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匠人精神的养成与超越——访大匀国际空间设计

  • 来源:设计家
  • 关键字:陈亨寰,设计师,空间设计
  • 发布时间:2015-12-21 15:08

  9月是新学年开始的日子,9月8日上午,在大匀国际位于上海老城区安静的梧桐院落里,参加“成都设计新锐上海游学之旅”的20位年轻设计师,收获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成长课。来自台湾,在两岸有着二十多年执业经验的大匀协同主持设计师陈亨寰,为年轻的同行们精心准备了课件,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里,将自己跨越时空累积并感悟的心得进行了无私分享。他认为,当前设计行业面临着严峻的市场形势,设计师们接下来必须拿出更多的真功夫来。对于年轻的设计师来说,必须用最短的时间养成正确的工作态度,而养成一个优秀设计师的前提是无数的挫折,必须经过无数次的修理,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有捷径。他提倡设计师需要具备匠人精神,但同时也忧虑太过执着于技术层面会疏于建立逻辑架构;他以实际作品作为案例,指出,在竞争越趋激烈的形势下,设计行业的终极武器是企划能力——其实它就是一个思考的习惯,设计师一定要去建构自己的思考逻辑,否则就意味着你不够专业。

  设计师需要有匠人精神

  陈亨寰:我执业已经20多年了,2002年从台湾来到上海,应该算是第一时间参与了大陆室内设计行业的快速成长,没有掉队。这13年过程中,我和很多设计师一样,都在经历设计从头到尾完整的过程,现在大陆设计师遇到的所有问题和现象,其实我都清楚。从目前的市场形势来看,其实设计界的竞争是非常严厉了,所以我们如何超越多数的设计师,这是很务实的事。对于年轻的设计师来说,必须用最短的时间养成正确的工作态度。也许要花上5年时间在这上面,但它可以保证你未来的20年里不走偏。我从台湾过来,台湾和大陆设计界之间的差异,有一点是很需要大家注意的——最近日本很流行一个词,叫匠人。做设计行业,匠人精神是很重要的。我跟助理设计师接触时,如果发现他的平面图上沙发没有摆正,或者是一些切面,哪怕是三、五厘米的厚度没有画出来,我都会要求他补正。同时,要知道每一个材料都有本身的表情,有它的切面和平面,它是有生命的。我们进到材料房,是看到架子上有20种材料,然后直接去选一种?还是从设计概念的初衷出发,去对待材料的选择?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大家最关注的往往是技术层面,因为技术是让我们成为一个优秀设计师的捷径,它可以很快地展现出好作品。但是,你必须知道整个设计中思考的程序是什么?逻辑架构是什么?对于这点,需要在生活上和专业上加以关注。我在公司内部要求,设计师在提概念的同时必须拿出简单的软装概念。软装的背后,其实是人的生活。如果你是一个不懂生活的人,设计就是这么的难,哪怕设计里有形式,有好的概念,但无法感动人。

  在一个项目思考的前段,设计师要尽量打开自己的心,作开放性的思考。当然这也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设计原则。到最后收尾的时候,有几个大系统要抓住,其中包括材料。材料对于空间构成来说很重要。从色调,变化性,质感,它所能产生的新的设计语言,这几个方面都要注意。

  回到现实层面上的技术问题,要做一个简约的设计,细部设计很重要。可能因为施工问题,会导致做出来的结果跟自己想的不一样。这就又回到了所谓的匠人精神上——我必须要极尽我的手段,在图纸阶段把它讲清楚。同时,还要把红巾绑在头上,尽最大的能力去跑工地。

  千万不要只关注自己的设计概念多酷炫。记得20多岁刚开始跑工地时,我觉得自己当了设计师好了不起,走路都带风,结果工人们都斜着眼睛看我,认为我是一个小毛头。渐渐地我自己也发现,工人们是自己的老师,跟着他们每天做很多实际的事情,甚至包括打硅胶、扫地、买东西……这个成长速度很慢,可是有助于对设计工作和生活增进了解。它让心慢下来,就像小和尚去少林寺挑水,如果你连这种修心修身的精神,职人入门的态度都没有的话,那么我觉得这个过程会走得很累,因为你不知道你到底要什么。所有事情的源头还是很重要的。从某个角度来说,台湾设计师的优势在于,我们像开杂货店那样,什么事情都干。说到这里,我还想探讨一下设计师的价值观,因为它有可能是我们背后的一个隐形杀手——到底你是想赚钱?想升官?还是想做一个好的作品?

  近年,尤其是今年,整个市场的环境不如过去那么红火。我们在上海也感受到了。其实,很多目前我们在国内所看到的现象,在台湾之前都发生过。我自己的判断是,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要拿真本事的时候了。所以我们设计师在年轻的时候要抓对方向,该弯下腰,该蹲下去的时候,要去做。不瞒各位说,我们公司也在经营上遇到了一些难处。首先我们现在不会招进太多的人,但是对人的素质和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设计行业,其实是容易赚快钱的。可是我很诚恳地告诉各位,10年前留在我公司里赚比较少钱的人,现在自己出去开公司的都做得很成功,因为他的根打下了。我猜,可能有很多过去忙于赚快钱的设计师,现在很难找到他的位置。我认为,一个好的设计师的基本养成,需要三、五年时间,最起码他一拿到这个任务,架构好设计概念以后,会很清楚地知道该用什么比例、空间形式、材料去完成,对思路和制作的程序很清楚,技法很成熟,操作经验足够,设计功力和技术水准也足够——这就能叫作设计师了。对于年轻设计师来说,在遇到十字路口的时候,要选对路来走。

  其实我年轻的时候刚出道,可能跟各位现在差不多年纪的时候,我最怕遇到的是什么样的情况呢?就是客户的生活经验比我高,比我强。我相信这个是现在年轻人不足的地方,而关于学习这件事情,其实都在我们身边,并不是只有课本,才叫做教材。长期学,给自己做很好的规划,这是对设计师的成功来说是很重要的。技术是让我们成为一个优秀设计师的捷径,因为它很快的可以展现好的作品。那问题又出来了,技术的这个部分,你如何很清楚的知道,到底这个技术它是怎么因果关系?它思考的程序是什么?那么它的逻辑架构是什么?那么这个问题就很清楚,各位有没有属于你们自己的思考的架构?够不够?所以架构中间绝对不只是谈技术层面,那么各位你们可以用你们自己觉得最好的方式。那像我本人,从我20岁出头在加拿大留学完之后,我一定每年最少两次出国,都嫌不够,我还有好多地方没有去。

  那我自己过去的20多年,30年的经验里面,我觉得真正帮助到我做设计的事情,其实是旅行。

  所以我很担心的是,各位同事们,你们对于养成这件事情的理解是什么?我们是不是过度关注于技术。那么刚刚前面谈到几个关键字,匠人精神。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间,你们是不是又更偏执的针对图纸?你们认为,难道你的设计的世界就是一张纸吗?怎么能把一个作品真正的做好?

  企划和概念的胜利

  陈亨寰:我们刚刚聊了这么多设计师素养的积累,谈到几个关键字——匠人精神,但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是不是又会更偏执地针对图纸?难道你的设计世界就是一张纸吗?我们怎么能把一个作品真正地做好?未来设计行业技术竞争力的武器在哪里?终极武器是什么?是企划能力!概念方案,每天我们都会做。那么我们怎么做?用什么策略?怎样讲故事?

  我来谈谈自己怎么做的,给大家做个参考。

  记得2007年,也就是海南房地产第一个热潮的时候,我们设计了“半山半岛”的接待会所。当时我们提出的创意概念叫“茅草的记忆”,整个会所大约2000平米左右,位于下坡的一个位置。依据当地的气候和其他客观条件,我们设计了一个茅草屋。这种茅草是海边一种很有特征的材料。整座建筑全部都用茅草来做,内部空间里有多数都属于开放空间。在海南的气候条件下,风吹过来,人在茅草顶盖下,非常舒服。这是一个实验性的产品,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信息是,只要你有创意,没有什么概念是实现不了的。

  宝龙城营销中心项目,客户找到我们,是因为我们做过图书馆项目,而客户之前参观过台湾的诚品书店,明确地希望朝着这个方向走,将营销中心做成图书馆。案例分析很重要,我们要布网,慢慢地把客户“套”进来,让他觉得你说得有道理。于是,我们提出了一个概念,它只有三个字“册之丘”……这三个字是让项目成功的主要因素。因为客户的感觉很好,现在甚至直接用它作为空间的名字来对外发表。所以,只要有题目,我们就会作文。很多设计师在做提案简报时口齿都很伶俐。反过来,如果你的简报本身的内容很好,相信你会说表达得很好,文字可以转译成空间。因为“册之丘”它有山丘这个字,“丘”就是一个空间体量,让人觉得山里面有很多的宝藏,这是“丘”这个字的意涵;我们又觉得“山”太宏伟,所以把它压低一点,叫丘,给人感觉很亲切,它仍然有山的这个意境在里面。这样,你回到空间演绎的时候,就很容易了,因为你的空间构成是有道理的,没有人会去质疑你说不能做方的,只能做圆的……在甲方提供的两层楼空间里面,我们创造出了四层的立体空间,在这个“册之丘”背后,我们做的一个极巨大的8米半高,大概十几米宽的巨形的书墙,衬托“册之丘”。然后,我们做了一个椭圆形的采光天井,让这座“山”上洒满阳光。这个故事最起码听起来让人觉得很舒服,所以客户很配合,甚至把原来的景观方案推翻了,跟着我们的概念走。我认为这是设计概念的成功,它的说服力使得大家都愿意帮我们一起把这个空间做好。

  我们还设计过一个健身中心,同样是宝龙的项目。在设计之前就先预设立场,把自己想要的架构埋进去了。首先我们在文字上进行思考,用“时尚”这个词来定义现在人们的运动行为——你看,那么多世界一流的品牌在支持着服装、器械;第二件事,现代人每天投入大量的时间来工作,那么人们来到健身会所的时候应该是要进行社交的。当然,我们要做完整的项目分析,包括对空间、场地、平面、规划的分析,但最可贵的还是设计的概念。

  设计师如果能具备导演精神,就可以把设计做好。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是“经验置换”。比如我们现在都生活在城市里面,会特别想要去海南度假。人总是有这样心态,向往别处的生活。经验的置换是一种设计的方法。

  深度对话

  嘉宾:您对现在室内设计风格的划分有什么样的看法?个人有什么样的倾向性吗?

  陈亨寰:我不会太刻意去分什么风格。首先我会问自己,我适合做什么东西。这样几件事情可能值得设计师去注意:第一,你能不能分得清楚?在分得清的前提下,你要选择,然后才是所谓的做。第二,不管什么做风格,通过什么途径去做,万流归宗,都是在谈文化。欧式、美式,每一种所谓的形式都有它的优势和道理在。从个人积累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可以少做一点风格。不管英式,美式,都意味着大量的文化积累,如果要做好,你对它文化理解的深度要足够。

  嘉宾:设计师的修为很重要,那么应怎样增进修为?

  陈亨寰:在艺术的养成部分,我不觉得好奇心很重要。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旅行很重要,可是你是用什么态度对待旅行?我去看欧洲的旅馆,觉得不错的会把它画下来——很多建筑师、设计师都有这个习惯。所谓的美学素养的养成,跟我们刚刚说的匠人精神是完全绑在一起的。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我的方案已经交掉了,正在施工过程中。其中的栏杆扶手,我总觉得差一口气,没弄好。等到厂商打完样以后发现不行,又再重新画一遍,直到感觉对了才行。

  为什么我们说养成,而不说训练?训练是专业系统里的东西,而修为的养成是多方面的。谈到专业,我们有两件事要做:第一要有很好的组织能力,在对的时间点做好分析,看看项目需要哪些设备厂家、专业的介入,以便做好准备。第二,我们必须要做好每一样功课,包括空调、开关等。对空调要懂到什么程度?它简单的构造和原理,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和空间条件……比如说出风口的距离,相关的人体工学等。再比如天花板设计——天花板设计是很难的,我们想做得简单干净,可是又怕没有东西。一个简单的天花板里涵盖了好多设备,其中就包括照明——如何选择符合配置的灯具?是否应该要有一个简单的基本逻辑在?这牵涉到作业原则。

  再比如卫生间设计,这是室内设计师每天都要面对的。那么,你是来一个做一个,每次都做得不一样,每次都重新想过吗?还是说,针对卫生间先做好功课,了解到好的卫生间基本上有哪些内容?单说洗脸台,它有多少功能,跟人发生什么样的关系?想到什么程度呢?要想到客人使用电动牙刷,对你的空间设计有什么样的影响。如果每次设计时想得都不一样,不成系统,不成逻辑,就等于缺胳膊少腿。如果深入地一次性把功课做完,以后就没事了。这些办法不但能够让你思考,帮助你提速,还能让你不犯错,能把充分的时间和脑力都集中在创意、美观上面。所以,你的基本动作要到位。这就是专业与否的问题了。思考得系统化、科学化,你在未来会更轻松,能够很自信地跟客户对话,而且让他在听完后没话可说了。我记得,我们跟台湾导演张艾嘉的妈妈交流,她跟我说,我的化妆台你要在前面装灯。我问为什么,她说,如果从上面打灯,我会在镜子里看到更明显的眼袋、细纹,感觉不好。对于这样的信息,即使我们做再多的功课,也不能保证做到100分。

  嘉宾:您如何在不同的项目类型之间游刃有余地转换?

  陈亨寰:就像我一直强调的那样,设计师要清楚地掌握一些原则、逻辑。我们在学校学美术史,这就能帮助我们最大程度的看清楚东西。其实,所谓不同类型的空间对我来说是一样的,只是空间的功能有所不同。我觉得可以把“创意”和“功能”两者切开,可以很轻松、很理性地先把科学的部分(也就是空间原则)先弄清楚。比如说酒店,公共部位跟客房部位两大体系的构成和空间条件是什么?餐厅这样的独立空间的动线性质如何?先考虑科学的部分,然后再进入到创意的过程。这是我的思考习惯。

  嘉宾:对于不同类型的空间,比如酒店和健身房,相应的技术问题怎样攻克?

  陈亨寰:这个没有捷径,只能一样样去理。设计师的责任之一是体会。记得我的启蒙老师在第一天上课时,我傻眼了,觉得他像个地痞流氓。实际上,台湾所有日系的百货公司室内设计都是他做的。他是一个很好的设计师。他告诉我们:室内设计师什么空间、什么地方都要去,什么事情都要尝试。就算夜总会我们下一步也要去体会的。第二个办法是通过专业的器材商,让他快速地跟你分享经验。当你有了好的资源,再碰到此类案子,甚至可以直接让他当项目的顾问。比如说SPA,我只要跟器材商交流完,全部都会把相关的信息数据化。现在我还记得他们告诉我,一个独立的SPA,最佳的经营面积是1400平米。

  嘉宾:不同类型的项目之间还是有一些经验可以共享的。您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

  陈亨寰:可以共享的、不会变的,就是你对设计的看法,然后就是所谓的风格,或者是你过去细细碎碎加起来的、自己的养成。

  嘉宾:但有时候很难去沟通,甚至我们所理解的,可能跟客户最后想要的结果是有所出入的。

  陈亨寰:养成一个优秀设计师的前提是无数的挫折。你得经过被无数次修理的洗礼后,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有捷径。

  嘉宾:我觉得您刚才讲的内容里面有一个捷径。就拿那个运动会所的案例来说,好像设计师对于专业的东西理解到70%就够了,甚至只需要理解需要50%,剩下的部分会有资源进来补足,甚至有的资源就来自于客户。然后,最重要的一点是讲故事。

  陈亨寰:你的话也谈到核心了。我们设计行业的终极武器是什么?企划能力。就是这样。

  嘉宾:那么设计师怎样去增强自己的企划能力?

  陈亨寰:这个可以很轻松地去理解,其实它就是一个思考的习惯。首先一定要去建立自己的思考流程,它可以科学化地保证你的工作是有效率的。如果你无法建立自己的逻辑,就意味着你不够专业。

  嘉宾:您如何建立您的逻辑架构?

  陈亨寰:还是从实务的层面去谈——我自己以前是怎样排除困难的呢?就是自己做功课。比如我老是画不好卫生间怎么办?那就要彻底地、好好地去理解卫生间这个空间里有多少事,然后写下来。我们要把遇到的问题拆开来看,不要混在一起,这样慢慢做下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架构。我觉得,所有的问题都是在于你没有去分析和重组。不要把创意概念当作所有的事情,也不要把别的事情跟创意概念掺合在一起。我的看法跟日本音乐家久石让一样,我觉得创意的80%,甚至更多都是理性的。我自己就是一个苦行僧。正因为我是很认真地做功课,从中排除掉很多错误,这些工作换来了我现在的时间,让我现在有足够的时间去享受设计的过程。

  陈亨寰

  陈亨寰,1971年3月29日生,来自台湾。大匀国际设计中心协同主持人;台湾中生代设计师;IFI国际室内装饰协会专业会员;中国室内装饰协会专业会员。25岁于台北创办上仪室内设计事务所,曾打造诸如金达利实业的信义计划区别墅敦南售楼处、宝成建设的阳明山天籁样板房及太平洋建设翡翠湾及石门水乡休闲度假别墅样板房等多个经典案例;31岁将事业触角延伸至中国内地,与志同道合的同学好友林宪政先生一起,开创了上海大匀国际室内设计事务所,七年间精心规划了各类型的住宅及多样有趣的空间形态设计。执行过多种空间形态,对于别墅的设计,有着其丰富的经验和见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