生产量回升造成的消耗,带来了原材料库存的持续下降。
这种终端消费的弱势维持、同时企业的补充库存意愿仍然较低,意味着目前的去库存已经步入了相持期,就如同《论持久战》中的战略相持时期,此时存在着供需关系的重新调试和均衡价格的最终确认。这意味着,在现阶段,企业家的经营决策是相对保守的,这意味着企业家的信心指数将逐步下调。
三、宏观经济一喜两忧,然调控重喜更重忧
从PMI指标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宏观经济下跌的趋势正在减缓,并逐步走稳;但是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出口的高增长注定难以维持,而通胀的压力尤其是输入型通胀的压力的阴霾依然挥之不去———这就是我们所言的“一喜两忧”。
在8月2 日的PMI 点评报告中,我们指出目前的制造业《从“去库存”到“去产量”》———生产量指数大幅下降,将引致宏观经济数据持续下滑,而其直接后果是工业增加值的显著下滑。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比6 月份回落0.3 个百分点,这在微观上意味着企业盈利能力的趋弱,在宏观上则意味着GDP持续走低,加大了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不过到了8 月份,我们注意到生产量指数扭转了持续下跌的态势,转而增加了0.4 个百分点,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工业产量的增加,也意味着经济下滑的势头被遏制。
在8 月11 日《失落的出口,摇摆的汇率》一文中,我们明确指出,“目前主导贸易走势的是全球的去库存行为;而从PMI 等指标来看,预计未来的出口的增速将持续回落,年底回落到10%附近”。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坚持这一判断,并认为下半年的出口难以有重大的超预期因素。PMI数据提供的不利于出口的因素有二:
(1)出口订单指数并没有在因想象之中的圣诞节因素而大幅攀高,这意味着未来出口的增速并不会太高。事实上,我们发现,通信设备、金属制品等机电产品的出口订单指数持续上升,然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订单依然偏少,这意味着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提升的同时,也意味着目前出口产品的结构正在发生转型———我们判断,这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和中国遭遇“刘易斯拐点”有关系。
(2)8月份PMI 进口指数为48.4%,较上月降0.9 个百分点,且为连续第4 个月走低。由于中国近50%的出口属加工贸易,进口在一定程度上是出口的先行指标,因此8 月份进口的持续降低意味着未来出口并不乐观。
我们认为,下半年出口增速的下滑已经是不可避免的。未来的出口存在全球去库存、全球去杠杆(人民币小幅升值)、中国调整经济结构这三重压力。我们判断,全球去库存影响即期需求,人民币升值是通过价格变动影响需求,经济结构调整是通过改变供给来影响需求,因此这三者对出口的影响在时间上由近及远,在力度上由弱渐强。在短期内,仍将是去库存主导着全球的贸易格局。
8月的购进价格指数为60.5%,在连续3 个月降低后再度攀升10.1 个百分点,预示着目前通胀依然存在高压。事实上,8月份从迪拜进口的原油平均价格,较7 月份上升了2%,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未来我们应该警惕输入型的通胀风险。如果再考虑国内流动性泛滥推起的农产品涨价现象,那么我们将不得不调高CPI 预期。
事实上,随着经济的持续走低,并带动通胀的下行,此前大家均预期:到了4 季度,目前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会略有放松,从而带动市场的反弹。然而目前宏观经济出现的“一喜两忧”,可能意味着:未来宏观调控政策松口的幅度会低于预期。主要原因在于,调控政策“重喜更重忧”,这衍生出的基本逻辑是:
(1)当局可以容忍较低速度的增长,但必须积极应对不断高涨的通胀压力;
(2)当局可以容忍贸易顺差的减少,但不可容忍出口的降低和失业率的增加。
我们认为,从理论上讲,在通胀压力不断上升、实际利率为负的背景下,不排除政府加息的可能性,尤其是采取非对称加息的手段、让银行向实体经济让利的可能性;当然了,短期内国内政治局势的波谲云诡,使得这种可能性被降低了,但加息的风险依然不可忽视;另一方面,对于信贷的控制,仍将是货币当局调节流动性、抑制CPI 上升的重点。
同时,市场关注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不仅短期内不会放开,中期内也酝酿着持续从紧、不会松动的可能。
因此,“福兮祸所伏”,宏观经济探底暂缓,可能会带来政策的持续从紧,而市场也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另外,鉴于出口的不断下滑和顺差的累积,相信政府会继续促进出口,同时鉴于国际压力而采取措施鼓励进口———如此,我们的逻辑自然推衍出的结论是,单月巨额的贸易顺差,接下来很快会锐减了。
……
我们认为,PMI 预期之中的小幅度反弹,主要是由于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历史上除08 年之外,作为类环比指标的PMI数据8 月份平均较7月份反弹0.9 个百分点,然而本次仅仅反弹0.5 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表明,本次反弹主要是由于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表明,去库存阶段进入相持期,决定了PMI 反弹幅度有限。
一般认为,8月份PMI 所遭遇的季节性因素,主要是指西方11 月初的“万圣节”和12 月底的“圣诞节”的消费会给中国企业带来大量的订单。然而我们发现,8月份的出口订单指数反弹1.0 个百分点,依然小于07 年和0.8 年的反弹1.7 个百分点的水平,反弹幅度有限;且从细项来看,我们发现轻工业的订单并没有出现“想象之中”的那般反弹。
我们注意到,随着传统的为“两节”备货的季节的来临,中国轻工业所收到的订单并没有出现大范围回暖的迹象。
8月份的烟草制造业、食品饮料业、医药制造业的出口订单确实出现了大幅度的反弹,然而更加重要的纺织业、服装鞋帽制造及皮毛羽绒制品业、食品加工及制造业的跌幅却非常明显。这似乎意味着,万圣节的订单潮已经过去,而圣诞节的订单潮仍未来到。这种结构性的错落,反映出在本国消费疲软的背景下,欧美贸易和零售企业的经营亦步亦趋,非常谨慎。
二、去库存进入相持期,企业谨慎经营
我们一贯以PMI 的11个分项指标的变动,来判别本轮金融危机之后的二次去库存行为所处的进程———在我们看来,11个分项指标宛如7个音符,根据音符组合的变动,可以判断歌曲是处于前奏、高潮还是结尾。毕竟,对于去库存力度的判断,由于数据的不可得而变得计算困难,颇有点Mission Impossible。
事实上,过去我们对于中国去库存进程的判断,基本结论如下:(1)5 月份,中国制造业开始进入库存阶段;(2)6 月份,属于去库存进程的深化期间;(3)7 月份,中国开始进入“去产量”时期。而到了目前,我们观察到:产成品的库存,因去产量化进程的推进而持续减少,然而原材料库存却仍在继续减少———应该注意到,在我们的逻辑中,所谓的“去库存”,狭义地讲就是指去原材料库存,因此我们判断:目前的去库存阶段已经接近于底部,并进入相持阶段,企业的经营趋于谨慎。
具体来说,对于PMI 的11 个分项指标,我们发现其变动趋势和上个月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表现为,沿着企业的经营脉络自下而上地看:
(1)营销环节:订单指数(包括新订单指数、出口订单指数、积压订单)不再持续下降,转而全线上升;而产成品库存则继续下降,且降幅扩大。
(2)生产环节:生产量不再下降,转而小幅度回升;不过,从业人员指数已经开始小幅度下降。
(3)采购环节:原材料库存空耗(原材料库存指数继续下降并持续小于50%),采购量继续回落,不过购进价格指数出现大幅度回升。
我们发现,由于季节性因素的影响,目前大部分分项指数的变动趋势都出现了逆转(即有的从正转负,有的从负转正),不过仍然有部分数据和上个月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这包括:(1)产成品库存指数继续下降;(2)进口、采购量、原材料库存这三个属于采购环节的指数,继续保持下降。
显然,产成品库存的下降是去产量化进程持续而终端消费弱势维持的结果。与此同时,采购环节的指数继续下降,原因在于:在终端销售略有起色的背景下,企业的采购意愿仍然较低,而生产量回升造成的消耗,带来了原材料库存的持续下降。
这种终端消费的弱势维持、同时企业的补充库存意愿仍然较低,意味着目前的去库存已经步入了相持期,就如同《论持久战》中的战略相持时期,此时存在着供需关系的重新调试和均衡价格的最终确认。这意味着,在现阶段,企业家的经营决策是相对保守的,这意味着企业家的信心指数将逐步下调。
三、宏观经济一喜两忧,然调控重喜更重忧
从PMI指标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宏观经济下跌的趋势正在减缓,并逐步走稳;但是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出口的高增长注定难以维持,而通胀的压力尤其是输入型通胀的压力的阴霾依然挥之不去———这就是我们所言的“一喜两忧”。
在8月2 日的PMI 点评报告中,我们指出目前的制造业《从“去库存”到“去产量”》———生产量指数大幅下降,将引致宏观经济数据持续下滑,而其直接后果是工业增加值的显著下滑。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比6 月份回落0.3 个百分点,这在微观上意味着企业盈利能力的趋弱,在宏观上则意味着GDP持续走低,加大了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不过到了8 月份,我们注意到生产量指数扭转了持续下跌的态势,转而增加了0.4 个百分点,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工业产量的增加,也意味着经济下滑的势头被遏制。
在8 月11 日《失落的出口,摇摆的汇率》一文中,我们明确指出,“目前主导贸易走势的是全球的去库存行为;而从PMI 等指标来看,预计未来的出口的增速将持续回落,年底回落到10%附近”。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坚持这一判断,并认为下半年的出口难以有重大的超预期因素。PMI数据提供的不利于出口的因素有二:
(1)出口订单指数并没有在因想象之中的圣诞节因素而大幅攀高,这意味着未来出口的增速并不会太高。事实上,我们发现,通信设备、金属制品等机电产品的出口订单指数持续上升,然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订单依然偏少,这意味着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提升的同时,也意味着目前出口产品的结构正在发生转型———我们判断,这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和中国遭遇“刘易斯拐点”有关系。
(2)8月份PMI 进口指数为48.4%,较上月降0.9 个百分点,且为连续第4 个月走低。由于中国近50%的出口属加工贸易,进口在一定程度上是出口的先行指标,因此8 月份进口的持续降低意味着未来出口并不乐观。
我们认为,下半年出口增速的下滑已经是不可避免的。未来的出口存在全球去库存、全球去杠杆(人民币小幅升值)、中国调整经济结构这三重压力。我们判断,全球去库存影响即期需求,人民币升值是通过价格变动影响需求,经济结构调整是通过改变供给来影响需求,因此这三者对出口的影响在时间上由近及远,在力度上由弱渐强。在短期内,仍将是去库存主导着全球的贸易格局。
8月的购进价格指数为60.5%,在连续3 个月降低后再度攀升10.1 个百分点,预示着目前通胀依然存在高压。事实上,8月份从迪拜进口的原油平均价格,较7 月份上升了2%,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未来我们应该警惕输入型的通胀风险。如果再考虑国内流动性泛滥推起的农产品涨价现象,那么我们将不得不调高CPI 预期。
事实上,随着经济的持续走低,并带动通胀的下行,此前大家均预期:到了4 季度,目前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会略有放松,从而带动市场的反弹。然而目前宏观经济出现的“一喜两忧”,可能意味着:未来宏观调控政策松口的幅度会低于预期。主要原因在于,调控政策“重喜更重忧”,这衍生出的基本逻辑是:
(1)当局可以容忍较低速度的增长,但必须积极应对不断高涨的通胀压力;
(2)当局可以容忍贸易顺差的减少,但不可容忍出口的降低和失业率的增加。
我们认为,从理论上讲,在通胀压力不断上升、实际利率为负的背景下,不排除政府加息的可能性,尤其是采取非对称加息的手段、让银行向实体经济让利的可能性;当然了,短期内国内政治局势的波谲云诡,使得这种可能性被降低了,但加息的风险依然不可忽视;另一方面,对于信贷的控制,仍将是货币当局调节流动性、抑制CPI 上升的重点。
同时,市场关注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不仅短期内不会放开,中期内也酝酿着持续从紧、不会松动的可能。
因此,“福兮祸所伏”,宏观经济探底暂缓,可能会带来政策的持续从紧,而市场也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另外,鉴于出口的不断下滑和顺差的累积,相信政府会继续促进出口,同时鉴于国际压力而采取措施鼓励进口———如此,我们的逻辑自然推衍出的结论是,单月巨额的贸易顺差,接下来很快会锐减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