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外婆还不是外婆时

  • 来源:37°女人
  • 关键字:外婆,方言,脾气
  • 发布时间:2016-01-08 09:29

  “抢救”外婆的记忆

  尽管小时候与外婆一起生活了6年,此后也时常见面,33岁的张哲却从未试图与大自己五轮的老人真正交流。在他的心目中,当了一辈子小学老师的外婆自带一种“生硬的气场”,何况还操着一口难懂的方言。

  直到2014年12月的一天,张哲接到妈妈打来的电话,外婆摔倒了。他急匆匆地赶到医院,病床上的外婆让他揪心,尽管一直以来,这个内向的文艺青年并不觉得和外婆有多亲近。

  其中部分原因是因为外婆的暴脾气。相传“文化大革命”时,有学生在课堂上站起来大喊:“打倒坏分子刘梅香!”当了一辈子班主任的外婆不动声色,一黑板擦飞过去。据说她对学生非常严格,甚至她原本的姓氏“刘”也被牛脾气盖过,有人干脆喊她“牛老师”。即便在退休后,外婆依然不改强势,比如这次被推进手术室之后,老太太还让医生给等在门外的家属带话:“不要都等着,留一个就够了,其他人吃饭去!”

  自从上大学后,张哲与外婆就很少有交集。直到这次外婆突然病倒,张哲担负起了帮外婆找通讯录的重任,让他与承载外婆青春记忆的毕业纪念册不期而遇。

  纪念册是70多年前外婆大学毕业时留下的,封皮写着“梅子青时”4个大字,里面的留言字体各不相同,有的遒劲挺拔,有的娟秀雅致。每条留言后面,都有署名和印章,留言时间是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如果不是这确凿的物证,我根本不能想象,眼前这个老妇人也有过意气风发的年代。”张哲写了一篇配图小文发到公众号上,不几天有出版社发来邀约,愿意就外婆的故事出书,这让张哲心中一动。

  “出书不为别的,只想给外婆一个交代。”尤其是张哲难过地发现,手术后,那个总是夸耀自己90多岁还头脑清楚的外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胡言乱语的虚弱老人。所以,外婆出院后,张哲以堪比抢救文物的急迫心情,“抢救”起外婆的记忆。

  “牛老师”的青春往事

  刚开始的聊天并不顺利,因为外婆的回忆杂乱无序,天马行空。张哲耐着性子听下来,慢慢地,他竟然被外婆的故事深深吸引了。

  外婆的求学生涯是在逃难中度过的。1942年,外婆考入湘湖师范学院,不久,学校遭日军轰炸,7人被炸死。随后,全校师生继续南迁,流亡办学。

  外婆最难忘的两段日子,一段是在湘湖师范读书,另一段是“文化大革命”。那时,害怕惹上事,外婆狠心剪掉了和外公穿婚纱、西服的结婚照,烧掉了线装本《红楼梦》。但一到学校,她就变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牛老师”。有一天,外婆正在上课,窗外有学生探进头,鼓动学生到街上闹革命。外婆放下点名册,平静地对学生们讲了两个原则:“第一,不管怎么样,我还是按照教学计划上课,只要下面有一个学生,我也照样上。第二,不上课可以,但是将来如果想找我补课,我是不给补的。”结果,班上的同学都留了下来。

  青葱岁月的秘密

  一次偶然机会,张哲还发现了外婆的青春小秘密。打张哲记事起,家里的展柜上就放着几件精美的瓷器,上面画着山水,还有题字:梅香学姐纪念。落款写着:仙华购于景德镇。一次聊天中,外婆破天荒地跟她说起了自己的同学潘仙华。

  潘仙华是外婆在湘湖师范的同班同学,白净的椭圆脸,眼睛细长,很温和的样子。学校逃难到山上时,外婆帮他拿过治疟疾的药,后来两人刚好在一组值日,潘仙华给她递了一张表达好感的小纸条。

  对潘仙华的小纸条,年轻的刘梅香很矜持,装作看不懂的样子,一直到毕业,两人也没有说破。

  直到潘仙华提前毕业,刘梅香才开始“曲线救国”,她写了一封很长的信给与潘仙华同行的同学,信中有一句话是重点:“我们大家现在年纪都不小了,以后的事不知会怎样。”她知道同学能会意,把这话讲给潘仙华听。

  她等了很久,盼到了回信,同样很长,也同样只有一句话是重点:“老同学,我们的年纪说小不小,说大也还不大。”

  外婆的心凉了半截,后来听说,潘仙华喜欢上了别的姑娘,外婆也遇到了外公。

  提起外公,外婆眯起眼睛笑起来:“人人都说他是美男子。”相片上年轻时的外公高鼻深目,头发精致地梳到一边,像极了演员陈坤。

  “真想不通我爸怎么会看上您?”张哲妈妈开玩笑道,老太太一点不生气。“他是退而求其次,”她马上又笑了,“我也是!”

  终于,外婆的回忆录整理完了,张哲给它起名《梅子青时》。样书拿到手,张哲第一个就去给外婆看,老人家没有表现出特别激动,但书外的塑封,她捂了好多天也舍不得拆。张哲知道,那是老人青春的印记,虽然平凡,却永生难忘。

  (潘光贤摘自《中国青年报》2015年11月11日)

  陈墨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