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编剧的基本素养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专业编剧,好莱坞,基本素养
  • 发布时间:2015-11-19 15:15

  好莱坞工业化程度高表现在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剧本是一剧之本,当然格外不能被忽视。

  好莱坞在开发一个项目时,通常会按顺序逐步推进:从Premise(概念、故事的梗),Logline(一两句话的总结概括性的故事点),到1-2页的Synopsis(故事梗概),再到10-20页的Treatment(故事大纲),接下来是完整剧本的First Draft(第一稿)、Second Draft(第二稿),也许几稿以后,还会有一个Polish(润色版),最后是Final Draft(定稿)。

  另外,好莱坞剧本大都采用一个以Final Draft命名的软件,统一字体,统一格式,对话居中,每页内容平均占银幕的一分钟,因此大部分剧本在100页上下。

  相反,中国的编剧基本都是用自己的Word文档写剧本,于是什么格式都有,页数也参差不齐,看起来很辛苦,因为没有模板。很多编剧也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创作前期没有对故事整体叙述进行规划。其实“概念”和“一句话总结”阶段必不可少,能够帮助编剧清晰故事的主题;梗概和大纲能帮助编剧理清思路和叙事结构,设定好重要场景出现的时间点。

  除了这种结构性思维和计划工作做得不到位,很多中国编剧身上还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们没有弄明白,写剧本当然是“展现才华”,但又并不等同于“展现文笔”,写剧本不是写文学作品,而是用文字来描述以视觉效果展现出来的影像,这里的关键词是“视觉展现”。

  这里以一段网络间广为流传的描写秋天的散文为例(作者:蒋东新)“走在深秋的天气里,呼吸着秋天薄薄的气息,放眼蓝天、白云,极目森林、河流,耳边仿佛传来小溪清泉潺潺的流水声,夹杂着田野小草淡淡的清幽泥土味,感觉真是心旷神怡。在树叶花瓣片片落下的深秋,此时正泛着些许寒意,拾起一片落叶,检视一片花瓣,那枯黄的叶片、那萎缩的花瓣,是否象征着花草树木生命的落幕,还是再次期待来年春天的降临。”

  作为文学形态,这段话读起来很有意境,但如果放在剧本里就是绝对不合格。这里大部分展现意境的词语都是无法用视觉表现出来的,例如“呼吸着秋天薄薄的气息”。景色和环境的描述也不需要过于细节,因为还有导演、美术、道具和外景部门在预算允许的前提下做协调和计划。其实这段话在剧本里可以总结为:“深秋,微寒,晴空万里,我走在郊外,远处有森林和河流,我弯腰拾起一片落叶,怅然若思。”

  写人物在特定环境内一个简单的动作,如果就占到一页纸的1/3,那么这一页拍下来肯定不到一分钟,则剧本肯定会超级长。中国有个词叫“文学剧本”,倒是贴切,但不实用。

  另外,对话确实可以展现文笔,但是很多中国编剧也会忽视一个问题,即人物的语言需要符合人物身份,反映人物性格。很多中国剧本里面,不同人物讲话都是一个风格,往往让人区分不出是谁在讲话。

  以上是笔者看中文剧本时最崩溃的几个问题。在美国,故事有“好坏”(才华),但是“技巧”大部分编剧都掌握,在国内则不尽然。希望中国编剧能尽快专业起来,让读剧本的人,在看文字的时候脑海里便能出现相应的画面。

  丘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