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谦:收藏不能模仿,也无需比较

  • 来源:名汇FAMOUS
  • 关键字:常玉,徐悲鸿,刘小东,姚谦
  • 发布时间:2015-12-30 16:33

  姚谦是华语流行歌坛写词人、制作人,不过,在音乐人身份之外,他也是一位艺术收藏家。他不仅很早便慧眼识珠,收藏到常玉、徐悲鸿、刘小东、蔡国强的作品,更曾以很好的价格收获印象派画作。在他的新书《一个人的收藏》发布之际,他透露了自己的收藏观。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在收藏,小时候收集邮票、书签、看过的戏票、读过的书、听过的卡带、CD,和现在储存在硬盘里的文章、影片与音乐,当然也包括重复看的照片:那些自己拍摄的风景与人,还有别人拍摄的你。收藏这个动作,只是表现得隐性或显性而已,因为它可以从某个角度证实自己存在过的痕迹。

  我应该是从1996年开始真正涉足艺术品收藏的,当时只是单纯地认为自己有这方面的爱好与阅读,当有了一点经济能力之后,把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收藏下来,好像也是一种小小的自我肯定。当然,那时并没有理性、有计划地收藏艺术的概念。

  我更乐意通过艺术去理解这个世界,特别是我去不了的时代,不能深入居住观察的地方,经过艺术、文字、音乐,我可以自在地在其中悠游。最早我是喜爱20世纪的艺术品,对照自己曾经读过的历史,发现可以获得深刻与立体的体会。

  后来我对20世纪亚洲的当代艺术特别感兴趣,这段西风东渐后亚洲美术产生的变化,亚洲艺术家在这个东西方相互影响的年代里,以西方媒材创作的艺术品,一直是我乐此不疲的兴趣。而我也活在这时代之中。

  之前我总固执地认为,艺术品应该属于创作者或属于人群的,放在美术馆里的艺术品,都是最美好的时代证物。就算一直存放在私人手中的艺术品,经过一段时日,也终将回归到公共的美术馆里。这样的想法一直到我误闯了一场拍卖会的预展后有了变化,原来艺术品也可以定价,可以经过买卖行为带回家。但是,我依然相信,收藏者只是一段时间的代管者,而非拥有者。只能在有生之年可以近距离的观赏,不用出远门,也没有早晚时间的限制。

  收藏是不能模仿的,也无需比较。看看这些年来华人当代艺术,大量透过国际超级画廊以及西方大拍卖公司的运作,产生了惊人的价格,这是他们的生意模式。幸好,不少收藏者明白什么是自己收藏的方向,也明白收藏与罗浮宫有谁的展览、伦敦夜场谁拍了什么价格无关。更多的阅读和思考才是收藏的最好依靠。随着收藏的累积,我觉得更大的收获,还是因为收藏而促进了自己在知识上的阅读和积累,收藏带给我的思考范围变得更大、更丰富了。

  撰文_kriss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