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治疗是一个怎样的行业?

  • 来源:艺术商业
  • 关键字:艺术治疗,心理学
  • 发布时间:2015-11-17 10:32

  在宋代,秦观在《淮海集》中记录了自己的一段经历:他在蔡州任教时,不慎得了肠胃病,久治不愈,特别烦躁。他的朋友得知后,送来了珍藏多年的唐代王维的山水画《辋川图》,并说这幅名画已经治好过不少病人,只要天天坚持看画,疾病就会自然消失。秦观当时非常不解,但仍坚持每天看画多遍,不知不觉精神好转、心情畅快。只要一看画,就像置身于那令人心旷神怡、清新迷人的画境之中,受到幽静宜人、青山绿水的大自然美的熏陶。仅仅半月之余,他就摆脱了病魔的纠缠,康复如初。当时并没有心理学这个门类,也没有人会听到“艺术疗愈”这种说法,但人们显然对它并不陌生。

  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艺术疗愈

  艺术治疗(Art Therapy)俗称绘画艺术治疗、艺术疗法,是以人类左右脑具有不同功能优势为理论基础,利用绘画、拼贴、雕塑等视觉艺术形式外化人的内在意象(内心图像),帮助来访者表达情绪,呈现潜意识内容,拓展自我意识,走出心理困境。同时,它还利用人脑在辨识图像时无法区分真实情境与虚构情境的特点,通过视觉方式让来访者经历“未完成的心理事件”,从而疗愈创伤。不同地区和组织对这个概念有不同的阐述。这方面的权威机构美国艺术治疗协会(The 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给出的定义是:通过运用绘画介质或材料、艺术创作的意象、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和患者对作品的反馈,来呈现个体发展、能力、人格、兴趣、关注和冲突的一项服务性事业。它主要用来解决来访者的情绪冲突,提升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尊水平,提高社交技巧和管理行为的能力,解决心理困惑和减少焦虑,辅助来访者取得适应生活的能力。简而言之,是以艺术为介质的心理治疗。作为现代学科,艺术治疗于20世纪50年代诞生在英国和美国,20世纪末传入中国并逐步发展,20年来的短暂历史,揭示出它在国内还是一个崭新的生命。然而,翻看史册发现中国古代不乏利用艺术疗愈身心的案例,因此,它又是一个渊源甚深的学科。

  艺术,伴随人类一路成长,自诞生之日起,它就与人的种种精神困境息息相关。早在远古时期,那些刻画在山洞中、岩石上、陶罐上的抽象图式,就是人类祖先用以表现生活、传达情绪、寄托希望、滋养心灵的重要例证。翻看中国艺术史册,更是能找到许许多多关于艺术治疗的印记。除了宋代王维的《辋川图》使词人秦观的胃肠疾病得以痊愈,还有清代画家王翚(“清初四王”之一)的《溪山红树图》令恩师王时敏因风寒而起、久治不愈的咳嗽得以消除。此事在《溪山红树图》题跋中有记载:画家王时敏78岁高龄时,整日咳嗽难以治愈。一天,弟子王翚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来看望他,展开画卷请他指正,他见后精神不觉为之一振,非常喜欢此画,留下欣赏了多日。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溪山红树之中,不知不觉竟忘了病痛之苦,咳嗽症状也随之消失。欣喜之余,他提笔在画上写道:余时方苦嗽,得此饱玩累日,霍然失病所在。始知昔人檄愈头风,良不虚也。很多艺术家自身也从创作中获益,苏轼、徐渭、八大山人、郑板桥等人都曾借助艺术创作抒发郁结于内心的情绪。身心是统一的整体,史册中记载的这些治疗疾病的案例论证了艺术治疗的有效性,也是中国艺术治疗的古老印记。

  作为现代科学的现状

  尽管中国艺术治疗有着漫长的历史,但它作为现代学科的发展历史却非常短暂,学术研究始于20世纪末,至今仅有短短的20年。

  最早将艺术治疗理论介绍到国内的是心理剧大师龚鉥博士,她于1994年在《临床精神医学杂志》上发表名为《艺术心理治疗》的文章,介绍了西方艺术治疗的不同流派,指出了中国国画与艺术治疗的关系,认为“作画时能回到与时空合一的境界,把自我及时空的意念全部消灭,达到禅家所谓的‘无心’的境界。作画的过程也能使人感到松弛,使心灵平静”。这是艺术治疗初次出现在国内的学术研究领域,但在人们对心理咨询与治疗都感到陌生的时代,这一新事物并未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

  但2004年艺术治疗的再次登场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这一年国内第一篇关于艺术治疗的博士论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绘画艺术评定与绘画艺术治疗干预》发表,中国艺术治疗的发展步入新的阶段。其作者孟沛欣博士在第28届国际心理学家大会上作主题发言并主持艺术治疗工作坊,让世界心理学界了解到中国艺术治疗专业的存在与发展,真正让艺术治疗进入了国内学术视野。随后,国内艺术治疗逐步发展成蓬勃之势。

  2000年以后,国内介绍艺术治疗理论的学术文章增多,理论介绍深入到艺术治疗的作用机制、理论依据以及不同人群的方法与应用情况报告等。更重要的是,一批艺术治疗相关外文著作的陆续翻译,为国内艺术治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苏珊·布查尔特的《艺术治疗实践方案》、阿瑟·罗宾斯的《作为治疗师的艺术家—艺术治疗的理论与应用》、玛考尔蒂的《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等著作成了人们了解艺术治疗的重要载体。同时,本土著作也相继诞生,如高颖等的《艺术心理治疗》、孟沛欣的《艺术疗法—超越言语的交流》。近年来,国内艺术治疗研究者增多,理论研究更加深入具体。一方面,不同群体如特殊儿童、低幼儿童、精神病人等的艺术治疗方法与作用效果、局限性等被揭示;另一方面,结合中国艺术探索国画与书画在艺术治疗中的价值与方法。

  近年来的学术期刊与报道显示,国内艺术治疗的应用实践在不断拓展。首先,应用领域在扩大,不再局限于最初的精神科医院,综合性医院、学校、为特殊人群服务的公益性组织、敬老院、监狱、心理机构以及社区服务中心等都开始运用艺术治疗为人们服务。其次,应用人群在拓宽,艺术治疗的方法被用来为不同年龄和状况的人群服务,最初国内研究者更多关注艺术治疗在病患和儿童中的应用,而最近,艺术治疗对有困扰的成年人、老年群体的关注也在逐渐增加。还有,应用方式在增多,不再局限于最初的学术研究方式如实验或访谈,工作坊、沙龙、公益活动、企业培训、专业课程等都成为艺术治疗为需要它的人服务的方式。许多机构和个人也会举办沙龙或者个人成长小组,以开放的小组形式提供艺术治疗体验与服务。

  总之,年仅20岁,正是充满活力又搭载互联网与全球化快车的艺术治疗专业方兴未艾。尽管它在理论研究深度、应用范围、人员培养、行业协会的建立与西方、日本、台湾相比有较大差距,但它将以超越传统言语为介质的心理治疗方法的绝对优势,与中国传统的深厚渊源相接,并深得国人青睐,得到更大的发展。

  欧阳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