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股盛宴,该散了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医药股盛宴
  • 发布时间:2010-09-27 09:05
  医药股行情再度被点燃,显然和“医药振兴规划”即将出台的消息以及近期出现的超级细菌、蜱虫、红眼病等疫情有直接的关系。

  近日,全国多地红眼病小范围聚集性暴发,市场上中珠控股、天目药业等“红眼病概念股”曾经一度强势涨停。

  事实上,医药股之前已经历“超级细菌”和“蜱虫”两波概念炒作。8月13日,联环药业由于受到生产黏菌素抑制“超级细菌”而涨停,之后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成功翻倍。9月9日,“蜱虫”再一次引暴医药股,华阳科技由此连续创出4个涨停板。

  人们的恐慌,反倒成了医药股炒作者的狂欢,这本身就非比寻常。更关键的是,这些“因病发家”的医药公司真的在疫情中受益了吗?其基本面究竟如何?

  小疫情引发大行情

  自7月初反弹以来,医药指数以近40%的涨幅位居板块第一。这波上涨,显现出新的特点,即进行概念炒作。

  8月中上旬,一则关于“超级病菌”的新闻在蔓延。这种“超级病菌”对一般抗生素都具有抗药性。据称,目前最好的抗生素是替加环素和万古霉素,这使得联环药业、海正药业和浙江医药等相关个股应声上涨。

  一个月后,“蜱虫”再次成为医药股“崛起”的重要概念。9月8日,河南商城传出多则蜱虫咬人致死消息,引发恐慌。

  这一消息迅速在资本市场引发遐想,以农药杀虫剂“毒死蜱”为产品之一的沙隆达A成为关注的对象。当日,沙隆达A逆市上涨2.54%,次日更直接封于涨停板。但实际上,公司业绩并不尽如人意。预告显示,在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72%的情况下,前三季度业绩仍不理想,预计净利润将同比下降50%~80%。

  概念成了沙隆达A上涨的最大推动力,尽管盈利低迷,但并不妨碍市场追逐。

  同时受到市场关注的公司还有大成股份和华阳科技,这两家公司在蜱虫中毒疫情发生后同样快速上涨,共同点是,这两家公司也生产“毒死蜱”。

  在业绩方面,这两家公司更为糟糕,大成股份上半年亏损300余万元,同比下降193%。

  华阳科技虽然盈利为正,但净利润也只有30万元。但从9月9日开始,华阳科技连续4个交易日收报涨停板,市场关注程度不言而喻。

  接下来的9月,也成为生产红眼病眼药水等医药公司的狂欢。各地红眼病小范围聚集性暴发让仁和药业、天目药业、爱尔眼科、中珠控股、丰原药业等公司闯入投资者视线。

  疫情成上涨燃料剂

  按照资本市场的惯例,医药行业是一个非周期性行业,其需求有非常明显的刚性,因此在一个经济周期性下行的过程中,医药板块成为投资者的避风港;相反,在经济景气上行的过程中,医药板块又成为不少投资者的弃儿。

  然而,疫情却可以成为医药板块阶段性大幅上涨的燃料剂。

  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初期,医药概念股大行其道,从预防到治疗,以白云山、海王生物、天坛生物等公司为代表的概念股迅猛上涨。

  2009年甲型H1N1流感暴发时,医药概念股又一次受到关注,以中药预防、疫苗为两大主要方向的医药上市公司受到资金追逐,板块顿时迎来快速的上涨行情。

  禽流感、手足口病以及近期出现的超级细菌、蜱虫中毒等,都在短时间内引发了资本市场对医药概念股的极大热情,成为板块短期内快速上涨的燃料剂。

  不过,疫情能否引发医药板块的上涨行情,也跟疫情发生时证券市场的大势有关。比如,2008年上半年暴发的禽流感疫情,医药板块理应作出反应,但无奈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A股市场呈现持续而快速的单边下跌态势,市场人气涣散,这种局面下,禽流感疫情也未能带来医药板块的逆市上涨。

  两类疫情难有行情

  尽管医药板块每一次都会对流行的疫情作出反应,但对于不同的疫情而言,医药板块的上涨表现也全然不同。

  《投资者报》研究部对2003年以来发生在我国的数次疫情进行了研究,分析显示,医药板块具有一定持续时间和上涨幅度的疫情包括:甲型H1N1流感以及最近的超级细菌和蜱虫中毒。

  而非典、口蹄疫、手足口病以及近期通报的红眼病,对医药板块行情的推动作用都相对有限。

  《投资者报》认为,两类疫情对医药板块上涨行情的推动作用相对有限:一是危害性小的疫情;二是危险性过大的疫情。也就是说,危害性居中的疫情对医药板块产生较持续的影响。

  危害性小的疫情,如红眼病,尽管传染性很强,截至9月9日,全国报告的红眼病病例达到3.7万人,是去年同期的3.8倍,但红眼病只需公众保持个人卫生便可预防,并且治愈后一般不影响视力。

  再如口蹄疫,虽然有很强的传染性,对动物危害性大,很少传染给人。病毒在温度超过85度时便会被杀死,且无法在人体的高酸度胃液中存活,因此,口蹄疫对人的健康危险程度较低。

  以上两例疫情,由于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危险,因此,民众恐慌程度小。此类疫情难以引起投资者的心理共鸣,一般不会引发医药板块的持续性上涨,即便有个别医药股上涨,持续时间也很短,上涨幅度更是非常有限。

  而非典疫情同样没有引起医药板块的持续行情,原因在于,非典疫情的危害性过大。

  2003年暴发的非典疫情,传染性强,对人的身体健康危害性极大,因此在短时间内引起了公众的极大恐慌,投资者的心理共鸣使得医药板块在非典暴发初期有快速的上涨表现。

  然而,随着疫情的不断扩大,恐慌导致人们停止了大量集体活动,不再去医院就诊,大量减少了处方药消费量,更重要的是,疫情对经济产生了很大的破坏作用,包括医药企业在内的大量企业单位停产,影响了公司的业绩。所以在2003年“非典”暴发的中后期阶段,医药股再无表现,暴发初期的上涨成为昙花一现。

  再看引发医药板块持续行情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传染性强,对人体健康的伤害程度中等,治愈后效果良好,但也存在一定的死亡率,因此,民众产生较大的恐慌,投资者的心理共鸣反应使得医药板块产生了具有一定持续性的阶段性行情。

  至于近期的超级细菌和蜱虫中毒,两者单独看,都不会引起民众恐慌,但两者暴发时间相近,具有明显的叠加作用,因此资本市场反应明显。

  并非真正受益

  有人说,在疫情当中,医药公司发的是国难财。撇开此类情绪,我们关心的是,医药公司是否真的能从疫情之中受益,并提升公司的盈利。

  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便一些公司确实受益于疫情,但随着疫情结束,多数公司的受益也随即结束,盈利的提升不可持续。

  2003年非典暴发时,医药板块的整体净资产收益率在第二季度达到8.58%,较第一季度提升了1个百分点之多,但到了第三季度,又下滑到第一季度的水平,仅为7.56%,第四季度更是继续下降至7.17%。

  再以2005年底至2006年初暴发的甲型H1N1疫情为例,医药板块在2006年第一季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同比环比均大幅上升,达到7.68%,第二季度继续提高至7.8%,但从第三季度开始就持续下降,当年后两个季度分别只有7.27%和6.13%。

  那么,一些热门概念股是否真的受益其中呢?投资者需根据不同公司具体鉴别。

  在非典和甲型H1N1流感疫情期间,由于预期板蓝根对非典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因此,以板蓝根为主要产品之一的白云山、同仁堂等公司的相关产品销售非常旺盛,也带动了公司盈利的提升。

  此为实际受益的公司,但也存在大量的概念股,公司实际对疫情的受益程度非常有限。

  比如,热门概念股莱茵生物,由于该公司的业务包括从八角中提取制造“达菲”的原料——莽草酸,因此,在2009年中期暴发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该股受到市场资金的热烈追逐,然而,该公司在2009年第三季度的净资产收益率甚至要低于第二季度,仅为2.15%,第四季度公司更是出现亏损,净资产收益率降为-1.52%。

  再如,由于生产“毒死蜱”这一杀虫剂,大成股份、华阳科技、沙隆达A等公司在近期发现蜱虫中毒疫情后,受到市场关注,并引发了一轮快速的大幅上涨行情。

  然而,华阳科技在9月16日的公告中就表示,“毒死蜱”虽然是公司的产品之一,但该产品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不过0.57%,2010年上半年销售额为220万元,占比仅0.85%,近期暴发的蜱虫事件不会给企业业绩带来重大影响。至于大成股份和沙隆达A等其他公司,蜱虫事件的影响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估值偏高

  《投资者报》对当前医药板块的估值水平进行了分析:自2003年以来,A股市场医药板块的平均市盈率为37.8倍,而至2010年9月21日收盘时,该板块的市盈率达到38.9倍,较历史平均市盈率略为高出3%。

  医药板块处于历史平均估值水平上方,与近期的超级细菌、蜱虫中毒等事件不无关系,正是市场资金的追逐抬高了主要概念股的股价,也抬高了整个板块的估值。

  由于估值已经偏高,《投资者报》认为,医药板块已经失去了避险属性,在蜱虫中毒等事件的影响下,该板块未来仍存在进一步上涨的可能,但过高的估值偏离了该板块的成长能力。

  既然医药公司受益于疫情的时间是短暂的,那医药股目前或者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高估值也一定是短暂的。如果市场一定要靠各种疫情将医药股“捧”上天,后果就是,一旦气球破灭,医药股就会重重地摔回地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