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靳东 两个“老干部”的理想

  • 来源:名汇FAMOUS
  • 关键字:李健,靳东,中戏
  • 发布时间:2015-12-30 15:33

  李健最近没有忙着唱歌,而是办了一个“健谈会”,去四大高校与当代年轻人聊了聊。最后一站他来到中国人民大学,与前三场不同的是,他请了靳东作为对谈嘉宾,网友称这是两位“老干部”的会面。而在此之前,两人其实没什么交集,可真聊起青春、理想和人生的选择,竟一拍即合。

  自从被发现其实是个“段子手”以后,李健在说笑话的路上就一去不复返了。他说自己也只比台下的人早见到靳东一个小时,而他们是“通过别人介绍才认识的”,就是这样被介绍的两个人,一个被称作“秋裤男神”,一个被叫做“国民大哥”,但极有共同点:都遇到过成长的迷茫,都经历过事业的起伏,都还保有对这个世界的善意的理解。

  我们的大学生活

  因为选择的是高校,面对的是大学生,所以李健和靳东的话题也开始于大学生活。清华大学毕业的李健在上学的时候离中国人民大学比较近,“我刚才来的时候发现还有很多似曾相识的地方,当代商城依然还在,办假证的还在,好像还是那几个人,还挺好的,很亲切”。

  当然,他不忘顺便调侃一下被称为“中戏年纪最大的学生”的靳东:“你入学的时候跟其他同学相处的怎么样?”“不太融洽,因为我上大一的时候已经23岁了,我曾经的报考简历,被无情地从戏剧学院的小窗口里扔出来,就告诉我俩字,超龄,下一个。”

  但靳东说,真正进入到中央戏剧学院那四年,便改变了他整个人生观、价值观。“那四年当中,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就是在不停地实践。戏剧有一个特别好玩的事,就是它会让你找到一个释放口,找到一个点,找到一个倾诉口,会把我们那个年代,我们经历的那个时代,所想表达的东西全部把它放在一个作品里。”相对来说,李健的大学生活可能更多了一些“挫败感”,“其他同学在三、四年级的时候考托福,我好像毕业之后没有什么去处,学习最好的人都去美国了,或者读研究生”。

  其实这也是李健最想跟现在的大学生交流的观点:年轻的时候都经历过这些迷茫,说是十字路口,岂止是十字路口?靳东补刀:“十岔路口。”他的十字路口,正是在读大学之前:“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收拾找到了十八九岁的时候写的一篇日记,写的是我每天就像在十字路口,不知道应该往哪个方向去走,不是不敢去走,而是真的不知道该往哪走。”

  我们的理想主义

  他们大学毕业后的事情很多人早就知道,学表演的靳东如愿成为了演员,而学无线电专业的李健现在却是一名歌手。但这并不是他年轻时义无反顾要走的路,“音乐其实从来就没成为我的理想”,李健的思维多少还带着理工男的冷静:“因为我喜欢的是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怎么能成为一个职业,那是一道无解之题。这不符合一个普通家庭对孩子的预想,更不符合一个所谓家人的似有似无的清华毕业生的工作,也不太可能。”他怀着这种忐忑的心理状态,在国家广电总局坐了三年办公室,再之后才开始做出命运的第二次选择。

  李健想表达的,仍然是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但是他和靳东,都还是如今也怀揣着理想主义的人。“我们不拒绝理想主义这四个字,相反在这样一个时代里面,似乎别人觉得有些不合事宜的四个字,我们愿意提及,也愿意把自己归为有些理想主义色彩,我觉得我们认可。”李健这样说。他觉得,现在人们欣赏口味的多样性,已经唤起对理想主义的渴望,“因为坚持、喜欢向上的东西、有所排斥、有所拒绝,这样的一拨人今天不但没有被淘汰,反而受到更多人认可,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理想主义”。

  至于靳东,他更愿意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和坚持全部放在作品里。“我每拍一部戏,或者选择一部戏的时候,都会问自己这个问题:这个剧本、这个戏本身究竟应该讲什么,呈现什么,想表达什么?”他至今也没有搞明白在一个绿布前吊着威亚飞来飞去的意义,就像曾经宁愿去演话剧或是60多天只能赚3万块钱的电影,只是为了选择自己心里认为对的事情。

  初次见面,李健和靳东的相似性还是显而易见,这大概就是所谓“三观一致”的正确解读方式。当然,他们其实在一开始就找到了表面的共性:都是远离网络时代的人类。就像他们的开场白,靳东说:“我昨天问李健,咱俩加一个微信,这样交流更方便。”结果李健说:“我没有微信,但是常常上网看一下五花八门、乱七八糟的东西,开玩笑,我上网经常会汲取一些比较有用的东西,靳东很少上网?” “我几乎不怎么上网,对我来讲电脑就是接发邮件。”

  事实上,除了李健,靳东也在迷茫期有过一段尝试唱歌的日子,“那个时候一天晚上唱四首歌只给8块钱”。于是,聊着聊着,他们决定合作一首李健的《贝加尔湖畔》,李健伴奏,靳东演唱。前者说他们应该好好准备一下,期待演唱会上见,后者说他唱的时候真的“汗都下来了”。然而这有什么关系呢,反正台下的尖叫、掌声和快门声早就抑制不住的此起彼伏了。

  撰文_Push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