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面”是最好的礼仪
- 来源:37°女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礼仪,母亲,友情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1-08 09:33
所有的亲戚当中,姨妈来我们家最勤,每月至少一两次,来回几十公里,就为了跟母亲唠嗑,或送点她手擀的面条。现在姨妈已经70多岁,腿脚也不太灵活。于是我让母亲劝她少跑动。母亲摇了摇头,说:“我知道你心疼姨妈,可亲人间‘见面’才是最好的礼仪。”
“见面”是最好的礼仪?我想了想,还真是这个理儿,我从小就觉得姨妈是亲戚中最亲的人。既然这样,我何不试试改变自己与人相处的方式呢?
我的婆家在偏远的大山里,回去一趟要花一天半时间,换乘火车、汽车、摩的才能到。这些年我们很少回去,省下的钱寄给他们补贴家用,可婆婆每次收到钱并不高兴。
去年国庆,我们一家3口辗转一天多,回到婆家。到达村口,远远看到迎在那里的公婆。看到我们出现,老两口喜极而泣。还没进家门,亲戚们就闻讯赶来迎接。我把带回的礼物分给他们,大家都欢天喜地,用方言跟我们聊起天来,只需几分钟,疏离感便消融在彼此释放的热情中。那是我给婆家花钱最少,却让婆婆最满意的一个节日。从此,婆婆给我打电话不再是生分的客套话,而是下一次见面的憧憬。
亲情如此,经营友情又何尝不是这样?
现在,朋友们基本靠微信电话联系,一年最多聚一两次。就算关系好的朋友,见面次数也屈指可数。现在,我改变了交友策略:有事没事“骚扰”一下别人,给自己添点儿“麻烦”。每次从老家回来,我都带些土特产,到好朋友家坐一坐,闲聊一会儿。对于我的拜访,朋友最初是不知所措,逐渐变成了面对亲人般自然,最后竟成了满心的期待。
我也尝试给自己“添点麻烦”——把请客的形式改成了“家宴”,每次只请一两家。吃完饭后,煮一壶咖啡,大人一起聊聊天,孩子在旁边嬉闹,空气中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很快,我发现自己在朋友圈的人气直线飙升。有一次,因家里需要钱救急,我还没开口,就有好几个朋友主动问我要不要帮忙。周围朋友如此,远方的老同学也让我感受颇深。
那天,我去外地出差,想顺便去看看高中同桌玲子。打电话过去,才知道她正忙着装修,便犹豫要不要去打扰她。玲子一听我迟疑,急了,说:“来呀,装修哪天都行,咱姐妹见一面多不容易。”这场见面真没让我后悔。那天,我们一起回忆青葱岁月里的那些人和事,动情之处又是哭又是笑,仿佛岁月把我们送回了少年时光,那种愉悦是在微信里聊天无法达到的。挥别时,我们都恋恋不舍。玲子反反复复地说:“再来啊,下次有机会一定再来啊。”“会的,一定会的!”我大声地告诉她。这不是交际场上的应付,而是发自内心的承诺。
人生是一场见一面少一面的旅程,每一次都弥足珍贵。只要有机会,就一定去跟他(她)见个面!
(摘自《女子世界》2015年11期)
漠漠轻寒